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孩子,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愛”?

一個孩子,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愛”?

同樣是花費了巨大的心力來撫養和教育孩子,為什麼别人家的孩子聽話又懂事,自己家的孩子調皮又頑劣?

這相信是大部分家長,為之感到煩惱和困惑的事情。

一個孩子,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愛”?

01

孩子需要關愛,就像是作為寵物的小狗小貓也需要主人适當的陪伴、撫摸和逗玩。但作為智慧生靈的孩子,顯然會有更多的需求和意願。

很多父母會覺得,我照顧孩子吃飽穿暖,督促孩子背書做題,難道不是盡心的陪伴嗎?

實際上,滿足孩子的生活所需,這隻是最基本的關愛。而除了吃飽穿暖,每個孩子還有溝通、求知和成長的需要。

更關鍵的是,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有關孩子情緒和性格的培養。

一個孩子,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愛”?

現在有很多父母,因為平時工作忙,或是需要到遠處去打工,就把撫養孩子的責任交代給老人。按理說,父母負責賺錢,老人喜歡孩子也願意陪伴孩子,應該是最好的教育。

然而現實是,父母沒有時間陪伴孩子,老人隻顧溺愛孩子。

許多愛子心切的父母,非常舍得給孩子花錢,從玩具、漫畫,到報補習班、買學區房,可以說家庭的每一次重大投資,幾乎都是為了孩子的人生和未來着想。但是傾盡心力地投資下來,孩子的學習成績沒有提高多少,脾氣性格還調皮頑劣得讓人不堪忍受。

是以一個孩子,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愛”,才能和别人家的孩子一樣優秀呢?

一個孩子,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愛”?

02

一個溫馨有愛的家庭,是孩子身心健康的必要條件。

對于一個孩子來說,父母工作有多辛苦,賺錢有多困難,這些問題在中國小生的年齡段,大抵是無法深刻體會的。但是,孩子能認識和感覺到所在家庭的夫妻感情、親子關系是否和諧。

更何況,如今的孩子頻繁接觸網絡、資訊和數位裝置,對于自己的父母感情怎麼樣是否能夠和諧相處,孩子肯定是有屬于自己的判斷的。而且孩子因為思想幼稚、思維簡單,很容易從父母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引申到父母對自己的固執偏見和荒謬看法。

一個孩子,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愛”?

很多父母平時因為工作忙,很少陪在孩子身邊,這就使得父母的言傳身教,對于孩子心理成長的影響,幾乎是微乎其微的。每個孩子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模仿欲,如果他很少見到父母正确處理沖突和争端,對家人也很少和顔悅色,而且說話做事總是出爾反爾、從不信守承諾。

那麼在心靈上“備受打擊”的孩子,肯定很難對父母産生尊敬、信任和感恩的情愫,而且會變本加厲地“消化”為己用,使得童年時的心理陰影和情感創傷,即便到了成年後,也依然會有殘留和傷痕。

是以說,想要教養出自信快樂的孩子,首先你得反思:

自己家裡的夫妻關系、婆媳關系和親子關系,到底有沒有處理好?

一個孩子,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愛”?

03

由此可見,孩子需要的愛,是以情緒感受為主,而父母應該确立的愛,要從言行舉止開始自律。

當夫妻、婆媳和親子之間發生沖突和争吵時,不能總覺得自己是百分百正确,就想着讓其他人聽自己的,對方但凡表現出不願意或不想聽的态度,自己就會心态炸裂,不但口氣越來越重,還動辄出口傷人、大打出手。

在如此喜怒無常、不講原則的教育下,孩子的心裡,自然是難言快樂、痛苦抑郁的。

還有些父母,一旦看到妻子或孩子有什麼習慣不太好,卻從來不會心平氣和地勸導,總是一看到家人做錯了事情就暴跳如雷,以為自己的“應激反應”越強烈,家人就會更重視,孩子就會更聽話。

但實際上,越是暴躁、沖動和易怒的教育,越會讓孩子的性格秉性變得畏畏縮縮、謹小慎微。如果偶然說錯一句話、做錯一件事,就會換來猶如狂風暴雨一般的打罵責罰,還有哪一個孩子,在學業和生活中遇到困難時,願意去不斷嘗試和努力呢?

一個孩子,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愛”?

是以說,如果自己家孩子總是遇事退縮、猶豫怯懦,那麼諸位父母首先應該檢討自己,在家裡是否總是對孩子求全責備、打罵責罰,給孩子的心靈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創傷”。

總之,每一個家庭就像是一個本該親密協作、溝通友愛,擁有共同目标的團隊,如果作為父母的我們,在和家人相處時沒有團隊意識,總是喜歡在家裡争論出你對我錯、你赢我輸,或是幹脆把孩子交給老人,自己做一個不聞不問的“甩手掌櫃”,那麼孩子的教育,自然會輸在起跑線上。

事實上,不管孩子在家裡、在學校犯了什麼錯,家庭都應該是一個寬容、理智和開明的“撫慰站”,讓孩子能夠随時随地得到陪伴、關愛和安慰,而不是一說錯就挨罵、一做錯就挨打、一寫錯就受罰的“訓誡所”。

最好的教育,就是爸爸愛媽媽,父母陪孩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