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7歲女孩獲汽修比賽一等獎:不因為性别而限制孩子發展,是最好的養育方法

17歲女孩古慧晶,最近登上了人民網的教育節目。

因為她獲得了學校學生專業技能大賽的一等獎。

而且,她獲獎的項目很特殊,是汽車機電維修。

提到汽車機電維修,可能大家第一印象都是男生更擅長。

而古慧晶打破了大家的固有印象,她成為了第一個參加這類賽事拿第一名的女孩子。

17歲女孩獲汽修比賽一等獎:不因為性别而限制孩子發展,是最好的養育方法

古慧晶能夠選擇很少有女孩子選擇的發展方向,并表現出色,與她父母的支援密不可分。

在采訪中,古慧晶講到,她的父母會問她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并且支援她向自己的方向努力。

17歲女孩獲汽修比賽一等獎:不因為性别而限制孩子發展,是最好的養育方法

如果她的父母,在聽說女兒對汽修感興趣時,因為性别偏見而限制女兒的選擇。說哪有女孩子幹汽修的,這不适合女孩。

17歲女孩獲汽修比賽一等獎:不因為性别而限制孩子發展,是最好的養育方法

那麼,她可能也就被迫走上了一條所謂很适合女孩的路,比如幼師、護士等。

古慧晶的經曆,也給現在的父母一個啟示。

作為父母,我們不要因為性别偏見而限制孩子。從小給孩子提供豐富的體驗,才能幫助孩子更好的開發天性,找到适合的發展道路。

01

男女行為差異主要由社會造成的

我表哥最近有點煩,覺得給孩子買的小汽車玩具白買了。

因為生的是個女孩。我問他,女孩不能玩小汽車嗎?

表哥回答,你們女孩不都喜歡玩洋娃娃嗎?

類似的性别偏見比比皆是。

男孩喜歡藍色,女孩喜歡粉色。

男孩喜歡玩球,女孩喜歡過家家。

男孩比較好動,女孩比較安靜。

男孩适合理工科,女孩适合文科。

男孩适合搞工程,女孩适合當護士。

這些性别行為差異,究竟是性别導緻的先天大腦差别,還是社會刻闆印象導緻的後天改變?

羅薩琳·富蘭克林大學的神經科學教授Lise Eliot,通過研究資料得出結論,先天男女大腦存在的差異,遠小于後天男女的行為差異。

後天的養育和觀念引導,對男女行為的影響更大。

對男生和女生就應該是什麼樣的看法,無形地刻在每個人心中。

我懷孕時加了孕媽群,好多媽媽糾結給孩子買藍色還是粉色的衣服。因為不知道是男孩還是女孩。

聽說我家生了女孩,親戚朋友送來粉色的衣服,毛絨娃娃之類的。而我朋友生的是男孩,别人給孩子買玩具,總會買小汽車,變形金剛。

17歲女孩獲汽修比賽一等獎:不因為性别而限制孩子發展,是最好的養育方法

我家女兒比較好動,除了睡覺,每一分鐘都在動。

我媽就經常說她,你就不能老實一會兒,一點沒有女孩樣。

什麼叫女孩樣呢?文靜、内斂、長發、喜歡毛絨玩具、喜歡跳舞嗎?

不是因為孩子天生就是這樣的喜好,而是後天家長的養育和引導,讓孩子一步步走向了女孩樣和男孩樣。

網友@piggy蛋蛋的評論一針見血。

成年人刻闆印象培養的結果,嬰兒時期成年人就給男嬰玩機器人卡車,給女嬰玩洋娃娃。然後到了三五歲,說看吧,果然還是男孩喜歡車,女孩喜歡衣服。

知乎上一位媽媽說,帶兒子去買衣服,讓孩子自己選。兒子拿了藍色的,說男孩就應該穿藍色。

這位媽媽細思極恐,孩子不是因為喜歡藍色而選的,而是遵從了社會對男孩的固有印象而選。

那孩子自己真正的喜好是怎樣的呢?還是時間長了後,就找不到自己的喜好了呢。

性别偏見,不僅會導緻孩子壓抑天性,還會影響孩子的興趣發展,未來職業選擇。

《我們的内心沖突》中說:所有絕望的本質都是對無法成為自己的絕望。

歌手周深,因為聲音偏女聲,被同學們嘲笑“不男不女”“娘娘腔”。國中時幾乎不在同學們面前唱歌,怕引來更多的嘲笑。

17歲女孩獲汽修比賽一等獎:不因為性别而限制孩子發展,是最好的養育方法

聯考後去烏克蘭留學,學的卻是不感興趣的醫學專業。順從了性别偏見的看法,來選擇了學業方向。

如果周深最後沒有正視自己對音樂的熱愛,轉而進入音樂學院,而是繼續在醫學院學習。

那麼不僅我們失去了周深迷人的歌聲,他自己也可能在毫不感興趣的醫學方面痛苦掙紮,人生路徑會千差萬别。

在孩子在逐漸成長找到自己的過程中,我們作為父母能做的是,尊重孩子的喜好、興趣和行為方式,減少幹涉,給予自由。

要認識到,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不需要套進男孩或者女孩的模子裡。

02

家長要幫助孩子面對社會性别偏見

雖然近幾年性别偏見在不斷打破,但必須承認,還有很多性别偏見存在。

即使父母給孩子的養育沒有性别偏見,但孩子進入學校,和其他人相處,也難免會受到性别偏見的影響。

這時,父母需要幫孩子了解和應對社會存在的性别偏見。并同時保有孩子内心的獨立和自由。

知乎上一位媽媽Cecilia,在5歲兒子想穿裙子出門時,找到了平衡社會性别偏見和孩子内心天性的方法。

C的兒子在看《冰雪奇緣2》後,非常喜歡艾莎的勇敢和強大,想穿艾莎作為戰袍的藍色裙子。

17歲女孩獲汽修比賽一等獎:不因為性别而限制孩子發展,是最好的養育方法

這種情況很正常,小孩子喜歡某個角色,于是會模仿角色的語言、動作、服飾等。

不過尴尬的是,在社會性别印象中,女孩才穿裙子。男孩子穿裙子出門,大機率是會被側目,被嘲笑的。

而且很多家長自己就先嘲笑孩子了:男孩子哪有穿裙子的,不害臊。

C卻沒這麼做。她首先給兒子肯定,想穿裙子當然可以呀。

同時她也意識到,讓兒子就這麼穿着裙子去幼稚園,會面對各種評價、議論甚至嘲笑。這對兒子的心理可能會産生無法預計的負面影響。

于是她采取了折中的方法,先讓兒子穿裙子,在小區裡遛了一圈。

穿着裙子的小男孩一下樓,就吸引了大爺大媽的注意力。還有大媽評論說,你家女孩可真好看。

小男孩本身穿着裙子是興沖沖的,聽見别人這麼說,高昂着頭漸漸低下來。情緒變得不太好。

“男生可以穿裙子嗎?”面對兒子的提問,媽媽給他講了蘇格蘭男人穿裙子,和中國古代男人穿裙子的曆史。

17歲女孩獲汽修比賽一等獎:不因為性别而限制孩子發展,是最好的養育方法

并告訴孩子,世界不一樣了,現在大多數人會認為女生才穿裙子,穿裙子的是女生。

“為什麼男生不能穿裙子呢?”聯想到今天穿裙子出門被評論和嘲笑的經曆,孩子自己得出了結論:因為男生穿裙子會被嘲笑,是以就不穿了。

幫孩子面對社會性别偏見,就需要坦誠地告訴孩子目前存在偏見。但更重要的是,幫孩子用适合的方式實作自己的願望。

C從網上買了布料,和兒子創造出了艾莎公主裙的男版長袍,樣式像古代男人穿的袍子。

還給孩子帶了一本講古代故事的繪本,如果穿袍子去幼稚園,遇到别人說他穿裙子,可以拿出來證明穿的是袍子。

經過這麼一番準備,孩子穿着袍子去了幼稚園,幼稚園同學都被折服了,紛紛表示也要穿袍子。

後來C的兒子自己選擇不再穿袍子。但經過這次經曆,小男孩一定學會了如何在面對性别偏見,在偏見中生存,同時做自己想做的事。

保持内心的獨立和天性的自由,不受性别偏見的傷害,這就是父母需要給孩子提供的保護。

03

當孩子長到足夠大,可以自己面對别人的偏見時,無論怎樣選擇,父母隻要支援就好。

伊能靜19歲兒子哈利,在網上曬自己穿女裝戴假發的照片。負面評價也是很多。

但哈利已經可以坦然應對負面評價:我在穿着上非常情緒化,衣服隻是衣服而已,一件衣服的解讀不應該超過對人本身的解讀。

伊能靜則給予了兒子全力的支援:作為母親隻會告訴他建議而不會過多指導,那是他的自由。

17歲女孩獲汽修比賽一等獎:不因為性别而限制孩子發展,是最好的養育方法

父母能給予孩子最有力的力量,就是支援。

伊能靜不僅在兩性關系上見解深刻,作為媽媽,也把握住了養育孩子的真谛。

尊重孩子的天性,不因為性别而加以限制;在孩子小的時候提供保護,減少性别偏見對孩子的傷害;等孩子長大後,開放思想,全力支援。

做好這些,就靜待孩子的天性之花盛開吧。

(圖檔來自網絡,侵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