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何子女越大,越看不惯自己的父母?3个原因,你别不自知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个育儿帖子是关于两个老太太闲聊对自己儿女的讨论。有了孩子之后,聊天的话题总是绕不开子女。

记得原贴是这样的:当她们各自夸完自家闺女儿子多优秀后。

其中一位老人就开始叹气说“人老了就招人嫌啊,我家孩子孝顺也孝顺,就是总感觉各种看不惯我。我不就是为了帮他们省几个钱嘛,有空的时候到外面捡了几个瓶子,她就把我狠狠的骂了一顿,不该丢人现眼,至于说那么重的话吗?”

大概是感同身受

........

另一位老人附和道“孩子大了,就不是自己的了。以前三天两头打电话,张嘴闭嘴都是‘妈’。现在不等我说几句话,就不耐烦地说工作忙,啪地挂断电话”。

唉,说来惭愧。就在昨天,我还因为老太太捯饬花盆,把泥土弄得一地,气得撂狠话要拔光花。我家心思敏感的老太太当场就要收拾包袱,不在我家住。

现在想想,当时真不该有那么大火气。

为何子女越大,越看不惯自己的父母?3个原因,你别不自知

正所谓“养儿方知父母恩”,年龄越大,我们该逐渐变得成熟,也比年少时更懂得父母的苦心。

尤其是有孩子后,我们该和自己的父母关系更好才对。哪怕他们唠叨或者有什么不好的小习惯,也能包容和迁就。

但现实却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却开始看不惯自己的父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这几个,有些你可能想象不到,甚至没有意识到:

矛盾多变:容易让孩子过度依恋

有些妈妈因为经济上的压力,承担着繁忙的工作,对孩子依恋的需要,有时能满足,有时则迫于无奈忍痛“割爱”;加之重压下的妈妈,自己情绪也难以稳定,有时不免冷淡烦躁,有时对孩子又呵护有加。

孩子的心态

这样的环境很难帮助孩子建立起稳定的安全感。潜意识里,他会认为,只有不断哭闹,才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爱和关注,并经常感到愉快、满足和愤怒、伤心交替出现,不由地对妈妈形成爱恨并存的矛盾情感。

成长的烦恼

这些孩子成人后,一旦进入亲密关系,依恋倾向就会明显表现出来:

他们对亲密接触的要求似乎永无止境,往往要求对方时时刻刻关注自己,难以容忍丝毫的忽视和冷遇。他们习惯性地使用生气、吵闹和威胁等手段,迫使异性关心自己,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强烈的不安全感使他们心生嫉妒和猜疑,无论对方如何表白,他们都无法真正地信任对方。

日常生活里,妈妈要努力避免这种自相矛盾的不稳定的情感和情绪表达,在言语和行为上多给予孩子肯定,让孩子知道,不管妈妈怎么忙,他都始终如一地拥有妈妈的爱。

为何子女越大,越看不惯自己的父母?3个原因,你别不自知

拎不清,对子女索求过多

在一些多子女家庭,经常会出现拎不清的父母。由于对某个孩子过于偏爱,他们对其他子女就会显得格外凉薄。

经常以孝道之名,毫无节制地问子女要钱,然后全都用来补贴那个被偏爱的孩子;三天两头给子女打电话,不是关心他们,而是安排一个个艰难的任务,让他们倾尽所有地帮扶被偏爱的那个孩子。

但凡子女有一丝丝反抗,就会引起他们的不满。甚至不惜在亲朋好友中各种污蔑子女多么薄情,企图用道德来绑架子女。而最可气的是越孝顺的孩子,越不招他们待见。

虽说懂得感恩的儿女,总会想起父母的好,从不惦记父母的恶。但人心都是肉长的,总是被冷漠对待,子女也是会心寒的。

为何子女越大,越看不惯自己的父母?3个原因,你别不自知

控制欲过强,干涉太多

出于爱护孩子的本能,或者出于难以掌控自己的生活而产生的怕遭到遗弃的恐惧,以及对孩子的过度依恋,有些妈妈内心渴望完全掌控孩子的行为,而难以忍受与孩子的片刻分离。

这样的情况特别容易产生距离儿童。他们不害怕亲近,但总是小心保持自己与他人的距离;他们允许妈妈抱,但同时总是把脸扭到一边,不让妈妈亲。因为他们害怕过于亲近会使自己无法从妈妈的控制中逃脱。

距离儿童成人后,容易形成回避型人格。他们下意识地通过各种方法来回避家庭生活:

长时间忙于工作,偏爱经常出差的工作,或总是埋头看书、看报、看电视。

他们需要自己的空间,最喜欢那种来去自由的关系,当配偶企图保待一种亲密状态,或有进一步需求时,他们便会立即退缩,甚至生气:“你怎么没完没了?你要求得太多了。”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生活,你和孩子“相依为命”只是暂时的,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小爱人”,只会使自己和孩子都感到一种无形的束缚。

为何子女越大,越看不惯自己的父母?3个原因,你别不自知

但是,如果父母未曾薄待过你,请别嫌弃他们思想跟不上时代的笨拙、翻来覆去的唠叨以及几十年的小习惯。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岁月的列车不会为谁停下,父母真的有老的那天。

每一个心存孝心的孩子,都请别忘记人生的短暂,生命的脆弱。有些事情可以弥补,但孝不可弥补。别等父母走了,留给自己永远无法补偿的遗憾!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希望本文能给读者你带来一点启发。

如果你有好的关于育儿的故事,欢迎留言分享。

珍视每一天的生活和每一分收获,每天进步一点点!

感谢大家的支持和鼓励,比心~

◆ End ◆

声明:老师分享专栏,如需转载请关注联系徐老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