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拿新玩具換别人的破爛?不是傻,背後的小心思家長要了解

孩子拿新玩具換别人的破爛?不是傻,背後的小心思家長要了解

有篇中學課文名叫《羚羊木雕》,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小男孩将爸爸送給他的禮物“羚羊木雕”,送給了最好的朋友萬芳,一不小心被媽媽發現了。

聽說兒子用珍貴的羚羊木雕,隻換回來一把破舊的小刀時,媽媽和爸爸都表示“那麼珍貴的東西怎麼能送人呢?必須要回來”!

雖然小男孩十分不情願,但還是被父母逼着找到了好朋友萬芳,用小刀将羚羊木雕換了回來。

當好朋友萬芳追上來,善解人意地把小刀塞回男孩手裡時,小男孩傷心極了,因為他覺得自己“做了一件多麼不光彩的事”。

孩子拿新玩具換别人的破爛?不是傻,背後的小心思家長要了解

雖然這篇課文寫于幾十年前,但類似的一幕仍在許多現代家庭中上演,孩子早上帶去學校的玩具,有時莫名其妙就失蹤了,有時又會換成另外一件。

比如有小朋友早上帶去幼稚園一輛玩具車,回到家就變成了一堆亂七八糟的水彩筆,當家長忍不住幹涉孩子,對孩子講“等價交換”的道理時,孩子卻沉浸在以物換物的欣喜中,幻想是不是要拿别的玩具,來繼續交換其他小朋友手裡的“好東西”。

在家長看來,孩子用新玩具換舊玩具免不了有些吃虧,但對于孩子來說,背後的邏輯卻完全不同,我們家長一定要清楚。

孩子拿新玩具換别人的破爛?不是傻,背後的小心思家長要了解

孩子喜歡“以物換物”,是到了“人際關系敏感期”

人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當孩子們出現“以物換物”的行為時,其實這是其“人際交往”最初的開端,也是到了“人際關系敏感期”的标志。

此時孩子熱衷于用玩具、零食等一切在他們眼中有價值的物品,去與他人進行以物換物,通過這樣的利益交換,完成最基本的人際交往,找到“好朋友”。

在家長來看,孩子們交換的物品可能差距懸殊,是以擔心孩子會“上當受騙”,成為同學眼中的“冤大頭”,可對于這個時期的孩子們來說,在進行物與物之間的交換時,他們并不會過多關注背後的價值,隻是享受物品交換帶來的喜悅,體會着“新玩具”的新鮮感。

孩子拿新玩具換别人的破爛?不是傻,背後的小心思家長要了解

如果家長不明就裡,用成年人的價值觀去評判孩子的價值取向,乃至于為孩子貼上“沒心眼”、“傻”的标簽,隻會為孩子帶來心理壓力,讓其在于同齡人的交往中低人一等,反而不利于孩子開展人際交往。

那如果孩子熱衷于以物換物,并且換回來的物品與原來的物品價值懸殊,我們又該怎麼辦呢?

孩子拿新玩具換别人的破爛?不是傻,背後的小心思家長要了解

避免孩子“以物換物”造成損失,關鍵在家長

從孩子的角度來說,其實隻要交換物品次數越來越多,自然而然就會積攢經驗,内心裡出現“一杆秤”,來評判交換到底值不值。

而我們要避免孩子“以物換物”時造成太大損失,可以從兩個方向出發:

首先,我們要提前為孩子做好心理預設。

如果是比較珍貴的物品,可以明确告知孩子隻有“使用權”,而沒有“處置權”,讓孩子明白自己玩可以,但物品的歸屬權是全家所有人的,他沒有權利與小朋友進行交換,就算想要交換,也要征求爸爸媽媽的同意。

孩子拿新玩具換别人的破爛?不是傻,背後的小心思家長要了解

其次,判定物品價值是家長的責任,等孩子以物換物真的出現問題時,也應該由我們來進行幹涉和處理。

之前網上有位寶媽處理方法就很有借鑒意義,孩子用一個破舊的小鐵車換了同學的一大塊樂高,拿回家裡拆得稀碎,等媽媽發現時,樂高已經無法再輕易複原了。

不過這位寶媽并沒有責怪孩子,而是在社交媒體上咨詢了這款樂高的價格,然後通過老師聯系到了對方家長,賠償了3500元。

孩子拿新玩具換别人的破爛?不是傻,背後的小心思家長要了解

對方家長收到賠償後,又讓孩子拿來一款樂高作為禮物送回,在兩位家長明事理的處置方式下,兩個小朋友的關系不僅沒有受到影響,反而更進一步,成了更親密的朋友。

是以當孩子經常和同學“以物換物”時,我們大可不必過于擔心,注意給予孩子積極的引導即可,孩子久而久之自然懂得評判交易是否公平,而萬一在交換時出現“意外”,隻要我們處置方式得當,反而是件好事。

孩子拿新玩具換别人的破爛?不是傻,背後的小心思家長要了解

歪媽結語:

孩子喜歡以物換物,是到了“人際關系敏感期”的标志。

當我們為孩子的交換而感到不值時,應該試着回想自己的童年,是否也曾有過類似經曆?通過這樣的換位思考,或許更能體會孩子心中的感受。

今日話題:你家孩子喜歡以物換物嗎?

我是@歪媽,家有萌寶一枚,專注于孕期、育兒方面的知識研究,更多的幹貨内容,請關注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