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何子女越大,越看不慣自己的父母?3個原因,你别不自知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個育兒文章是關于兩個老太太閑聊對自己兒女的讨論。有了孩子之後,聊天的話題總是繞不開子女。

記得原貼是這樣的:當她們各自誇完自家閨女兒子多優秀後。

其中一位老人就開始歎氣說“人老了就招人嫌啊,我家孩子孝順也孝順,就是總感覺各種看不慣我。我不就是為了幫他們省幾個錢嘛,有空的時候到外面撿了幾個瓶子,她就把我狠狠的罵了一頓,不該丢人現眼,至于說那麼重的話嗎?”

大概是感同身受

........

另一位老人附和道“孩子大了,就不是自己的了。以前三天兩頭打電話,張嘴閉嘴都是‘媽’。現在不等我說幾句話,就不耐煩地說工作忙,啪地挂斷電話”。

唉,說來慚愧。就在昨天,我還因為老太太捯饬花盆,把泥土弄得一地,氣得撂狠話要拔光花。我家心思敏感的老太太當場就要收拾包袱,不在我家住。

現在想想,當時真不該有那麼大火氣。

為何子女越大,越看不慣自己的父母?3個原因,你别不自知

正所謂“養兒方知父母恩”,年齡越大,我們該逐漸變得成熟,也比年少時更懂得父母的苦心。

尤其是有孩子後,我們該和自己的父母關系更好才對。哪怕他們唠叨或者有什麼不好的小習慣,也能包容和遷就。

但現實卻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卻開始看不慣自己的父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這幾個,有些你可能想象不到,甚至沒有意識到:

沖突多變:容易讓孩子過度依戀

有些媽媽因為經濟上的壓力,承擔着繁忙的工作,對孩子依戀的需要,有時能滿足,有時則迫于無奈忍痛“割愛”;加之重壓下的媽媽,自己情緒也難以穩定,有時不免冷淡煩躁,有時對孩子又呵護有加。

孩子的心态

這樣的環境很難幫助孩子建立起穩定的安全感。潛意識裡,他會認為,隻有不斷哭鬧,才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愛和關注,并經常感到愉快、滿足和憤怒、傷心交替出現,不由地對媽媽形成愛恨并存的沖突情感。

成長的煩惱

這些孩子成人後,一旦進入親密關系,依戀傾向就會明顯表現出來:

他們對親密接觸的要求似乎永無止境,往往要求對方時時刻刻關注自己,難以容忍絲毫的忽視和冷遇。他們習慣性地使用生氣、吵鬧和威脅等手段,迫使異性關心自己,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強烈的不安全感使他們心生嫉妒和猜疑,無論對方如何表白,他們都無法真正地信任對方。

日常生活裡,媽媽要努力避免這種自相沖突的不穩定的情感和情緒表達,在言語和行為上多給予孩子肯定,讓孩子知道,不管媽媽怎麼忙,他都始終如一地擁有媽媽的愛。

為何子女越大,越看不慣自己的父母?3個原因,你别不自知

拎不清,對子女索求過多

在一些多子女家庭,經常會出現拎不清的父母。由于對某個孩子過于偏愛,他們對其他子女就會顯得格外涼薄。

經常以孝道之名,毫無節制地問子女要錢,然後全都用來補貼那個被偏愛的孩子;三天兩頭給子女打電話,不是關心他們,而是安排一個個艱難的任務,讓他們傾盡所有地幫扶被偏愛的那個孩子。

但凡子女有一絲絲反抗,就會引起他們的不滿。甚至不惜在親朋好友中各種污蔑子女多麼薄情,企圖用道德來綁架子女。而最可氣的是越孝順的孩子,越不招他們待見。

雖說懂得感恩的兒女,總會想起父母的好,從不惦記父母的惡。但人心都是肉長的,總是被冷漠對待,子女也是會心寒的。

為何子女越大,越看不慣自己的父母?3個原因,你别不自知

控制欲過強,幹涉太多

出于愛護孩子的本能,或者出于難以掌控自己的生活而産生的怕遭到遺棄的恐懼,以及對孩子的過度依戀,有些媽媽内心渴望完全掌控孩子的行為,而難以忍受與孩子的片刻分離。

這樣的情況特别容易産生距離兒童。他們不害怕親近,但總是小心保持自己與他人的距離;他們允許媽媽抱,但同時總是把臉扭到一邊,不讓媽媽親。因為他們害怕過于親近會使自己無法從媽媽的控制中逃脫。

距離兒童成人後,容易形成回避型人格。他們下意識地通過各種方法來回避家庭生活:

長時間忙于工作,偏愛經常出差的工作,或總是埋頭看書、看報、看電視。

他們需要自己的空間,最喜歡那種來去自由的關系,當配偶企圖保待一種親密狀态,或有進一步需求時,他們便會立即退縮,甚至生氣:“你怎麼沒完沒了?你要求得太多了。”

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生活,你和孩子“相依為命”隻是暫時的,把孩子當作自己的“小夫妻”,隻會使自己和孩子都感到一種無形的束縛。

為何子女越大,越看不慣自己的父母?3個原因,你别不自知

但是,如果父母未曾薄待過你,請别嫌棄他們思想跟不上時代的笨拙、翻來覆去的唠叨以及幾十年的小習慣。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隻剩歸途。歲月的列車不會為誰停下,父母真的有老的那天。

每一個心存孝心的孩子,都請别忘記人生的短暫,生命的脆弱。有些事情可以彌補,但孝不可彌補。别等父母走了,留給自己永遠無法補償的遺憾!

今天就分享到這裡,希望本文能給讀者你帶來一點啟發。

如果你有好的關于育兒的故事,歡迎留言分享。

珍視每一天的生活和每一分收獲,每天進步一點點!

感謝大家的支援和鼓勵,比心~

◆ End ◆

聲明:老師分享專欄,如需轉載請關注聯系徐老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