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辛追夫人的餐桌:漢代的美食與文化

科技之春科普講座——辛追夫人的餐桌:漢代的美食與文化

2022年4月15日下午19:00,“科技之春”科普宣傳活動系列講座第二講——“辛追夫人的餐桌:漢代的美食與文化”在西北大學文化遺産學院順利開展。本次講座邀請西北大學文化遺産學院于春副教授擔任主講,應西安市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本次講座以線上會議方式舉辦,學院衆多師生及關注考古、文博事業的社會各界人士積極參與了此次講座活動。

辛追夫人的餐桌:漢代的美食與文化

于春老師以“今天你們吃晚飯了嗎”這一輕松幽默的話題引入了此次講座的主題——漢代的美食與文化,并以“問卷星”調查問卷的形式發起了“廚藝天分測試”與參會聽衆進行互動,随後,現場就該問卷調查的結果進行詳細分析,本次講座就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拉開序幕。

CHAPTER ONE

“辛追夫人的餐桌”

于春老師首先介紹了馬王堆漢墓發掘的緣起及墓葬相關情況。馬王堆漢墓于1972~1974年先後進行3次考古發掘,結構宏偉複雜,共有三座,均為北側有墓道的長方形豎穴墓。其中,二号墓是漢初長沙丞相轪侯利蒼之墓,一号墓為利蒼妻子,即“辛追夫人”之墓,三号墓為利蒼之子利豨(xi)。除了1号墓中儲存一具儲存完好的女屍外,墓葬内共出土、棺椁、絲織品、帛書、帛畫、漆器、中草藥等遺物3000餘件,涵蓋了生活、藝術、書法及文化等各個方面,能夠展現當時社會的精神意識與思想認知,為我們勾勒了一個全方位的漢代社會。随後,于春老師為大家展示了部分遺存,其中就包含了“辛追夫人的餐桌”——一張精美漆盤。

辛追夫人的餐桌:漢代的美食與文化
辛追夫人的餐桌:漢代的美食與文化
辛追夫人的餐桌:漢代的美食與文化
辛追夫人的餐桌:漢代的美食與文化

CHAPTER TWO

“辛追夫人的餐桌

美食有什麼”

馬王堆漢墓中還出土有記錄着辛追夫人飲食情況的遣冊,由此可知,在辛追夫人的餐桌構成上,主要包含三大類:

一是包含豬、牛、狗等在内提供的肉食的動物,其中以豬肉最多,這則是由于豬是中國最早馴化與利用的動物之一,自新石器時代開始,有關豬的遺存就開始普遍出現在考古遺存中,如河姆渡遺址中的陶豬、龍山時代諸多遺址中的豬下颌骨等,至漢代,豬在人類生存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此外也包含有羊、馬、兔、鹿等獸類。二是禽類,如雞、鴨及蛋類。三是水産類,有鲫魚、鳜魚、白魚、鯉魚、鲂魚、泥鳅等。

總體來說,辛追夫人的餐桌構成與她當時的生活環境密切相關。

辛追夫人的餐桌:漢代的美食與文化
辛追夫人的餐桌:漢代的美食與文化

CHAPTER THREE

“廚娘的烹饪方式”

那麼,當辛追夫人的餐食原料置辦好之後,又以什麼方式烹饪呢?于老師指出,在當時對于肉類的烹饪方式比較流行的有炙、羹(煮、炖)、脍、濯、熬、濡、昔(臘)、脯等。其中,“炙”是使用最廣泛的一種,在辛追夫人的菜單裡,“炙食”這一項羅列繁多,而這一烹饪方式則需要用到“燒烤爐”這樣的工具,如安徽出土的戰國青銅雲紋方爐,西安出土的漢“上林方爐”及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漢代“燒烤套裝”等。其次,“羹(煮、炖)”這一烹饪方式也使用頻繁,如四川博物院所藏的“漢代宴飲圖”畫像磚所示,使用竈、釜、支鍋等工具。

辛追夫人的餐桌:漢代的美食與文化
辛追夫人的餐桌:漢代的美食與文化

于老師以自身研究及在西藏實地考察所得的成果得出結論:“豬與羊的差别”,表面上看是一種選擇和生活習慣的差異,實質上是農業民族與畜牧業民族的差别,是南與北的差别,也是東與西的差别,豬則是農業民族擷取蛋白質最主要的資源。

另外,主食也是辛追夫人餐桌上必不可少之物,在她的墓葬中出土的主食有小麥、大麥、粟、黍、大豆和赤豆等,主食的烹饪方法中,“煮”“烙”“烤”是中國傳統的主食烹饪方法。幹蒸法、石煮法等在古代社會中也較常用且延續至今,如青海喇家遺址出土面條及如今的禮泉烙面、陝西石子馍等。與肉食的烹饪方式相應,主食的“煮或烤”,實質上也是不同生業方式下人們的不同選擇,是東西方生活習慣的差異,這可在東方房屋中的竈和西方房屋中的爐這一事實上得到印證。

辛追夫人的餐桌:漢代的美食與文化
辛追夫人的餐桌:漢代的美食與文化

CHAPTER FOUR

“辛追夫人的酒櫃”

飲食與飲料難分難舍,在馬王堆漢墓的遣策中也記錄了辛追夫人的“飲料”,其中僅“酒”便有白酒、米酒、溫酒、肋酒四種之多。其中“白酒”為高度酒,它的誕生及發展與蒸餾酒技術的發展關系密切,西北大學的錢耀鵬老師與劉莉老師曾就這一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以“甗”為代表的中華酒具是“酒文化”的重要研究對象,西漢時期出土的諸多酒具裡殘留着大量液體,需要經過科技分析檢測才能進行判斷是否為酒。在調查問卷的結果中,大多數人能夠自行釀造紅酒,結合這一結果,于老師介紹了羅馬貴族飲酒習俗以及西方的希臘酒神“狄奧尼索斯”。

辛追夫人的餐桌:漢代的美食與文化

除了酒之外,漢代也有自制的“神仙水”,如洛陽西工區紗廠西路西漢大墓出土的不明液體,經檢測,其主要成分為硝酸鉀和明礬石。根據《三十六水法》中關于“五石散”的記載,結合辛追夫人墓葬帛畫上的升天形象可知漢朝時期人們普遍抱有“升仙的夢想”。

辛追夫人的餐桌:漢代的美食與文化

CHAPTER FIVE

“辛追夫人的最後一口食物”

雖然,辛追夫人的“甜瓜之謎”是大衆對馬王堆漢墓的關注重點之一,但從遣策中記載來看,漢代的瓜果十分豐富,馬王堆漢墓中陪葬的就多達七種。于老師以 “甜瓜殺手”為題,以辛追夫人以及海昏侯墓葬中發現的甜瓜籽粒為例,介紹了漢代社會中,甜瓜的重要地位并引申了甜瓜子能夠“化痰排膿、消結散瘀、清肺潤腸”等的藥用功能,對“辛追夫人死于甜瓜”的說法進行了解釋,并現場“以身試險”、展示“吃瓜”,回答了“甜瓜真的這麼危險嗎?”“甜瓜真的是殺手嗎?”這些問題,最後指出,辛追夫人之死應與其年老後脾胃虛弱、身體狀況較差相關性更大。

辛追夫人的餐桌:漢代的美食與文化
辛追夫人的餐桌:漢代的美食與文化

辛追夫人的墓葬還發現了如茅香、高良姜、桂皮、花椒等在内的藥物,并且有醫書、醫簡,比《黃帝内經》成書年代還要早的《五十二病方》中記載了52種疾病,提到了100多種疾病的名稱,載藥方280多個,所用藥物240多種,是中國最早的方劑,是一份珍貴的醫學遺産。

要品美食,自然無法忽略最普遍、也最不可或缺的調味品,在辛追夫人的調味品中包含有“醢、鹽、醬、糖、蜜、葸、篢”等,西北大學史學部主任王子今教授曾對漢代社會飲食生活中的主要調味品“醬”“豉”進行了研究。

辛追夫人的餐桌:漢代的美食與文化
辛追夫人的餐桌:漢代的美食與文化

講座最後,于老師對講座的主題“漢代美食與文化”進行了升華:在漢代仙道教思想的影響下,人們認為死亡并不是死亡,且保持着“事死如生”的生死觀,這是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傳統的生死觀,正是在其指導之下,才有了辛追夫人餐桌上的美食,為今天的我們留下了探索先人生活的材料,在這一探索中,科技考古則是十分重要的手段,在研究人類食物構成、飲食習慣等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

辛追夫人的餐桌:漢代的美食與文化

SUMMARY

總結

本次講座過程中,于春老師以真誠熱情的話語風格、廣闊多元的研究視角感染着每一位聽衆,見微知著,帶着“辛追夫人的餐桌”款款邁入曆史的滾滾洪流中,窺探中國古代社會物質文化制度與生活,從史前時期、曆史時期到現代社會,從材料、方法到器物,從物質、制度到思想、精神,無不涉及。講座結束前,來自西北大學、蘭州大學、河南大學等高校的學生及社會各界的聽衆紛紛提問,于老師對提問者給予了耐心細緻的解答。

最後,大家紛紛感謝于老師的精彩分享,講座圓滿結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