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父母如何協助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成長

父母如何協助

青春期孩子自我成長

父母如何協助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成長

廣東省華南師大附中教育基金會學生發展項目—心理健康教育支援計劃

本文簡介

父母如何協助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成長

我們育兒的目的是否隻是讓孩子完成父母的心願呢?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呢?

讓我們一起聽聽與青春期孩子有豐富交流經驗的趙明老師從下面兩個方面談父母協助孩子自我成長的方法:

1.親子之間如何做到連接配接

2.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分離

智慧家長錦囊系列家長微課:

父母如何協助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成長

主講人:趙明老師

父母如何協助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成長

談到育兒,我想先請家長們思考一下我們養育孩子的目的是什麼?

也許你會想到“光宗耀祖、傳宗接代、養兒防老”等等,這些傳統觀念無可厚非,但是,當你再經過深入的思考,我們的育兒目的,是否隻是讓孩子完成父母自己的心願呢?

作為父母,大家有認真思考過孩子需要什麼嗎?

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将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作的需求。很顯然,現在的孩子需要的更多是社交、被尊重和自我實作。

他們一方面渴望獲得獨立、自我成長和自我實作、渴望父母重新審視自己,把自己當成大人看待,另一方面由于兒童的心理模式被打破,成熟的心理模式尚未完全建立,他們又非常依賴父母,不想長大,沖突和沖突常常交織在一起。

是以,父母如何協助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成長,重點在于一方面父母如何和孩子連接配接,讓孩子像一顆不斷茁壯成長的大樹更深地紮根于大地;另一方面是父母如何與孩子分離,助力孩子像雄鷹一樣自由飛向更廣闊的藍天。

一、親子之間如何做到連接配接?

做到用“心”響應

而不是用“腦”反應

父母如何協助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成長

當父母和孩子心有靈犀,同頻共振時,父母就能真正讀懂孩子内心的訴求,此時此刻如實的回應孩子就是用“心”響應。換句話說,親子之間首先要有連接配接,方能溝通,否則等于緣木求魚。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往往根據自己過往的經驗、喜好、感受和自己曾經學習到的理論和方法,希望孩子成長成這樣,認為孩子就應該那樣,實際上他們并不了解孩子當下的真實狀态和真正訴求。反之,孩子也不了解父母言行背後的慈愛和用心。

試想,當父母和孩子之間不能産生真正的連接配接,父母怎麼教育孩子,怎麼和孩子溝通?這個時候父母管得越多錯得越多,而孩子感受到的是來自父母無休止的壓力。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有作用力就一定有反作用力。

父母如何才能做到用“心”響應,而不是用“腦”反應呢?

父母如何協助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成長

1.學習觀察呼吸

怎樣觀察呼吸:請睜開眼睛,自然的呼吸,把“心”安住在呼吸上,天真、好奇的去觀看氣息進來、出去、進來、出去……

觀察呼吸的目的,是為了幫助父母時刻保持清晰明了,不被瞬間所産生的各種心理活動影響,繼而再産生一大堆情緒和感受,不知不覺被情緒控制而不自知,最終變成在處理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孩子的問題。

比如父母被告知,孩子在學校上課玩遊戲被老師抓住,要求請家長。有的父母馬上開始産生各種心理活動,比如“被老師叫去我感覺好沒面子,都是因為你。”

又或者“我辛辛苦苦工作都是為了你,你太讓我失望了!” 這時候父母會被羞愧、憤怒、失望等各種情緒所控制而不能客觀思考。

通過練習觀察呼吸,父母就能夠把自己瞬間的反應變成慢動作,在内心拓展出一個反思和内省的空間,逐漸變得清晰明了,看清事情的全貌并找到解決方法,這個時候轉化就開始發生了。

就像上面的例子,在觀察呼吸的過程中,父母可能就會自嘲:“原來我是為了自己的面子而生氣啊!”“其實為了孩子我是心甘情願的。”。經過自嘲,父母就會放松下來。

有一次我做家庭治療,父母和孩子都來了,當父母在不斷陳述孩子的各種症狀,孩子在一旁沉默不語時,我邀請父母和孩子先觀察三分鐘呼吸。

三分鐘結束後,媽媽說:“我看到自己太焦慮了”。

爸爸說:“我發現自己的認知到了天花闆,我被一些所謂的教條帶偏了,其實我的女兒挺好的。”

孩子在一旁聽到父母的話以後,說了一句:“我也想做得更好啊。”

是以,我建議在生活中,當父母在和自己青春期孩子溝通之前,先觀察呼吸1~3分鐘,讓自己慢下來,從頭腦認知回到内心,多用心,少說話,即使要說,清楚的聽見自己對孩子說的每一句話,然後再清楚的聽見孩子對自己說的每一句話,然後用心“響應”。

有一點很重要,父母平時有時間要經常練習觀察呼吸,目的是鍛煉自己清晰明了的能力,否則在關鍵時候,清晰明了的能力是用不出來的。

父母如何協助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成長

2.就事論事

就事論事,指父母切忌把孩子當下發生的一件事情,通過邏輯推理無限放大,導緻事情本身無法被解決。

比如說,孩子一次考試沒考好,有的父母就開始焦慮,瞬間産生一系列心理活動:“你為什麼不努力把學習搞好?現在社會競争壓力這麼大,我們辛辛苦苦供你讀書,不圖你大富大貴,隻圖你未來有點出息。

你倒好!今天貪玩,不努力,明天怎麼辦?你考不上好大學,找不到好工作,以後連個房子都買不起,怎麼在大城市生活啊?”

孩子考試沒考好,這是再正常普通不過的事情,根本無需被解決——人生本來就是這麼無常,一次考試成績如何,跟這個人的未來幸福與否,其實并沒有關系。

而父母一旦把事情擴大為“這次考試不好就等于聯考也考不好,整個人就是個失敗的、沒出息的人”,那麼這個事情也沒有任何解決的希望了。

是以,孩子一旦出現問題,最怕父母把過去的、未來的,再加上問題以外的因素綜合起來,疊加起來,再進行邏輯推理,環環相扣,最終得出結論,孩子當下的問題是不能改變的,于是開始陷入種種恐懼和焦慮。很多父母始終都沒有意識到,自己一直被自己所編織的一個幻想所控制。

父母始終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問題,因為孩子生命的每一個當下都是鮮活流動的,殊不知我們隻能把控當下,因為當下已經包含了過去,并決定未來,未來正因為不可知,不可預見,才具有一切的可能性。

父母這種全新的看待自己孩子的“生命觀”,将幫助孩子恢複他與生俱來的生命活力,而這種生機勃勃的活力才是孩子解決自己成長過程中所有問題的根本。

父母如何協助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成長

3.化繁為簡

在咨詢的過程中,我經常遇到這樣的父母,他們會羅列出孩子一籮筐的問題,比如說:情緒問題、學習問題,人際問題、行為習慣問題等等,希望咨詢師都能幫助他解決。

顯然對一大堆“問題”的命名本身,已經足以讓父母開始各種焦慮擔心了。你會觀察到,父母尋求心理咨詢,不是真的在解決問題本身,而是在解決問題所引起的各種情緒和感受。

同樣的,父母和孩子溝通,也是在處理自己的情緒,而這種情緒和感受一旦被孩子捕捉到了,孩子會怎樣的反應呢?

孩子在父母心裡的樣子,孩子是能感受到的;更可怕的是,孩子在父母心中的樣子會成為孩子自己心中的标簽,孩子會無意識的去實作這個部分,認為自己就是一個糟糕的、沒用的人,自暴自棄,放棄努力。

“化繁為簡”就是父母看到什麼問題就解決什麼問題,不要奢望打包解決,往往一個小的問題就是很好的切入口,解決了一個問題,所有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如果親子之間,沒有所謂的“問題”,也沒有所謂的“叛逆”,隻是單純簡單的交流,我相信孩子内在的生命力會自然的流淌。

父母如何協助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成長

4.自己總結出來的方法才有用

當親子關系出現問題,很多父母希望馬上找到一個立竿見影的方法,其實這背後是父母的焦慮和對孩子的不信任。

每個理論和方法在産生的時候都是有效的,但要因人而異,不能照搬,特殊情況特殊處理。因為所有的理論和方法都是套路,是死的,但孩子是鮮活的,青春期的孩子更是如此,使用的時候,可能你這次對了,下次又錯了,每一個當下都在瞬息萬變。

親子關系中,很多父母都是隻“教”不“育”,因為“教人”相對簡單容易,每個父母都有大把的經驗、方法和理論,但“育人”是需要用“心”的,很多父母自己都很少和自己的心在一起。是以,孩子的“空心病”,都是“教”出來的,而不是“育”出來的。

父母通過觀察呼吸,從頭腦認知回到心的功能,清晰明了,方法自然了然于心。父母自己用心總結出來的方法才真正适合自己的孩子,其實這是父母對每一個獨一無二生命的敬畏之心。

二、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分離

父母如何協助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成長

一隻小鷹出生後六七天,母鷹為了防止它學會爬行,就會對它進行殘酷的訓練,讓它生命的第一反應就是飛翔。

等小鷹能飛起來了,母鷹就會折斷它們翅膀中大部分骨骼,然後把小鷹從高處推下去,小鷹雖然因折斷了翅膀而渾身劇痛,但它必須掙紮着飛翔。

掙紮使它們的翅膀得到了供血,在短時間内便可痊愈,而痊愈後的翅膀将堅硬如鐵,更具力量。

以人類的認知,母鷹太殘忍,但能夠飛翔才是鷹之是以成為鷹的全部意義,通過培養小鷹飛翔的能力,母鷹幫助孩子與自己分離,這是遵循生命的規律,依道而行。

作為父母如何幫助孩子與自己分離?很簡單,培養孩子獨立的能力,就像母鷹鍛煉小鷹飛翔的能力。

很多父母認為,知識就一定等于能力,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知識會産生能力,但知識不等于能力。這裡所說的“能力”是指每一個生命本自具足的生生不息的功能。能力促進分離,分離又促進了能力的增強。

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獨立的能力?

重點在培養孩子跟當下現實連接配接的能力。

青春期孩子的内在世界比較動蕩和敏感,如果缺乏和現實産生連接配接,不是“刻舟求劍”擔心過去,就是“杞人憂天”憂心未來,容易杯弓蛇影、畫地為牢,生命功能停滞不前。

培養孩子跟當下現實連接配接,親力親為,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去做事情,就是一種生命力的錨定,在具體做每一件事情的過程中,孩子會不斷産生一種能力和創造力,新的生命體驗就會誕生,就像小鷹每一次撲騰稚嫩的翅膀,那是在為飛翔而做的準備。

如何培養孩子跟當下現實連接配接的能力?

1.觀察呼吸

(具體方法前面已經講過了)

我輔導的中學生,因學習壓力而引發的焦慮非常普遍,不是在懊悔自己過去沒做好,就是在擔心未來考不好。

因為觀察呼吸帶來的清晰明了會幫助孩子覺察自己正在胡思亂想,并通過不斷覺察而非評判讓自己慢慢回到當下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同樣的,當孩子内心産生沖突的時候,觀察呼吸帶來一種魄力和定力,讓孩子敢于做出選擇并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而不陷入糾結。

2.運動與勞動

運動和勞動促進孩子身心合一,手到心到,減少胡思亂想的機會,減少生命的内耗,增強主動性和創造性。

同樣的,運動和勞動是每一個孩子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在運動和勞動的過程中,孩子容易獲得滿足感和喜悅感,生命的功能就得到确定和肯定,并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很多孩子的問題出在動得太少,想得太多。

無論是運動和勞動,孩子的身體都在動,都在變化,身心是合一的,身體的改變也會帶來内心的改變。

通過觀察呼吸、運動和勞動,培養孩子跟當下現實連接配接的能力,就是恢複孩子生命的功能,讓孩子慢慢獲得獨立的能力。在這裡,父母最好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首先自己做到,才能協助孩子做到。

父母如何協助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成長

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

父母如何協助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成長
父母如何協助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成長

有一句話講得好:“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就像喝一杯水,父母覺得燙,可能孩子覺得已經涼了。作為父母我們不能替代孩子喝每一杯水,但是可以協助孩子自己喝好每一杯水,協助孩子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願每一位父母都是青春期麥田裡的守望者,遠遠看着,在孩子需要時候,伸出雙手,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在。

最後,送給父母們一首歌——搖滾歌手汪峰的代表作《怒放的生命》,讓我們跟随着音樂去追憶曾經屬于我們的青春,屬于我們自己怒放的生命,因為生命與生命之間是共通的,這樣,我們就可以和孩子真正做到無理共情,心有靈犀了。

曾經多少次跌倒在路上

曾經多少次折斷過翅膀

如今我已不再感到彷徨

我想超越這平凡的生活

我想要怒放的生命

就像飛翔在遼闊天空

就像穿行在無邊的曠野

擁有掙脫一切的力量

曾經多少次失去了方向

曾經多少次撲滅了夢想

如今我已不再感到迷茫

我要我的生命得到解放

就像矗立在彩虹之颠

就像穿行璀璨的星河

擁有超越平凡的力量

作者簡介

父母如何協助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成長

趙明,國家注冊二級心理咨詢師、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兼職咨詢師、沈家宏心理咨詢師

中德舞動治療師、進階親密關系咨詢師、沙盤遊戲咨詢師、家庭治療師

中國幹預協會會員;廣東省心理學會心理咨詢與治療專業委員會會員;中國舞動治療協會會員;中美進階精神分析治療師連續教育訓練項目成員

兒童精神分析聯盟成員;華南師範大學心理研究中心外聘團體心理咨詢師。

趙明老師從業十二年,累計個案時數超過6000個小時,團體帶領超過300個小時;個人及團體體驗超過260個小時,個人及團體督導超過240個小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