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前群裡有媽媽們讨論關于孩子做不做家務的問題。
有的媽媽說:我從不讓孩子做家務,他搞好學習就是第一位。
也有的媽媽說:學習雖然是主要任務,但也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合理安排時間,做家務并不影響學習,沒準還有助于提高成績呢。
确實,曾經就有這方面的一些研究表明孩子做家務有不少好處呢。
哈佛大學一項研究發現:
愛做家務與不愛做家務的孩子相比,成年之後就業率為15:1,犯罪率為1:10。
愛做家務的孩子,擁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指數和家庭幸福指數。
愛做家務的孩子在學業上,往往表現得更加優異。
2014年,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對北京、黑龍江、江西和山東四省市2萬名國小生進行家庭教育狀态調查。
結果顯示:
會做家務的孩子學習成績更好。
做家務的孩子比不做家務的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高了27倍。
那麼,不同年齡段适合做哪些家務呢?
人民日報曾給出一些建議,供大家參考:
2~3歲,可以試着幫忙扔垃圾、取東西、整理玩具等;
3~4歲,可以自己嘗試喂寵物、疊衣服、睡前幫忙鋪床等;
5~6歲,就要學着整理自己的小房間、收拾小書包了;
7-8歲,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可以教孩子蒸米飯、最簡單的菜肴、幫忙收拾廚房等。
這裡重點要提醒父母的是:不要追求“完美主義”,以免打消孩子的積極性。
由于能力不足,孩子在幫忙搞家務時,有可能“越幫越亂”,比如洗碗時,不小心把碗摔破了;想幫忙掃地,垃圾桶反而灑一地;晾衣服時,不小心掉在地上了……
這個時候,如果父母嚴厲批評:
這麼簡單你怎麼都做不好?
真笨,掃地都不會!
行了行了,别添亂了……
孩子的積極性和自信心都會受到打擊,以後就沒有參與家務的欲望了。
是以,當孩子參與到家務勞動時,家長切忌拿成人的标準衡量孩子的勞動成果,應多給予正面、全面的評價。比如及時給他一個擁抱,一個愛撫的動作,一句稱贊的話語——“這次衣服整理的比上次更整齊了”“這次做家務,堅持了好久哦”“寶寶,你都學會自己刷牙了呢”……
袋鼠麻麻有話說: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知識的學習自然重要,而做家務也能提高孩子身體協調能力、鍛煉生活自理能力、讓孩子更有責任感,其帶給孩子的獨立、自信、快樂和能力是他們一生的财富,幫助孩子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