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科學證明:你越愛唠叨,孩子越笨

科學證明:你越愛唠叨,孩子越笨

如果你覺得孩子越來越逆叛,聽不進你的大道理,那你可以:多做,少說,這比喋喋不休更有效。

作者 | 楓子開學不到10天,外甥女就離家出走了。

電話那頭,表姐言語裡盡是委屈:“從吃穿用度到學習,我為她操碎了心,可她卻嫌我煩!”

那天,表姐照常叮囑女兒檢查書包,别落東西了,結果話還沒說完,孩子就甩門而出了,放學後也沒見回來。

打電話過去才發現,自己的電話、微信都被女兒拉黑了。

所幸最後半夜在同學家找到了孩子,但她卻倔着不肯回家,大哭道:

“媽媽一張嘴,我就想跑,吃飯要說,睡覺要說,做錯事了要說,做對了也要說,動不動就60秒微信語音轟炸,我真的待不下去了!”

表姐心塞極了:“我就她一個女兒,還不都是為了她好,說她兩句怎麼了?”

尹建莉老師說過,唠叨就像是一把刀子,刀再鈍,孩子也架不住父母天天“補刀”。

一句句看似不經意的說教、埋怨、指責,就像一直潛伏在空氣中的慢性毒氣,對孩子攻心又攻腦。

科學證明:你越愛唠叨,孩子越笨

唠叨,是最無效的教育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

為人父母,大都有操不完的心。不多說兩句,就怕孩子做不好;不多提醒兩次,就怕孩子會忘記。

可結果常常是,父母苦口婆心,三寸之舌磨成了兩寸,孩子卻一句沒聽進去。

為什麼聽不進去呢?

根據心理學研究表明:

當載有新資訊的語言第一次講出時,對大腦刺激最大、産生的印象最深。

當同一内容反複次數太多,就會使大腦皮層産生某種抑制,自動關閉其接受系統。

簡而言之,父母越是說得多,孩子越是“聽不見”。

其實,對孩子而言,一句話,哪怕打着愛的名義,經過無限重複、發酵,就是一種“精神噪音”和語言暴力。

杭州有一位男子,因為再也忍受不了媽媽的唠叨,一時心急,竟報警稱“自己把自己殺了”。

在警車上,男子隻提了一個要求:你們把我拘留好嗎?

面對民警的勸解,男子更是突然哭了起來:“她不是一般的媽!你十個媽都比不上我一個媽!”

媽媽停不下來的嘴,讓他覺得家比監獄更可怕。

科學證明:你越愛唠叨,孩子越笨

評論區,很多網友也紛紛表示感同身受:

特别了解,我媽一開口,我腦袋就嗡嗡響,真的要爆了。

我媽也特别能叨,什麼都要說,她讓我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廢物。

真的,說兩句沒什麼,但日日如此,十幾年如此,誰不瘋啊!

非暴力溝通專家馬歇爾·盧森堡說過一句話:“也許我們并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确實常常引發他人的痛苦。”

這正是唠叨隐藏的可怕之處,傷害早已造成,而施暴者卻不自知。

心理學上有一個“法拉濱法則”,指的是:一句話的輸出=55%的态度+38%的語氣+7%的内容。

科學證明:你越愛唠叨,孩子越笨

當父母喋喋不休時,孩子能接受到的,往往是父母臉上的不耐煩、不信任,還有語氣裡的埋怨、指責或指令。

是以,沒有這55%+38%的有效傳遞,那7%就很難起到作用。

唠叨,注定是父母一個人的獨角戲,隻是滿足了自己的心理需要,根本無助于改變孩子。

科學證明:你越愛唠叨,孩子越笨

愛唠叨的父母,養不出上進的孩子

在網上,看過一位媽媽的求助:孩子特别不自覺,怎麼辦?

每天,她若是不一直催孩子,孩子就不知道自己做事,包括做作業也是,總是要一直提醒,孩子才會不急不慌地寫。

教育家錢志亮說,唠叨會讓孩子産生惰性,形成依賴心理。

表面上看,這位媽媽是因為孩子做事懶散而不得不一直提醒。

實際上,正是因為媽媽說得太多,摧毀了孩子的積極性。

唠叨最大的破壞力,便是在無形中将孩子自主做事的内動力轉換成了他動力,讓孩子養成了事事依賴父母的心理。

而有的孩子,自主意識比較強,父母的反複強調就容易引起他的逆反。

《老師請回答》中,就有這樣一個“碎嘴”媽媽,不管孩子做什麼,她都要念叨幾句。

節目裡有這樣一幕,兒子正在寫作業,媽媽過來就是一頓語言炮轟,不是挑剔孩子寫的慢,就是挑剔孩子寫的不好。

科學證明:你越愛唠叨,孩子越笨

媽媽說完了還在邊上守着,時不時又冒出一句:

“你寫得怎麼樣了?”

“你寫完了沒?”

“你是在想題呢,還是想遊戲呢?”

“做了幾道題了呀!”

她每時每刻關注點都在兒子身上,結果呢?兒子就是故意氣媽媽,不好好寫作業。

後來,兒子更是學會頂嘴、撒謊、離家出走,怎麼讓父母生氣,就怎麼來。

長期的挫敗感,讓媽媽一度想要帶着兒子一起去跳樓。

節目組老師勸媽媽先“閉嘴”,媽媽卻表示:自己要是不把嘴放孩子身上,對孩子更起不到教育的作用。

她根本看不到孩子正竭盡全力用叛逆的行為宣洩自己的不滿:你越說,我越不如你意。

就像樊登老師說的:“唠叨會讓孩子知道對也不去做。”

正是因為父母一遍遍地說教,會讓孩子的自尊水準不斷降低,他覺得很痛苦,是以想讓父母也不好過。

其實,不管是越說越“反”,還是不說就不動的孩子,從本質上來說,父母的唠叨,已經破壞了他們做一件事的成就感,殺死了他們積極的進取心。

而一個對自我缺乏掌控感,對生活缺乏上進心的孩子,你如何指望他對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來?

科學證明:你越愛唠叨,孩子越笨

高情商的父母,嘴上都有條拉鍊

遼甯省青年研究會曾做過一項關于“孩子最不能接受父母的教育行為”的調查。

結果出人意料:“唠叨”排在第一位,占44%,而“諷刺挖苦”占26%,“打罵”占24%。

是以,唠叨的傷害力,一點都不亞于打罵。

有遠見的父母,嘴上都應該有一條拉鍊,從不對孩子随心所欲地說話。

那麼,如何說,孩子才會聽?說什麼,才能把話說到孩子心裡去呢?

1. 話不在多,方式要對

根據研究,一句話重複的頻率與說服的效果是呈“倒U曲線”的。

一旦過了恰當的次數,父母說得越多,孩子反而意識不到這句話的重要性,會把它當成耳旁風。

科學證明:你越愛唠叨,孩子越笨

是以,與其費盡口舌反複強調,父母不如“點到為止”。

心理學大師羅蘭·米勒在《親密關系》一書中,給我們推薦了一個簡明扼要的表達方法:“XYZ陳述法”。

X代表事件,Y代表環境,Z代表感受。即:你在Y情境下做了X,我感覺到Z。

比如,父母想讓孩子趕緊寫作業,不妨這麼說:

“已經8點了(環境),你還在玩樂高(事件),我擔心你的作業可能要寫到很晚,影響你的睡眠休息(感受)。”

這種表達方式,既客觀陳述了事實,也直接表達了感受,又間接提醒了孩子要趕緊寫作業了,孩子就容易接受和執行。

2. 關系大于教育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書中有這麼一個故事。

一位媽媽對兒子要求很嚴,可是不管她怎麼教育,兒子就是跟她對着幹。

有一次兒子又落東西了,她本來很生氣,可到校時,她突然覺得沒有勇氣面對老師。

同時,她開始心疼兒子:全班就他一個人忘帶表格,他肯定被老師狠狠訓斥了吧。

于是媽媽一反常态,沒有說教,反而把落下的水壺也一并給了兒子,還溫柔地拍了拍兒子後背。

破天荒的,兒子主動認了錯。

那晚,兒子還一改往日執拗,媽媽讓他做的事,他都非常愉快地去做了。

教育學者詹大年說:關系建立,教育才會真正發生。

父母想讓孩子聽話,不妨先蹲下來去了解孩子,教育才會由“控制–對抗”轉為“尊重–接受”。

隻有當孩子感覺好的時候,他才能做得好。

3. 身教大于言傳

教育學者于微說過這麼一個案例。

有一個男孩,平時喜歡浪費食物,父母經常苦口婆心和兒子講道理,但就是不起作用。

後來爺爺就教了爸爸一個方法。

那天男孩照常把饅頭皮丢了,爸爸一聲不吭,把饅頭皮撿起來放進了自己的嘴裡。

兒子大吃一驚,但爸爸隻是意味深長地看着他。

吃西瓜時,兒子又習慣性地隻咬了最上面兩口就扔掉,爸爸接住了西瓜,直接吃了起來。

兒子一下急了:“爸爸,你别這樣,我錯了。”一把搶過西瓜,吃得幹幹淨淨。

自此,兒子再也沒有浪費過食物。

所謂費盡口舌不如耳濡目染,把道理用行動的方式傳遞給孩子,才是最進階的教育。

無聲的言行,比任何道理都有效。

思想家荀子曾把教育分為“君子之學”和“小人之學”。

“君子之學”是從耳朵進來,進入心中,傳遍全身,影響到行為;而“小人之學”則是從耳朵進來,從嘴巴出去,隻走了4寸長,是以難以影響到整個人。

一味的唠叨,說教,就像是“小人之學”,父母費盡口舌,孩子無動于衷。

親子間的溝通,是需要智慧的,它無需千言萬語,隻需“點到為止”就好。

請給孩子多一點信任和尊重,他們才會發自内心地改變自己的行為。

希望父母們都能少一份說教,多一份身教,用行動去影響孩子。

唯有如此,我們的孩子才能真正的“如我們所願”,自律、上進,越來越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