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愁啊……孩子讀書,讀的太慢,記得又少!

孩子一本書讀很久,讀很多遍,父母可能會認為他每讀一遍,從書中擷取的資訊都是相同的,有這時間不如再去讀一本新書。

其實完全不是這樣。

孩子肯在一本書上花很長時間,說明這本書一定有特别吸引他的地方,他能從閱讀中擷取足夠的資訊,也獲得足夠的滿足感。

而且同一本書,孩子每讀一遍都會加深對已經擷取的資訊的印象,也都能看到新東西——之前沒有注意到的細節,之前沒有發現的關聯,之前沒有看明白的因果關系等等。

是以,重讀實際上就是孩子自發的精讀練習。

反倒是孩子一本接一本地讀下去,任何一本書都不會讀第二遍,父母才應該擔心,因為這說明孩子不會精讀,他從書中獲得的資訊會很淺、很有限。

愁啊……孩子讀書,讀的太慢,記得又少!

而且,孩子這麼讀,很可能隻是為了完成父母給布置的閱讀任務,讓大人開心、滿意,他自己對所有讀過的内容都沒有明确的興趣。

是以,父母要讓孩子有“一本書看多少遍都行”的自由,不阻止孩子的重複閱讀,不要求孩子讀得快,不要求讀完一本馬上再去看别的新書。

孩子閱讀從來不做筆記,感覺隻是看看而已,如何引導孩子深度閱讀并做筆記呢?

孩子喜歡看書,就是看到後面,前面的内容就忘了,感覺白看了,怎麼辦?

孩子看書時記住的東西少,問什麼都說不出來,記不住原文的情況,父母也不用太過擔心。

孩子做自主閱讀不是上國文課,并不需要能馬上回答老師的提問。

不能馬上答出來,也并不說明孩子就一無所獲。

如果父母對“顯性知識”和“隐性知識”的概念稍有了解,就可以放下對孩子看書時到底記住了什麼的憂慮。

這對概念是英籍猶太裔實體化學家和哲學家邁克爾·波蘭尼提出個人能力的一部分。

愁啊……孩子讀書,讀的太慢,記得又少!

來自人學習到的顯性知識、人自身的經曆、經驗和對某事的反複實踐。

孩子的學習過程其實就是把書本上的顯性知識内化為自己的隐性知識的過程,也就是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過程。

一些孩子看完一本書,你馬上問他,他都能答得上來,但過三天再問,就全忘光了,這就是他讀到的知識沒有内化。

很多孩子平時看起來很用功,做作業沒什麼困難,但一到考試,題目形式稍有變化或稍微難一點、需要動點腦筋,他就不會了,也是因為他的課堂所學沒有被有效内化。

有的孩子讀完一本書,你馬上提問,他說不出什麼,但是可能突然有一天,他說出了一個讓你吃驚的觀點,或者突然能自己清楚地解釋一個原本他會向父母求解的問題。

愁啊……孩子讀書,讀的太慢,記得又少!

這就說明他悄悄地把從書上看到的東西内化為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了。

是以在孩子的閱讀上,父母并不需要關注他記住了多少,有沒有記筆記,能不能馬上做“輸出”。

父母真正應該關注的是,孩子的知識面有沒有随着閱讀越來越寬,思考能力、提問能力有沒有随着閱讀變得更強。

隻要孩子的知識水準和能力都在提升,父母就完全不用擔心他的閱讀品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