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女孩古慧晶,最近登上了人民网的教育节目。
因为她获得了学校学生专业技能大赛的一等奖。
而且,她获奖的项目很特殊,是汽车机电维修。
提到汽车机电维修,可能大家第一印象都是男生更擅长。
而古慧晶打破了大家的固有印象,她成为了第一个参加这类赛事拿第一名的女孩子。

古慧晶能够选择很少有女孩子选择的发展方向,并表现出色,与她父母的支持密不可分。
在采访中,古慧晶讲到,她的父母会问她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且支持她向自己的方向努力。
如果她的父母,在听说女儿对汽修感兴趣时,因为性别偏见而限制女儿的选择。说哪有女孩子干汽修的,这不适合女孩。
那么,她可能也就被迫走上了一条所谓很适合女孩的路,比如幼师、护士等。
古慧晶的经历,也给现在的父母一个启示。
作为父母,我们不要因为性别偏见而限制孩子。从小给孩子提供丰富的体验,才能帮助孩子更好的开发天性,找到适合的发展道路。
01
男女行为差异主要由社会造成的
我表哥最近有点烦,觉得给孩子买的小汽车玩具白买了。
因为生的是个女孩。我问他,女孩不能玩小汽车吗?
表哥回答,你们女孩不都喜欢玩洋娃娃吗?
类似的性别偏见比比皆是。
男孩喜欢蓝色,女孩喜欢粉色。
男孩喜欢玩球,女孩喜欢过家家。
男孩比较好动,女孩比较安静。
男孩适合理工科,女孩适合文科。
男孩适合搞工程,女孩适合当护士。
这些性别行为差异,究竟是性别导致的先天大脑差别,还是社会刻板印象导致的后天改变?
罗萨琳·富兰克林大学的神经科学教授Lise Eliot,通过研究数据得出结论,先天男女大脑存在的差异,远小于后天男女的行为差异。
后天的养育和观念引导,对男女行为的影响更大。
对男生和女生就应该是什么样的看法,无形地刻在每个人心中。
我怀孕时加了孕妈群,好多妈妈纠结给孩子买蓝色还是粉色的衣服。因为不知道是男孩还是女孩。
听说我家生了女孩,亲戚朋友送来粉色的衣服,毛绒娃娃之类的。而我朋友生的是男孩,别人给孩子买玩具,总会买小汽车,变形金刚。
我家女儿比较好动,除了睡觉,每一分钟都在动。
我妈就经常说她,你就不能老实一会儿,一点没有女孩样。
什么叫女孩样呢?文静、内敛、长发、喜欢毛绒玩具、喜欢跳舞吗?
不是因为孩子天生就是这样的喜好,而是后天家长的养育和引导,让孩子一步步走向了女孩样和男孩样。
网友@piggy蛋蛋的评论一针见血。
成年人刻板印象培养的结果,婴儿时期成年人就给男婴玩机器人卡车,给女婴玩洋娃娃。然后到了三五岁,说看吧,果然还是男孩喜欢车,女孩喜欢衣服。
知乎上一位妈妈说,带儿子去买衣服,让孩子自己选。儿子拿了蓝色的,说男孩就应该穿蓝色。
这位妈妈细思极恐,孩子不是因为喜欢蓝色而选的,而是遵从了社会对男孩的固有印象而选。
那孩子自己真正的喜好是怎样的呢?还是时间长了后,就找不到自己的喜好了呢。
性别偏见,不仅会导致孩子压抑天性,还会影响孩子的兴趣发展,未来职业选择。
《我们的内心冲突》中说:所有绝望的本质都是对无法成为自己的绝望。
歌手周深,因为声音偏女声,被同学们嘲笑“不男不女”“娘娘腔”。初中时几乎不在同学们面前唱歌,怕引来更多的嘲笑。
高考后去乌克兰留学,学的却是不感兴趣的医学专业。顺从了性别偏见的看法,来选择了学业方向。
如果周深最后没有正视自己对音乐的热爱,转而进入音乐学院,而是继续在医学院学习。
那么不仅我们失去了周深迷人的歌声,他自己也可能在毫不感兴趣的医学方面痛苦挣扎,人生路径会千差万别。
在孩子在逐步成长找到自己的过程中,我们作为父母能做的是,尊重孩子的喜好、兴趣和行为方式,减少干涉,给予自由。
要认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不需要套进男孩或者女孩的模子里。
02
家长要帮助孩子面对社会性别偏见
虽然近几年性别偏见在不断打破,但必须承认,还有很多性别偏见存在。
即使父母给孩子的养育没有性别偏见,但孩子进入学校,和其他人相处,也难免会受到性别偏见的影响。
这时,父母需要帮孩子了解和应对社会存在的性别偏见。并同时保有孩子内心的独立和自由。
知乎上一位妈妈Cecilia,在5岁儿子想穿裙子出门时,找到了平衡社会性别偏见和孩子内心天性的方法。
C的儿子在看《冰雪奇缘2》后,非常喜欢艾莎的勇敢和强大,想穿艾莎作为战袍的蓝色裙子。
这种情况很正常,小孩子喜欢某个角色,于是会模仿角色的语言、动作、服饰等。
不过尴尬的是,在社会性别印象中,女孩才穿裙子。男孩子穿裙子出门,大概率是会被侧目,被嘲笑的。
而且很多家长自己就先嘲笑孩子了:男孩子哪有穿裙子的,不害臊。
C却没这么做。她首先给儿子肯定,想穿裙子当然可以呀。
同时她也意识到,让儿子就这么穿着裙子去幼儿园,会面对各种评价、议论甚至嘲笑。这对儿子的心理可能会产生无法预计的负面影响。
于是她采取了折中的方法,先让儿子穿裙子,在小区里遛了一圈。
穿着裙子的小男孩一下楼,就吸引了大爷大妈的注意力。还有大妈评论说,你家女孩可真好看。
小男孩本身穿着裙子是兴冲冲的,听见别人这么说,高昂着头渐渐低下来。情绪变得不太好。
“男生可以穿裙子吗?”面对儿子的提问,妈妈给他讲了苏格兰男人穿裙子,和中国古代男人穿裙子的历史。
并告诉孩子,世界不一样了,现在大多数人会认为女生才穿裙子,穿裙子的是女生。
“为什么男生不能穿裙子呢?”联想到今天穿裙子出门被评论和嘲笑的经历,孩子自己得出了结论:因为男生穿裙子会被嘲笑,所以就不穿了。
帮孩子面对社会性别偏见,就需要坦诚地告诉孩子目前存在偏见。但更重要的是,帮孩子用适合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愿望。
C从网上买了布料,和儿子创造出了艾莎公主裙的男版长袍,样式像古代男人穿的袍子。
还给孩子带了一本讲古代故事的绘本,如果穿袍子去幼儿园,遇到别人说他穿裙子,可以拿出来证明穿的是袍子。
经过这么一番准备,孩子穿着袍子去了幼儿园,幼儿园同学都被折服了,纷纷表示也要穿袍子。
后来C的儿子自己选择不再穿袍子。但经过这次经历,小男孩一定学会了如何在面对性别偏见,在偏见中生存,同时做自己想做的事。
保持内心的独立和天性的自由,不受性别偏见的伤害,这就是父母需要给孩子提供的保护。
03
当孩子长到足够大,可以自己面对别人的偏见时,无论怎样选择,父母只要支持就好。
伊能静19岁儿子哈利,在网上晒自己穿女装戴假发的照片。负面评价也是很多。
但哈利已经可以坦然应对负面评价:我在穿着上非常情绪化,衣服只是衣服而已,一件衣服的解读不应该超过对人本身的解读。
伊能静则给予了儿子全力的支持:作为母亲只会告诉他建议而不会过多指导,那是他的自由。
父母能给予孩子最有力的力量,就是支持。
伊能静不仅在两性关系上见解深刻,作为妈妈,也把握住了养育孩子的真谛。
尊重孩子的天性,不因为性别而加以限制;在孩子小的时候提供保护,减少性别偏见对孩子的伤害;等孩子长大后,开放思想,全力支持。
做好这些,就静待孩子的天性之花盛开吧。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