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孩子拿新玩具换别人的破烂?不是傻,背后的小心思家长要了解

孩子拿新玩具换别人的破烂?不是傻,背后的小心思家长要了解

有篇中学课文名叫《羚羊木雕》,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小男孩将爸爸送给他的礼物“羚羊木雕”,送给了最好的朋友万芳,一不小心被妈妈发现了。

听说儿子用珍贵的羚羊木雕,只换回来一把破旧的小刀时,妈妈和爸爸都表示“那么珍贵的东西怎么能送人呢?必须要回来”!

虽然小男孩十分不情愿,但还是被父母逼着找到了好朋友万芳,用小刀将羚羊木雕换了回来。

当好朋友万芳追上来,善解人意地把小刀塞回男孩手里时,小男孩伤心极了,因为他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

孩子拿新玩具换别人的破烂?不是傻,背后的小心思家长要了解

虽然这篇课文写于几十年前,但类似的一幕仍在许多现代家庭中上演,孩子早上带去学校的玩具,有时莫名其妙就失踪了,有时又会换成另外一件。

比如有小朋友早上带去幼儿园一辆玩具车,回到家就变成了一堆乱七八糟的水彩笔,当家长忍不住干涉孩子,对孩子讲“等价交换”的道理时,孩子却沉浸在以物换物的欣喜中,幻想是不是要拿别的玩具,来继续交换其他小朋友手里的“好东西”。

在家长看来,孩子用新玩具换旧玩具免不了有些吃亏,但对于孩子来说,背后的逻辑却完全不同,我们家长一定要清楚。

孩子拿新玩具换别人的破烂?不是傻,背后的小心思家长要了解

孩子喜欢“以物换物”,是到了“人际关系敏感期”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当孩子们出现“以物换物”的行为时,其实这是其“人际交往”最初的开端,也是到了“人际关系敏感期”的标志。

此时孩子热衷于用玩具、零食等一切在他们眼中有价值的物品,去与他人进行以物换物,通过这样的利益交换,完成最基本的人际交往,找到“好朋友”。

在家长来看,孩子们交换的物品可能差距悬殊,所以担心孩子会“上当受骗”,成为同学眼中的“冤大头”,可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们来说,在进行物与物之间的交换时,他们并不会过多关注背后的价值,只是享受物品交换带来的喜悦,体会着“新玩具”的新鲜感。

孩子拿新玩具换别人的破烂?不是傻,背后的小心思家长要了解

如果家长不明就里,用成年人的价值观去评判孩子的价值取向,乃至于为孩子贴上“没心眼”、“傻”的标签,只会为孩子带来心理压力,让其在于同龄人的交往中低人一等,反而不利于孩子开展人际交往。

那如果孩子热衷于以物换物,并且换回来的物品与原来的物品价值悬殊,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孩子拿新玩具换别人的破烂?不是傻,背后的小心思家长要了解

避免孩子“以物换物”造成损失,关键在家长

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其实只要交换物品次数越来越多,自然而然就会积攒经验,内心里出现“一杆秤”,来评判交换到底值不值。

而我们要避免孩子“以物换物”时造成太大损失,可以从两个方向出发:

首先,我们要提前为孩子做好心理预设。

如果是比较珍贵的物品,可以明确告知孩子只有“使用权”,而没有“处置权”,让孩子明白自己玩可以,但物品的归属权是全家所有人的,他没有权利与小朋友进行交换,就算想要交换,也要征求爸爸妈妈的同意。

孩子拿新玩具换别人的破烂?不是傻,背后的小心思家长要了解

其次,判定物品价值是家长的责任,等孩子以物换物真的出现问题时,也应该由我们来进行干涉和处理。

之前网上有位宝妈处理方法就很有借鉴意义,孩子用一个破旧的小铁车换了同学的一大块乐高,拿回家里拆得稀碎,等妈妈发现时,乐高已经无法再轻易复原了。

不过这位宝妈并没有责怪孩子,而是在社交媒体上咨询了这款乐高的价格,然后通过老师联系到了对方家长,赔偿了3500元。

孩子拿新玩具换别人的破烂?不是傻,背后的小心思家长要了解

对方家长收到赔偿后,又让孩子拿来一款乐高作为礼物送回,在两位家长明事理的处置方式下,两个小朋友的关系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更进一步,成了更亲密的朋友。

所以当孩子经常和同学“以物换物”时,我们大可不必过于担心,注意给予孩子积极的引导即可,孩子久而久之自然懂得评判交易是否公平,而万一在交换时出现“意外”,只要我们处置方式得当,反而是件好事。

孩子拿新玩具换别人的破烂?不是傻,背后的小心思家长要了解

歪妈结语:

孩子喜欢以物换物,是到了“人际关系敏感期”的标志。

当我们为孩子的交换而感到不值时,应该试着回想自己的童年,是否也曾有过类似经历?通过这样的换位思考,或许更能体会孩子心中的感受。

今日话题:你家孩子喜欢以物换物吗?

我是@歪妈,家有萌宝一枚,专注于孕期、育儿方面的知识研究,更多的干货内容,请关注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