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孩子出生開始,爸媽面對的挑戰就一個接一個。
尤其是孩子上學後,讓寶爸媽頭疼的事又加了1件:那就是輔導孩子作業!
據《中國中國小寫作業壓力報告》調查顯示:75.79%的家庭曾因輔導作業發生過親子沖突。
輔導作業,已經成為影響親子關系的“最大殺手”。
甚至有一位媽媽,因為給孩子輔導作業,患上了焦慮性頭疼!

新聞來源:人民網
為什麼輔導作業這麼難?如何高品質地輔導孩子作業?
為什麼輔導作業這麼難?
專注力不足
孩子的專注力是有限的,當孩子覺得學習是件枯燥無味的事,當然坐不住啦!
相信很多爸媽都經曆過這樣的場景——
專注力不超過3分鐘,上課也是小動作不斷。我決定暑假給他報個書法班,提高一下他的專注力。”
一段話,說得我哭笑不得。
大家是不是也有同樣的想法?
如果有的話,我想大家可能進入了一些關于“專注力”的誤區。
1
誤區一:
專注力不夠
就去學圍棋、書法......
很多家長一遇到孩子專注力不夠的問題時,就選擇讓孩子學象棋、圍棋,練習書法、繪畫、彈鋼琴等。想着把孩子固定在桌子前,強制他必須坐滿一個小時,這樣就能逐漸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其實這些方式,如果是孩子喜歡的興趣,說不定還有些用處,如果孩子沒有興趣,或者就像上面提到的,家長強制讓孩子坐在椅子上一段時間,可以說是徹徹底底無用的。
很多父母認為:坐在那裡不動=培養孩子專注力,這是誤解。
面對孩子喜歡的東西,他的專注力都不一定會很好,何況是孩子不喜歡的東西,讓一個對圍棋、書法、繪畫、鋼琴......沒有任何興趣的孩子來培養專注力,難度可想而知,那真不是一般的大。
再者,專注力指的是能夠在一定的時間段内保持精神意志高度集中的能力,是思維和意識層面的。
如果隻是單純地綁住孩子的手腳,束縛住ta的身體,對于孩子思維上來說,一點用處都沒有。
通過某一興趣班能夠提升孩子專注力的前提是,孩子真的感興趣。
我一個師姐的女兒,今年讀4年級,我還記得她家小姑娘1年級的時候,師姐每天都為了她發愁。
這個小姑娘真的太喜歡動了,精力好像用不完似的,如果僅僅是這樣倒也還好,但是長時間聽到老師說她上課好動、專注力差,一直開小差,到後來再看到孩子的成績,我師姐不淡定了,火速給小姑娘報了鋼琴班。
然而,小姑娘每次上鋼琴班的狀态卻始終開小差走神,晚上練琴也總是錯誤百出。孩子在鋼琴上的表現讓我那師姐更堅定地認為女兒是太好動,是“坐不住”的。
我師姐的這一想法是如何改變的呢?兩年級下半學期那會,小姑娘生日,我買了一套兒童童話書送給她,一收到書,她就捧着躲進房間了。那天我們大人一直在客廳聊天,師姐想女兒怎麼那麼安靜,便去房間看看她在幹嘛,打開門發現,女兒竟然安安靜靜、聚精會神地在看那套童話書,直到吃飯的時候才出來。
我說:“你看,她不是看書看得很專注嗎!”
然而,那小姑娘一坐在鋼琴前,依舊還是磨磨蹭蹭,小動作特别多。
是以,她僅僅是不喜歡鋼琴而已,當我們為了提升孩子專注力,而強迫ta坐着不動時,就已經走入了專注力培養的誤區。
2
難道要求幼稚園的孩子
有很強的專注力?
《幼兒心理學》裡提到:
0-3歲的嬰幼兒正處于生理的萌芽期,這段時期是以無意注意為主的。3歲以後,孩子逐漸開始有意注意。
3歲之後這段時間,也是孩子進幼稚園的時候,是以,不能強行要求孩子在很小就有很強的專注力。
關于孩子的專注力時長,家長也沒必要焦慮,因為專注力時長有兩個"度":
一般來說,孩子的專注力應該是這樣發展的:
但實際上我們會發現,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孩子往往不能達到這樣的專注力水準——說好了要看繪本,翻兩頁就跑了;自己挑的玩具,還沒擺弄明白就扔一邊不玩了;吃飯又說又唱,1個小時還沒吃完。
我們培養孩子專注力,說白了就兩點:不破壞,要訓練。
首先說不要破壞孩子的專注力。影響孩子專注力發展的四大因素中,最常出現也最容易被忽視的一條就是“環境因素”。你家裡是不是也常有這樣的場景:
孩子玩玩具不得要領,大人邊說邊上手:不是這樣玩的,我教你。
孩子正玩得認真,大人又過去:喝點水吧,吃香蕉嗎?喝酸奶嗎?
孩子饒有興緻地擺弄塑膠瓶,大人遞上新玩具:破瓶子有什麼好,玩這個!
這些看似對孩子的幫助、關愛、給予,實際上正一點一點地剝奪孩子獨立思考的機會。當孩子沉浸在自己的探索中,打斷他,就是破壞他的專注力。
我們都希望孩子學會專心,那麼當孩子最初嘗試專心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家長也應該做到不去打擾。
專注力指的是孩子能排除幹擾,集中注意力的能力,這種能力依賴于家長的培養。
培養孩子專注力的第二招就是采取科學有效的訓練方法。
有些家長對專注的了解是孩子無論做什麼事都一動不動、安安靜靜,這實際上是個誤區。
就像有的孩子盯電視能盯大半天,也是一動不動、安安靜靜,甚至叫他都不理。但這種被動接受不僅不能代表專注,反而說明孩子轉移注意力的能力不夠好,是專注力不足的表現。
注意力分為集中性注意力、選擇性注意力、持續性注意力、交替性注意力和分散性注意力五種類型。
美國疾控中心在2010年,對美國兒童的體育鍛煉和學習成績之間的關系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研究資料總結,發現運動能增強兒童的專注力。
活潑好動的兒童比不愛運動的兒童表現出更強的專注力。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科研人員也進行了一項實驗:
結果表明,每當學生參加完體育活動後,他們在學習時會更加專注,學習成績也更高。這些體育活動包括體育課上的體育運動、課外活動和各項運動等。
3
誤區三:
孩子小動作多,就是專注力差
除了我小姨,還有很多家長也都對專注力有着這樣的誤解:
我是一位6歲男孩的媽媽,老師多次和我反應,他在課堂上專注力很差,根本坐不住,扭來扭去的,小動作特别的多,這不是快上國小了嘛,我真的很着急。
其實,有的孩子在座位上動來動去,不就代表ta的專注力差,也可能是孩子身體原因導緻的。
比如說孩子是過敏體質。
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都是過敏體質。
過敏除了會造成大家熟知的異位性皮膚炎、鼻子過敏、氣喘等外,近年來臨床也發現,還和孩子的“好動”也有關系!
如果小朋友有過敏症狀,那麼Ta“好動”的比例就會比較高。
主要原因在于每年的換季時節或者一些别的東西,會讓孩子出現過敏症狀,導緻皮膚發癢,孩子就會不自覺地去抓去撓,造成一種“好動”的現象。
再比如,孩子太瘦導緻骨骼突出,長時間坐在硬質的木頭或者塑膠椅子上就會屁股疼,為了讓自己舒服一點,就會一直換姿勢。
提升孩子專注力的10大方法,建議家長收藏:
每個孩子的先天氣質都不同,對事情的專注程度也不一樣,是以,要想提升孩子的專注力,還是要通過一些有效的方法。
專注力的4種類型
因為先天氣質有所不同,是以每一個孩子的專注力表現也不一樣。總體來看,孩子的專注力大概可分為4種類型。是以,在我們培養孩子的專注力之前,應該先來考察孩子屬于哪一種類型,然後才能對症下藥。
1. 拖拖拉拉的孩子
要這一類型的小孩專心沒有問題,但是要他靜下來專心做事,卻得讓家長花費不少力氣,他們的性情大多容易緊張、敏感或羞怯,可能每天都需要媽媽唠叨,他才會把該做的事做好,做功課時可能又喜歡東摸西摸,等長大之後,也可能是不拖到最後一刻就不把事情做完的人,一直給人一種“不負責任”的印象,屬于專注力最低的孩子。
2. 複雜型的孩子
這一類型孩子的專心情況如何,要看他當天的心情、環境、身體狀況而定。如果生理或心理稍有不适,很可能就會對專注力表現産生巨大影響。在未成年以前,大部分的孩子都屬于這一類型。不過,複雜型的孩子似乎更不能忍受任何事來影響他們。如果想要讓這些孩子專心,除非是活動特别有趣或是他非常喜歡這些夥伴,不然的話,他一定會立刻離開,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3. 穩定性極高的孩子
對于這一類型的孩子來說,雖然也會有不專心的時候,但是那樣的狀況極少出現。相反,他們在大多數情況下都能專注于手邊正在進行的事情。對于父母而言,他們絕對是好管教的孩子,從來不需要家長過分擔心。
4. 極端的孩子
專心的時候非常專心,但是當他不想專心的時候,誰也拿他沒辦法,這就是極端型孩子的專注力特色。隻要是有興趣的事,他就會專心去做,一點也不會被外界幹擾,否則就是一副懶洋洋的樣子。通常這一類型孩子的性格比較容易緊張,如果事情或環境臨時産生變化,或需要暫時放手的時候,他通常不知道該如何妥善處理。
提升專
注力的10大方法
1. 不要替孩子貼标簽
即便你家孩子的專注力不強,比如大家都坐定位置準備用餐了,他才姗姗來遲,那也不要對孩子說出負面的話語來。對他們來說,這就等于貼了一張負面标簽在自己身上,那樣隻會讓孩子否定自我,而且也會造成孩子對家長的反感,不利于親子關系的發展。
2. 觀察孩子平日表現
家長一定要仔細觀察孩子平常的行為表現,找出最适合孩子的方法。如果孩子屬于能夠靜下心來學習的人,當然适合以靜态的方式去引導,例如帶孩子聽一些音樂、讓孩子玩拼圖等。如果孩子的身體一定要動來動去才能學習,那就不如配合孩子。例如當孩子在玩的時候,可以随口問他一些與課業相關的問題,讓他在運動身體的同時也能動動腦子。
另外,年齡越小的孩子越需要大肌肉活動,如果家長不友善一邊玩一邊和孩子說話,也可以采用先滿足孩子大肌肉的活動量、再讓孩子專心從事靜态活動的方法。
3. 幫孩子創造成就感
成功的喜悅感可以鼓勵孩子再接再厲,當孩子順利達到家長的要求時,可以獎勵一個小紅花。比如集滿了10朵小紅花之後,就可以給孩子買一本他喜歡的書或是玩具,讓孩子在成就感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
4. 贊美孩子努力的過程
不要将結果看得太重要,即便孩子還沒有達到大人的要求,但隻要他有了積極的表現,家長也同樣可以贊美孩子。當親朋好友打電話來的時候,家長可以在電話中向他人贊美孩子的努力表現,比如:“小凱一直在努力學習做手工呢,雖然一開始做得還不是太好,但是他一直都在努力,始終沒有放棄呢,你們真應該來看看!”
5. 找出讓孩子專心的辦法
這裡的“辦法”針對的是感官。有些孩子特别容易被視覺刺激的東西吸引,有些則是觸覺,也有可能是聽覺。在了解到哪一種感官刺激最能吸引孩子之後,家長就能夠因勢利導,輕松提升孩子的專注力。
6. 将工作合理分割
孩子的穩定度不如成人,如果要求孩子一次性解決需要長時間專心才能夠做好的事,當然很難收到效果。這時不妨先仔細觀察一下,看孩子專注的時間能夠持續多久,然後把工作量做合理分割。如此一來,對孩子的要求一開始就落在了合理的範圍内,然後再協助孩子逐漸拉長機關工作時間。
7. 注意說話的語氣與指令
家長一旦着急起來,在很多時候都會出現不耐煩的語氣。另外,如果家長所說的話不是很清楚,也會讓孩子感覺無法了解。是以,在與幼兒對話時應使用溫柔的語調,重複、清晰地叙述指令,親身示範給孩子看。例如先帶孩子看時鐘到了幾點,然後提示孩子應該做什麼事,最後帶領孩子一起去完成那些事。
8. 讓孩子了解堅持的重要性
在事情剛剛開始或者進行到一半的時候,如果孩子開始抱怨“我不喜歡做這件事”,那麼家長可以告訴他,并不是他不喜歡,而是他不夠專心。當孩子開始某項學習課程後,家長也可以告訴孩子,倘若不繼續下去就會有什麼樣的後果,把最後的決定權留給孩子,讓孩子了解到堅持的重要性。
9. 善用有效輔助品
當家長明确得知孩子喜歡某項物品之後,就可以利用這些物品來加強孩子的專注力。比如孩子喜歡有卡通圖案的拼圖,那麼家長就可以使用拼圖讓孩子先穩定下來,然後再慢慢增加拼圖的片數,以延長孩子專注的時間。或者使用沙漏計時,如果單純跟孩子描述3分鐘有多久,孩子可能覺得很抽象,那麼可以使用沙漏做說明,滴完一次就表示3分鐘時間到了。這樣一方面能吸引孩子對時間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家長也可以更友善地進行觀察,如果沙漏滴完了,孩子卻仍然在繼續做原來的事,那就明确表示孩子有進步了。
10. 身教不可少
家長的以身作則非常重要。如果家長想讓孩子看書,那麼家長自己也要養成看書的習慣,即使是孩子和家長各看各的書也可以。相反,如果家長整天抱着電視不放,那麼要想讓孩子愛上看書還真不太容易。
家長要戒除的4種表現
在培養孩子專注力的同時,家長也要注意一下自己的表現,不要因為自己而影響了孩子的專注力。
1.家長是急性子
急迫的言行會對孩子産生不良的影響,在長期的耳濡目染之下,孩子也會學着家長說出情緒焦躁的話。雖然家長隻是希望自己能夠在工作及家事上更有效率,但是這樣急切的心理容易給孩子樹立不好的榜樣。這樣一來,一旦孩子碰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首先想到的不是耐着性子去解決,而是先發一通脾氣再說。
2. 考慮事情過于長遠
當然,眼光長遠一些并非壞事,但是眼光長遠并不代表可以跳過現在。如果孩子長期被這樣的價值觀所教導,那麼将難以享受和滿足現有的一切,自然也就無法培養起足夠的專注力。
3. 過度放任孩子
過度的自由和放任,對于孩子的專注力也是有害無益。由于現在家長的工作都很繁忙,是以在把孩子接回家之後,很多人的辦法就是打開電視給孩子看,或讓孩子自行從事所喜歡的活動。久而久之,孩子自己就會養成一回家就開電視的習慣。由于沒有家長在旁邊引導和督促,專注力的培養也就很難有好的效果。
4. 常常打擾孩子
可能是出于好玩的心态,當孩子很專心地做自己的遊戲或其他活動時,有些家長總是喜歡突然跟孩子鬧一下,或是要求孩子去做别的事,這是一種非常不合理的行為。如果家長希望培養孩子的專注力,那麼當孩子在很專注地遊戲或看書時,家長最好不要馬上打斷孩子的行為,而應采用預告的方式。比如家長已經和孩子約好,看書可以看到幾點,在時間期限到來之前的5~10分鐘,就可以先提醒孩子時間快到了。除了口頭提醒外,家長還可以使用一些輔助工具,如鈴铛、鬧鐘等。
當然,培養孩子的專注力的方法還有很多,家長可自己孩子的個性特點,采取适當有效的方法,有計劃、有目的地訓練和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寫在最後:
父母們都明白專注力對孩子的重要性,知道專注力水準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孩子學習成績的優良。
是以,家長們格外注重孩子們專注力的培養,也會在這方面變得“草木皆兵”。
但是培養孩子的專注力也不是件一蹴而就的事情,也需要走出誤區,找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