天天看點

孩子步入青春期,這樣做就對了

前幾天,閨蜜和我吐槽孩子步入青春期的煩惱。我告訴她說,其實孩子的青春期,家長隻需要做一件事,就是消失,盡量讓孩子感受不到你的存在。

閨蜜疑惑地看着我。而我,給她講了《殺死一隻知更鳥》這本書中的兩個片段。

這本書講了一位單親爸爸陪伴兩個孩子長大的故事。

第一個片段是妹妹斯庫特說髒話的事件

小妹妹斯庫特,有一天忽然開始說髒話了。

可當她的叔叔發現了這個問題,告訴給斯庫特的爸爸時,她的爸爸卻隻是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别搭理她傑克。她在試探你呢。她這樣罵罵咧咧已經有一個星期了。”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爸爸知道了斯庫特的絕對錯誤,既沒有興師問罪,也沒有大發雷霆。

他選擇讓這件事靜靜地過去。

斯庫特沒有被制止也沒有被教育,依然繼續着自己的髒話表達。甚至有一天,她忍不住問叔叔傑克,“婊子”是什麼意思。

傑克叔叔再一次坐不住了,他東拉西扯地轉移了話題後,再一次把斯庫特的問題反映給她的爸爸。

講到這裡,我停下來,問我的閨蜜:如果是你發現孩子開始頻繁地說髒話,你會怎麼做呢?

答案不出所料。她說自己先會驚訝,然後會生氣和責問孩子是和誰學了這個壞毛病,最後會連講教育帶吓唬,希望從此以後孩子再也不說髒話了。

可是,斯庫特的爸爸沒有這樣做。面對傑克叔叔的第二次提醒,這位父親說了下面這段話:

說髒話是所有孩子都會經曆的一個階段,随着他們一天天長大,他們會發現滿口髒話并不能讓他們成為衆人矚目的明星,他們就會改掉這個毛病。

他認為,說髒話隻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個心理過程和成長過程。隻要給他們一些時間,他們就會随着自己慢慢地成長,改掉這個毛病。

第二個片段是哥哥青春期時爸爸對妹妹的提醒

說起青春期,父母們就頭疼。

孩子忽然就不像小時候那麼依戀我們了,很多時候還喜歡鎖起門一個人在房間裡獨處,有什麼心裡話也不再願意和我們分享。

以前讓我們頭疼的“媽媽”“媽媽”,好像一夜間就消失不見了。

情感上的落差和失落感,夾雜着被排斥和嫌棄的感覺,猶如一陣陣熱浪向我們襲來,讓我們焦躁不安。

我們不是找茬指責孩子,就是忍不住想擠進孩子的生活。

其實,孩子的這種反應,不過是他們青春期的正常表現。

在《殺死一隻知更鳥》中,當哥哥傑姆因為步入青春期而變得不好相處時,爸爸是這樣告訴妹妹斯庫特的。

他說:“傑姆是在長大;我對他要平心靜氣,盡量少去打擾他。”

這位父親選擇在孩子的青春期,給他留下需要的個人空間。

爸爸的考慮

很多人會覺得,爸爸這樣做會不會太冒險呢?畢竟我們從小就聽說“小樹不小不削不直溜”“防範于未然”這些話。

其實,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首先要做的是結合孩子的日常表現和心理狀态進行判斷。

如果孩子周圍的環境是好的,孩子本身也是善的,我們是可以放心地和斯庫特和傑姆的爸爸那樣,給孩子一個自我成長的過程。

這有點像小動物的自然蛻變。

在我們身邊有很多小動物,都會經曆蛻變的過程。小時候的它們長得并不出衆,甚至有點醜,長大後卻會很自然地蛻變,變得美麗。

比如,我們熟悉的孔雀、蝴蝶、熊貓和小天鵝都是這樣。

對于孩子來說,說髒話和不好相處也隻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小片段而已。如果家長隻是默默觀察,隻要事情在可控範圍内就不去打擾,這種行為就會随着孩子的成長慢慢消失。

但如果家長過分地關注孩子的這些問題,不僅會讓自己的憤怒激起孩子的叛逆,還有可能不知不覺強化這件事在孩子心中的記憶,讓孩子主動地去強化不好的行為。

其實,對于很多可控的小錯誤,我們都可以選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讓成長幫我們解決問題。用姜文電影中的說法就是:讓子彈飛一會兒。

寫在最後

其實青春期的孩子對于自己是無能為力的。

青春期,并不是他們的矯情。

隻不過是他們在這段時間自我意識覺醒了,可是控制理智和情緒的大腦前額葉區還沒有發育完成,是以才會表現得叛逆和不通情理。

而包括我們自己在内的所有人,前額葉發育成熟的時間都在18歲以後。

有時候我想,如果我們明白了,孩子為什麼會有青春期,青春期對孩子來說意味着什麼,可能就能更好地了解和包容孩子,陪他們度過這一段特殊的時光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