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要不要給孩子報課外輔導班?
孩子犯錯,怎麼教育比較妥當?
提出無理要求時,該滿足嗎?
......
自從家裡有了娃,父母就開始“糾結”了,不僅是糾結孩子的學習,而且糾結孩子的生活:
就像電視劇《少年派》中林妙妙上大學,闫妮飾演的媽媽擔心又糾結。每天失魂落魄地守着電話,一方面希望孩子獨立,另一方面希望孩子不那麼懂事。

《少年派》劇照
這可能就是父母普遍的煩惱吧:
希望孩子認真學習,但又怕學習太累了傷着身體;希望孩子能出去增長見識,但又害怕孩子在外受欺負。
但凡是涉及到孩子的事情,父母都好像會處于沖突和糾結之中。
父母為什麼如此糾結不已?
# 02
中國文化講究“中庸”,很多事情的關鍵就在于掌握好“度”。但這個“度”看不見又摸不着,沒辦法衡量。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沒有明确的條文規定,為了找到平衡,把握好“度”,就隻能不斷權衡利弊,猶豫糾結。
這幾年,看到過太多家長因為孩子焦慮得“食不能安,夜不能寐”,要說有哪些原因,首先是父母太着急了。
就拿閱讀這件事來說,雞娃父母迫切希望孩子拿到效果,總是帶着功利性目的去要求孩子讀書,而且隻讀有用的書。
經過這樣的篩選,孩子的視野都被“有用的書”框住了,少了很多去探索體驗的空間,其實閱讀就是閱讀,可以去看各種書,而不是憑效果去論斷。
其次,在這種資訊化時代,有太多教育孩子的成功模闆,父母很容易沉浸在“會有更好的選擇”中,覺得“我給孩子的是不是可以更好”、“我過去是不是這點做錯了”,在自責和不甘心的情緒中反複糾結。
這種“瞻前顧後”心态,最直接的後果就是讓我們變得挑剔:
孩子太聽話,覺得他沒主見,孩子頂嘴,又覺得孩子太沒規矩了;
孩子活潑好動,擔心孩子是多動症,如果孩子文靜内向一些,又擔心孩子是自閉症;
孩子如果打了人,覺得孩子很霸道,但如果被打就說他太懦弱;
争第一說他太好勝,不在意名次說他不求上進;
交朋友怕學壞,沒朋友怕孤僻;
助人怕吃虧,不助人說他自私;
對于父母而言,這事兒沒去做,會後悔;去做了,還是會後悔,因為覺得效果不夠好。
這種過于糾結的心态,歸根結底就是父母沒有完全接納孩子,是以總想把所有能做到的都做到最好。
我們一直在拿孩子和别的孩子或者我們心中那個虛拟的優秀孩子比較,而不是孩子本身。
很少有父母會斬釘截鐵地說,“我對孩子沒有要求,他做什麼都可以”。
而且即便孩子成家立業了,父母仍舊會用一種“本來可以更好”的想法去看待孩子。
# 03
想要更好地與孩子相處,父母就需要時時警惕自己的這種“挑剔”心态。
如何調整好這種狀态?應該怎麼做?
1.打破假象
有些父母刷多了抖音和網上的新聞,總是會陷入“如果不這樣做,是不是會更好”的想法中,這其實不利于教育。
因為再有用的方法,放到你的孩子身上,也不一定可以适用,正所謂“因人而異,對症下藥”。
請抛棄“孩子很優秀,隻是我沒教好”“孩子小時候那麼聰明,大了肯定上清華北大”等想法,去真實地看待孩子的優勢與不足。
2.回顧初心
與其糾結,不如回到最初的起點:你希望孩子從教育中獲得什麼?你希望他成為什麼樣的人?
有教育專家表示,為人父母,應當和孩子搭建一種基礎,幫他們尋找自己喜歡的事情,支援他們傾盡熱情、燃燒生命,這才是好的教育,而這樣的教育幾乎隻能依靠家庭提供。
如果朝着我們糾結的方向走,可能培養出來的就是一個唯唯諾諾、隻會按照别人想法做事情的孩子。
3.真心接納
如果父母可以接納孩子,可能煩惱會減少很多。當你開始有所要求,愛這件事逐漸開始變得不純粹了。
有些父母可能會疑惑“我明明接納了,也很愛他,是以希望他過得好。”
在興智學習的家長都知道,我們說愛是不帶有目的的,也就是即使他不夠好、不完美,仍然願意用真心守護ta。
父母要刻意練習這項能力,當你不再有所求,隻是盡可能支援孩子感受不一樣的生活、站在他的立場上去了解事情時,這才是我們講的“發自内心接納”。
4.嘗試往前看
教育過程中,不是所有問題都有時間去選擇對比,總有要做決定的時候,長時間反複不定的糾結,導緻的結果往往是更差。
因為孩子的人生不可能重來,時間也不會倒退,我們越是糾結,就越把自己陷入到焦慮痛苦的狀态中。
不存在“如果這樣教育,會不會有更好的結果”,而是“我開始這樣做,去支援我的孩子,相信他會為自己做出更好的選擇的”。
在現在和未來中,去試着變得更好。
是以,請此刻還在反複糾結和挑剔的你,暫時放下你的這份不安。
我們停下來,等一下那個正在努力長大的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