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愁啊……孩子读书,读的太慢,记得又少!

孩子一本书读很久,读很多遍,父母可能会认为他每读一遍,从书中获取的信息都是相同的,有这时间不如再去读一本新书。

其实完全不是这样。

孩子肯在一本书上花很长时间,说明这本书一定有特别吸引他的地方,他能从阅读中获取足够的信息,也获得足够的满足感。

而且同一本书,孩子每读一遍都会加深对已经获取的信息的印象,也都能看到新东西——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之前没有发现的关联,之前没有看明白的因果关系等等。

所以,重读实际上就是孩子自发的精读练习。

反倒是孩子一本接一本地读下去,任何一本书都不会读第二遍,父母才应该担心,因为这说明孩子不会精读,他从书中获得的信息会很浅、很有限。

愁啊……孩子读书,读的太慢,记得又少!

而且,孩子这么读,很可能只是为了完成父母给布置的阅读任务,让大人开心、满意,他自己对所有读过的内容都没有明确的兴趣。

所以,父母要让孩子有“一本书看多少遍都行”的自由,不阻止孩子的重复阅读,不要求孩子读得快,不要求读完一本马上再去看别的新书。

孩子阅读从来不做笔记,感觉只是看看而已,如何引导孩子深度阅读并做笔记呢?

孩子喜欢看书,就是看到后面,前面的内容就忘了,感觉白看了,怎么办?

孩子看书时记住的东西少,问什么都说不出来,记不住原文的情况,父母也不用太过担心。

孩子做自主阅读不是上语文课,并不需要能马上回答老师的提问。

不能马上答出来,也并不说明孩子就一无所获。

如果父母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概念稍有了解,就可以放下对孩子看书时到底记住了什么的忧虑。

这对概念是英籍犹太裔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提出个人能力的一部分。

愁啊……孩子读书,读的太慢,记得又少!

来自人学习到的显性知识、人自身的经历、经验和对某事的反复实践。

孩子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把书本上的显性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隐性知识的过程,也就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

一些孩子看完一本书,你马上问他,他都能答得上来,但过三天再问,就全忘光了,这就是他读到的知识没有内化。

很多孩子平时看起来很用功,做作业没什么困难,但一到考试,题目形式稍有变化或稍微难一点、需要动点脑筋,他就不会了,也是因为他的课堂所学没有被有效内化。

有的孩子读完一本书,你马上提问,他说不出什么,但是可能突然有一天,他说出了一个让你吃惊的观点,或者突然能自己清楚地解释一个原本他会向父母求解的问题。

愁啊……孩子读书,读的太慢,记得又少!

这就说明他悄悄地把从书上看到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

所以在孩子的阅读上,父母并不需要关注他记住了多少,有没有记笔记,能不能马上做“输出”。

父母真正应该关注的是,孩子的知识面有没有随着阅读越来越宽,思考能力、提问能力有没有随着阅读变得更强。

只要孩子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都在提升,父母就完全不用担心他的阅读品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