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漢卿:在最低的境遇裡,活出最高的境界

關漢卿:在最低的境遇裡,活出最高的境界

作者 | 樊登讀書 · 琳小柒

主播 | 樊登讀書 · 賈落

"

親愛的書友們,晚上好~

歡迎來到樊登讀書人物欄目——《群星》。

品讀群星閃耀 · 體驗非凡人生。

每天一期,歡迎您的持續關注~

今天出場的人物,是元雜劇的創始者,元曲四大家之一。

他雖出生醫學世家,卻棄醫從文;他雖一生混迹市井,卻足以媲美莎士比亞;他對世間苦難的了解,比當世之人都要通透。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元雜劇作家 -關漢卿的精彩人生。

世人常說:

“一代有一代之文學,一世有一世的風雅。”

中國文學,從詩經楚辭,到漢賦唐詩,再到宋詞元曲,最後到明清小說,一世一代都有詩人作者将中文精魄藏蘊其中。

然而,對于元曲、元雜劇來說,它的曆史存在感,似乎讓人感覺微不足道,哪怕如今的知名度也不算很高。

可實際上,元雜劇卻是後世一切戲曲劇本的根源,它的興起,直接影響了中國文學的走向。

而在這些元雜劇中,有一人的名字無論如何也繞不開。

他就是有着東方莎士比亞之稱的“曲家聖人”——關漢卿。

在他之前,中國戲劇還在朦胧中摸索,而他登上曆史舞台後,寫出了中國第一批成熟的戲曲劇本,讓元曲正式登上曆史舞台。

他用一支筆,書寫出了當時社會底層人民的悲歡離合,勾勒出黑暗朝廷下百姓的困苦不堪。

人生如戲命如燭,燃盡紅塵淚幾多。

他以一介書生的身份,對抗着世間種種不公。

而他其中最為著名的“窦娥冤”,更如一副記錄百姓悲苦的巨型畫卷,在曆史中緩緩展開。

關漢卿:在最低的境遇裡,活出最高的境界
關漢卿:在最低的境遇裡,活出最高的境界

關漢卿出生于金末元初,那是在一個戰亂頻生的時代。

那時在元代統治的地方,朝廷将百姓分作三六九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北方漢人,四等為南人。

作為北方的漢人,關漢卿一家憑借醫術被政府編入“醫戶”,自然溫飽無憂,而且地位也比最底層的百姓高出不少。

可連年的戰亂讓百姓苦不堪言,異族的攻伐也讓他看清人間疾苦,關漢卿于心難忍,他決心要為百姓做些什麼。

加冠那年,他為自己取字“漢卿”,意為“出卿入相,為民謀命”。

然而,元朝廷不重詩文,不行科舉,以文取仕的時代終究不再。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既然不能為民請命,不如用自己醫術來救治百姓。

然而,在那個時代,看病也是富貴人家的特權,百姓食不果腹,又哪有閑資來看病。

哪怕關漢卿不要診費,可那些窮苦的百姓也沒錢來買藥。

生為醫者,眼見百姓病死在自己面前,又怎能不痛心疾首?

既然行醫救不了百姓,不如以筆作刀,來攪動朝廷腐朽的統治,喚醒百姓心中的溫暖。

關漢卿開始走向市井生活,重新審視自我價值與人生意義。

他在散曲《南呂 四塊玉》裡講道:

“閑将往事思量過。賢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麼。”

什麼功名利祿,什麼賢愚對錯,都已與他無關,他知道了自己心之所在,命之所安。

其實,很多時候,影響我們心境的,不是欲望,不是所處的環境,而是理想與追求。

一個人隻有見識過世間的悲苦,才會明白生命的無常。

隻有曆經過世界的波瀾,才會明白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

北島說:“執着于理想,純粹于當下。”

當一個人明白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後,他才會活在當下,立足磨難。

哪怕命運壓他,他也會反彈回來,給予命運沉痛一擊。

關漢卿:在最低的境遇裡,活出最高的境界
關漢卿:在最低的境遇裡,活出最高的境界

19世紀的俄國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

“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後終會回歸生活。”

這句話被世人奉為圭臬。

可早在六百年前的中國,關漢卿就早已将這個理念運用到了生活之中。

棄醫從文後,關漢卿便在勾欄行院與歌妓伶人厮混在一起,親身體驗着社會最底層處的喜怒哀樂。

無論是吃喝玩樂,還是琴棋歌舞,又或是詩詞曲賦,關漢卿無一不痛、無一不精。

時人也常用“ 生而倜傥,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蘊藉風流 ”來形容他。

可這一切,不過是他的表象,他的不羁與放縱之下,依舊遮不住他創作的心。

市井的經曆讓關漢卿發現,當時戲曲劇情設計的不合理性,那些劇情隻是一味追求新奇,卻忽視了劇情的真實性。

于是,關漢卿找到戲曲班主,指出了問題所在,班主眼見這個年輕人邏輯清晰,言之鑿鑿,便想邀他重寫劇本。

關漢卿欣然同意,《單刀會》一經推出,便受到了世人的追捧。

關漢卿:在最低的境遇裡,活出最高的境界

關漢卿成功了,可他卻并不滿足于此,他想遊曆天下,想見到世間更多的不公,以此來寫出更優秀的作品。

在當時,除大都外,南方的杭州、蘇州等地商業也十分發達。

大批北方劇作家和表演者為了謀生,紛紛南下,關漢卿自然也不例外。

一路走來,他将自己所見的種種不平之事,寫成了一部部作品。

他的《魯齋郎》,揭露了豪強惡霸的醜陋面目;

他的《望江亭》,諷刺了權貴仗勢欺人的嘴臉;

他的《救風塵》,展現了女性追求幸福的權利。

他将百姓的困境與選擇,亦融入作品之中,讓其更有生命力。

他的作品,在中國的名聲越來越大,許多達官貴人都想找他來創作戲曲。

可關漢卿卻從沒忘記自己的初衷,他要為社會最底層、最無助的百姓去呼喊,去發聲,面對無數誘惑,他都拂袖而去。

聽過這麼一句話:

“一生無媚骨,至死不饒罪。”

人活世上,還是要先學做人,無論如何,都應該堂堂正正,而不是蠅營狗苟。

如此才能承受命運的打擊,也能享受生命的賜予。

苦雖嘗,骨氣依舊在;路已遠,初心才不變。

一個勇敢的人,懂得底線是何物,知道何事可為,并堅持下去,也會知道何事不可為,進而會抵住誘惑。

關漢卿:在最低的境遇裡,活出最高的境界
關漢卿:在最低的境遇裡,活出最高的境界

有人說,人生,總該有一件事,需要全力以赴。

這件事無謂大小,卻是一個人心的展現。

一次街頭的閑逛,徹底改變了關漢卿的命運。

一日,關漢卿如往常一樣去戲院訪友,卻發現一個披頭散發的弱女子背插斬标,被帶往法場,途中一個老婦跟随左右,怮哭不止。

關漢卿詢問路人,才知這名女子叫朱小蘭,是那位老婦的兒媳婦。

原本一家人生活安穩美滿,可隔壁惡霸李宜卻看上了朱小蘭,于是設計害死了她的丈夫,再逼朱小蘭就範。

朱小蘭不從,李宜便用銀兩買通知府,栽贓她謀害他人性命,将她抓起嚴刑逼供。

朱小蘭不肯招認,便威脅她要打死老婦,小蘭不忍婆婆被打死,于是隻能認罪。

等到路人講完,關漢卿已是怒火中燒,可此時的他卻是無能為力,隻能随着隊伍一起走向法場,送這個姑娘最後一程。

午時三刻,朱小蘭被問斬。

關漢卿久久不願離開,他滿心都是這世間的不公,他決心要寫出一部感天動地的戲來,讓世人都看看這其中的冤屈。

真情已至,落筆成文。關漢卿很快便完成了這部雜劇——《感天動地窦娥冤》。

然而,這部《窦娥冤》尚未演出,便有人登門拜訪,想要關漢卿明哲保身,打消這個念頭。

然而,關漢卿并沒有絲毫退後,他告訴那人,《窦娥冤》一定會上演,而且會震驚天下。

果不其然,《窦娥冤》一經上演,便是座無虛席。

在關漢卿的筆下,朱小蘭化名窦娥,遭惡霸張驢兒誣陷,為救婆婆,被昏官送上了法場。

劇末,窦娥冤死,法場六月飛雪,楚州大旱三年,後有窦天章查明冤情,将張驢兒與那貪官一齊送入大牢,沉冤昭雪。

這部《窦娥冤》赢得了所有百姓的喝彩與支援,卻也成了權貴階層的眼中釘。

于是,朝廷下令,将關漢卿打入死牢,并讓他修改劇本,可關漢卿卻決心已定,哪怕是死,也要為民伸冤。

也許有人會覺得關漢卿很傻,在那個昏暗的時代,理應獨善其身,明哲保身。

可對于關漢卿來說,所謂“公正”,不正是在不公之時,傳遞出的一種決心,釋放出的一種力量。

好在,公道自在人心,城中文壇名家與一衆百姓聯合上萬名狀,為關漢卿尋求公道。

最終,在朝廷嚴查下,關漢卿無罪出獄,而這出《窦娥冤》更是傳遍天下,深入民心。

關漢卿:在最低的境遇裡,活出最高的境界

其實,這個世界從不缺“明哲保身”的聰明者,缺的是敢于鬥争,敢于負重前行的“愚人”。

而關漢卿正是這麼一個“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蠢人”。

孔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一個人唯有正氣與規矩,才能把事情做好。

公理之下,正義不朽;良知未泯,熱血難涼。

行走在這個世間,隻有心正德明,才能走得更穩更遠。

關漢卿:在最低的境遇裡,活出最高的境界

田漢曾在他的話劇《關漢卿》裡寫下這樣一段評價:

“将碧血,寫忠烈。這血,化作黃河揚子浪千疊,長于英雄共魂魄!”

關漢卿倔強了一輩子,也痛苦了一輩子,他見過了太多人的無奈,也承載了無數人的信念。

他的元雜劇,從來隻寫出心中所想,為百姓發聲;他的身體,裝着國家與百姓;他的筆鋒,藏着愛恨與情仇。

他曾不羁地喊到:“我是個普天下的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

正因為如此,他才被百姓尊敬;也正因為如此,七百多年後的今天,他的作品依舊可以沁入心肺。

王國維曾評價他:

“一無依傍,自鑄偉詞,曲盡人情,字字本色。”

關漢卿活得“真”,是以他把自己的靈魂賦予創作,讓它替那個時代為百姓而活;

關漢卿立得“正”,是以他能喚醒了人們的良知,讓正義延續,也讓自己名垂青史。

真實,會讓人充實,也會讓人深刻。與其說這是一種智慧,不如說它是一種天性。

關漢卿正是憑着這悲天憫人的天性,度過了自己倔強的一生;

而世人也因為這份真實,将他銘記在心,一生不忘。

點個「在看」,與朋友們共勉。

作者 | 琳小柒,一個行走在文字上的修行者。願用溫馨的文字,陪你度過每一天。

欄目主理人 | 澄子

排版 | 鄭向北

圖檔 | 本文圖檔來源于網絡,侵删

音樂 | missing you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