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朝廷治國策,百姓身上衣:漢朝是如何把治國哲學“穿”到身上?

前言

衣服是人類一個必備的生活用品,并且随着社會的發展所賦予衣服的職能也越來越多,由最開始的"保暖遮羞"到凸顯自己的審美,成為一種有格調的裝飾物,并且在這其中還劃分了非常嚴格的規範。

在古代,如果亂穿衣的話是會遭來殺身之禍的,不同的階級的穿衣服的款式是不同的,

從顔色、質地、配飾都是有着一套等級森嚴的秩序存在。

古代服飾的不斷發展不僅代表着人們審美和制衣技術的不斷更新,并且

在社會觀念随之發生改變的時候,當時的人們也會随着觀念的改變進而改變服飾的樣式、色澤和紋飾。

漢朝時期東漢和西漢盛行的哲學觀是有着差別的,從

最開始提倡的道家轉變為儒家的時候,對當時流行的服飾審美的影響是非常直接的,

服飾直接從消極轉變為了積極

,并且在儒家的影響下形成了一套等級森嚴的服飾體系。

衣服的起源

服裝追根溯源的話,大概要到遠古時期,在距今約1.8萬年前的猿人洞穴中曾經發現過用來縫制衣服的骨針,那麼關于服裝的起源流傳比較普遍的大概有三種說法。

縫制衣服的骨針

穿衣為了适應自然氣候

在最開始的時候,人類祖先是沒有衣服這個概念的,到了舊石器時代末期的時候,随着生産技術的不斷提高,人們在和自然界的鬥争中慢慢學會了運用外界的事物來為自己所用。

于是就

制造出了衣服,能進行有效的躲避寒風暴雪的侵襲,同時還能夠抵禦蚊蟲的叮咬,用來保護身體。

穿衣是為了裝飾自己

人類穿這些衣服不是避寒,而是

為了裝飾自己,并且的原始人們已經有美的意識

學者們認為在原始時期人們是不懂得穿衣的,也不知道用獸皮和原始衣服來保護自己,因為在原始民族中不穿衣服的民族并不在少數,沒有裝飾物的民族卻少之又少,并且在他們的研究中發現:

年幼孩子對于裝飾物往往更感興趣,羞恥感則是在成人觀念的影響下才會有的。

原始人穴居圖

這種先天的觀念可能就是當時的人的看法,是以說這部分學者認為人們當時穿衣是為了裝飾自己,也就是愛美。

穿衣是因為智力被開發後,有了羞恥心

随着時間的慢慢發展,人類的智能不斷的被開發,逐漸明白了禮儀,知道了什麼是羞恥感,之後,才發明了用于遮身蔽體的衣物,并且

看人類服飾的形成,也往往是由從下身往上開始發展的

,先以樹葉或者是獸皮圍住下身,慢慢發展出出上身的衣服和袍子。

漢朝服飾的兩個階段

漢初期對于服飾稱消極态度

漢朝時期的服飾發展是分為兩個部分的,在最開始的時候是

承襲了先秦遺風

的,因為秦朝存在的時間過于短暫,在自己的服飾風格還未完全形成的時候就已被推翻,

使得漢朝在成立初期長達70年的時間裡,人民乃至皇帝文武百官還有着秦朝乃至戰國時期的服飾特點,最終呈現出了戰國和秦朝服飾文化在漢朝初期并行存在的審美風格。

秦朝服飾

因為,在這個時候漢朝剛剛建立,社會、經濟和文化并沒有發展起來,服飾文化自然也不會很有漢朝的特點。

在漢朝的前幾代君王都是休兵養民,所崇尚的都是道家的思想,

主張"無為而治"

,由于統治者在治國方面都采取了"無為而治",是以說在

人們的服飾方面也就不會有過多要求,放任自然

還是沿用的是秦朝舊制,且不論尊卑都是黑色禮服

,在此期間即便是有朝臣提出想要對曆法和服飾制度做出改變,畢竟現在是新的朝代,總沿用舊朝的制度說不過去,但是,這些提議均沒有被統治者所采納。

老子的思想呈現出趨于自然,順應自然,同時,他也

并不主張人們的服飾過于華美,進而丢失真正的自我,他們所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并不受外界華美的事物所累。

老子

某種角度看,道家的思想對于服飾的發展是呈現出比較消極的态度

,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在這一時期漢朝的風格還是沿襲前朝多于創新的也是能夠了解的。

治國思想改變後,服飾審美随之變化

然而,在經過了70年的休養生息,漢朝的國力恢複,變得越發強大,到了漢武帝劉徹時期,"無為而治"的道家學說就不太适用于現在的漢朝,于是,就提出了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将提高儒學的地位,并這一觀點作為治國思想。

《漢書·武帝紀》:太初元年"夏五月、正曆,以正月為歲首,色上黃,數用五,定官名,協音律。

漢武帝還規定了服飾的顔色,

用顔色來彰顯王權的至高無上和權威性,但是這也僅僅是處于獨尊儒術的初級階段。

在西漢王朝滅亡之後,東漢王朝建立起來,光武帝劉秀通過系統的學習儒家思想之後,

明白了儒家思想對于鞏固政權是有着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于是,在東漢王朝儒家就成為了主流的思想

随着皇帝的大力提倡,儒家大臣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加,這些思想被用于到國家的發展中,使得國力強盛人民越發安居樂業,也形成了與西漢時期相比不同的社會文化氛圍。

孔子

儒家思想下形成了服飾制度

服飾開始區分等級

因為儒家思想推崇

"禮、樂、仁、義"

來維持社會君臣等級尊卑有序的秩序,

服飾就成為了最容易彰顯等級制度禮儀的重要外在工具。

并且,反過來

從穿衣上所展現的社會倫理規範也可以熏陶、限制人們的秉性,成為統治者的一種重要統治工具,同樣也是成立的

,是以皇帝制定了一系列關于服飾的車服制度。

這跟漢朝初期對于服飾的消極态度有着很大的差別,在東漢時期人們對于服飾美的評判标準就是要合乎禮儀,就是大概意思就是說

在合适的場合、合适的時間穿着合适的衣服,就是合乎衣服的禮儀

了。

并且在東漢明帝年間就頒布了車服制度,裡面的服裝制度以及冠類的佩戴也有了極為詳細的标準,僅僅

冠類就有多達20多種,它跟服飾也是具有着一樣的作用,成為區分等級的标志之一。

深衣融合儒、道兩家思想,在漢朝廣泛流行

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的服飾是實行的上身和下身沒有連接配接的、區分開來的服裝形式,到了戰國時期才有了上下連為一體的服飾風格——深衣,整個長袍是線型的,形狀又方正又規矩,更趨近于古雅、簡潔、質樸的審美,

深衣的造型既簡單,并沒有繁瑣的裝飾和裁剪,這與道家的自然樸素,天然的思想是相合的。

深衣雖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但要稱得上流行時期的還要數漢朝時期,儒、道兩家作為漢朝的統治思想,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漢朝人民的生活和文化的發展,而

深衣既有質樸又形狀規則,非常符合儒道思想的典型特征,

這就成了漢朝服飾簡單自然美的文化支柱。

漢代女子深衣

而儒家的"美、善"的思想則在深衣中也有所展現,成了漢朝服飾造型中的内在文化。

漢朝服飾在儒、道兩家的學說互相影響,展現"中和"之美

随着漢朝制造技術的不斷發展,絲織技術的進步,絲織品的品種和顔色也越來越繁多,光是顔色就已經超過了10種,并且絲綢色彩還彰顯了樸素且自然美麗的審美訴求。

漢朝的大部分絲織品具有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就是用

大面積的素色打底,然後用色彩明麗的裝飾去點綴,服飾的顔色和圖色彩圖案形成鮮明的對比

,并且

素色打底和圖案之間的留白更顯出漢朝服飾的統一協調之美的,底色搭配華麗的圖案,呈現出"中和"的審美,沉穩大氣。

并且,和諧的"中和"之美是在這一時期最高的審美标準,善于用精緻的大面積長袍就會搭配比較簡單的粗邊圖案,這種粗糙與精緻的搭配特質成了審美文化支柱,

而漢代的服飾在儒、道兩家的學說家也在互相影響,顯示出了内外和諧的一緻美。

結語

總體來說,漢朝服裝無論是從造型到質地,顔色到圖案等方面,受當時社會所倡導的哲學價值觀影響是非常深刻的,同時,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

漢朝哲學的天人合一以及對于天、地、人本質的把握是相當深刻的。

在漢朝服飾造型方面,人們以

追求 "中和"之美為核心和最終目标

,同時在

漢朝這一時期所形成的美學思想也成為了中國的美學核心,從人的心、性中感受藝術本質,追求精神和内心的雙重解放

并且東漢的史學家班固所提出的關于衣服的

"隐形自障閉"

,也是對于漢代衣裝文化的更深一步的影響,主要是強調了衣裳的倫理作用,就是

将身體隐秘的包裹,不外露形骸,這一思想也在中國的服飾曆史中貫穿。

服飾文化中所反映出的領域規範和等級規範,也是同時期的哲學思想發展的對外延伸,使得漢代服飾最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儒家服飾體系,對之後的朝代也有着重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漢書·武帝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