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科学证实:你越爱唠叨,孩子越笨

科学证实:你越爱唠叨,孩子越笨

如果你觉得孩子越来越逆叛,听不进你的大道理,那你可以:多做,少说,这比喋喋不休更有效。

作者 | 枫子开学不到10天,外甥女就离家出走了。

电话那头,表姐言语里尽是委屈:“从吃穿用度到学习,我为她操碎了心,可她却嫌我烦!”

那天,表姐照常叮嘱女儿检查书包,别落东西了,结果话还没说完,孩子就甩门而出了,放学后也没见回来。

打电话过去才发现,自己的电话、微信都被女儿拉黑了。

所幸最后半夜在同学家找到了孩子,但她却倔着不肯回家,大哭道:

“妈妈一张嘴,我就想跑,吃饭要说,睡觉要说,做错事了要说,做对了也要说,动不动就60秒微信语音轰炸,我真的待不下去了!”

表姐心塞极了:“我就她一个女儿,还不都是为了她好,说她两句怎么了?”

尹建莉老师说过,唠叨就像是一把刀子,刀再钝,孩子也架不住父母天天“补刀”。

一句句看似不经意的说教、埋怨、指责,就像一直潜伏在空气中的慢性毒气,对孩子攻心又攻脑。

科学证实:你越爱唠叨,孩子越笨

唠叨,是最无效的教育

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

为人父母,大都有操不完的心。不多说两句,就怕孩子做不好;不多提醒两次,就怕孩子会忘记。

可结果常常是,父母苦口婆心,三寸之舌磨成了两寸,孩子却一句没听进去。

为什么听不进去呢?

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载有新信息的语言第一次讲出时,对大脑刺激最大、产生的印象最深。

当同一内容反复次数太多,就会使大脑皮层产生某种抑制,自动关闭其接受系统。

简而言之,父母越是说得多,孩子越是“听不见”。

其实,对孩子而言,一句话,哪怕打着爱的名义,经过无限重复、发酵,就是一种“精神噪音”和语言暴力。

杭州有一位男子,因为再也忍受不了妈妈的唠叨,一时心急,竟报警称“自己把自己杀了”。

在警车上,男子只提了一个要求:你们把我拘留好吗?

面对民警的劝解,男子更是突然哭了起来:“她不是一般的妈!你十个妈都比不上我一个妈!”

妈妈停不下来的嘴,让他觉得家比监狱更可怕。

科学证实:你越爱唠叨,孩子越笨

评论区,很多网友也纷纷表示感同身受:

特别理解,我妈一开口,我脑袋就嗡嗡响,真的要爆了。

我妈也特别能叨,什么都要说,她让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废物。

真的,说两句没什么,但日日如此,十几年如此,谁不疯啊!

非暴力沟通专家马歇尔·卢森堡说过一句话:“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他人的痛苦。”

这正是唠叨隐藏的可怕之处,伤害早已造成,而施暴者却不自知。

心理学上有一个“法拉滨法则”,指的是:一句话的输出=55%的态度+38%的语气+7%的内容。

科学证实:你越爱唠叨,孩子越笨

当父母喋喋不休时,孩子能接受到的,往往是父母脸上的不耐烦、不信任,还有语气里的埋怨、指责或命令。

所以,没有这55%+38%的有效传递,那7%就很难起到作用。

唠叨,注定是父母一个人的独角戏,只是满足了自己的心理需要,根本无助于改变孩子。

科学证实:你越爱唠叨,孩子越笨

爱唠叨的父母,养不出上进的孩子

在网上,看过一位妈妈的求助:孩子特别不自觉,怎么办?

每天,她若是不一直催孩子,孩子就不知道自己做事,包括做作业也是,总是要一直提醒,孩子才会不急不慌地写。

教育家钱志亮说,唠叨会让孩子产生惰性,形成依赖心理。

表面上看,这位妈妈是因为孩子做事懒散而不得不一直提醒。

实际上,正是因为妈妈说得太多,摧毁了孩子的积极性。

唠叨最大的破坏力,便是在无形中将孩子自主做事的内动力转换成了他动力,让孩子养成了事事依赖父母的心理。

而有的孩子,自主意识比较强,父母的反复强调就容易引起他的逆反。

《老师请回答》中,就有这样一个“碎嘴”妈妈,不管孩子做什么,她都要念叨几句。

节目里有这样一幕,儿子正在写作业,妈妈过来就是一顿语言炮轰,不是挑剔孩子写的慢,就是挑剔孩子写的不好。

科学证实:你越爱唠叨,孩子越笨

妈妈说完了还在边上守着,时不时又冒出一句:

“你写得怎么样了?”

“你写完了没?”

“你是在想题呢,还是想游戏呢?”

“做了几道题了呀!”

她每时每刻关注点都在儿子身上,结果呢?儿子就是故意气妈妈,不好好写作业。

后来,儿子更是学会顶嘴、撒谎、离家出走,怎么让父母生气,就怎么来。

长期的挫败感,让妈妈一度想要带着儿子一起去跳楼。

节目组老师劝妈妈先“闭嘴”,妈妈却表示:自己要是不把嘴放孩子身上,对孩子更起不到教育的作用。

她根本看不到孩子正竭尽全力用叛逆的行为宣泄自己的不满:你越说,我越不如你意。

就像樊登老师说的:“唠叨会让孩子知道对也不去做。”

正是因为父母一遍遍地说教,会让孩子的自尊水平不断降低,他觉得很痛苦,所以想让父母也不好过。

其实,不管是越说越“反”,还是不说就不动的孩子,从本质上来说,父母的唠叨,已经破坏了他们做一件事的成就感,杀死了他们积极的进取心。

而一个对自我缺乏掌控感,对生活缺乏上进心的孩子,你如何指望他对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来?

科学证实:你越爱唠叨,孩子越笨

高情商的父母,嘴上都有条拉链

辽宁省青年研究会曾做过一项关于“孩子最不能接受父母的教育行为”的调查。

结果出人意料:“唠叨”排在第一位,占44%,而“讽刺挖苦”占26%,“打骂”占24%。

所以,唠叨的伤害力,一点都不亚于打骂。

有远见的父母,嘴上都应该有一条拉链,从不对孩子随心所欲地说话。

那么,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说什么,才能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呢?

1. 话不在多,方式要对

根据研究,一句话重复的频率与说服的效果是呈“倒U曲线”的。

一旦过了恰当的次数,父母说得越多,孩子反而意识不到这句话的重要性,会把它当成耳旁风。

科学证实:你越爱唠叨,孩子越笨

所以,与其费尽口舌反复强调,父母不如“点到为止”。

心理学大师罗兰·米勒在《亲密关系》一书中,给我们推荐了一个简明扼要的表达方法:“XYZ陈述法”。

X代表事件,Y代表环境,Z代表感受。即:你在Y情境下做了X,我感觉到Z。

比如,父母想让孩子赶紧写作业,不妨这么说:

“已经8点了(环境),你还在玩乐高(事件),我担心你的作业可能要写到很晚,影响你的睡眠休息(感受)。”

这种表达方式,既客观陈述了事实,也直接表达了感受,又间接提醒了孩子要赶紧写作业了,孩子就容易接受和执行。

2. 关系大于教育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书中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位妈妈对儿子要求很严,可是不管她怎么教育,儿子就是跟她对着干。

有一次儿子又落东西了,她本来很生气,可到校时,她突然觉得没有勇气面对老师。

同时,她开始心疼儿子:全班就他一个人忘带表格,他肯定被老师狠狠训斥了吧。

于是妈妈一反常态,没有说教,反而把落下的水壶也一并给了儿子,还温柔地拍了拍儿子后背。

破天荒的,儿子主动认了错。

那晚,儿子还一改往日执拗,妈妈让他做的事,他都非常愉快地去做了。

教育学者詹大年说:关系建立,教育才会真正发生。

父母想让孩子听话,不妨先蹲下来去理解孩子,教育才会由“控制–对抗”转为“尊重–接受”。

只有当孩子感觉好的时候,他才能做得好。

3. 身教大于言传

教育学者于微说过这么一个案例。

有一个男孩,平时喜欢浪费食物,父母经常苦口婆心和儿子讲道理,但就是不起作用。

后来爷爷就教了爸爸一个方法。

那天男孩照常把馒头皮丢了,爸爸一声不吭,把馒头皮捡起来放进了自己的嘴里。

儿子大吃一惊,但爸爸只是意味深长地看着他。

吃西瓜时,儿子又习惯性地只咬了最上面两口就扔掉,爸爸接住了西瓜,直接吃了起来。

儿子一下急了:“爸爸,你别这样,我错了。”一把抢过西瓜,吃得干干净净。

自此,儿子再也没有浪费过食物。

所谓费尽口舌不如耳濡目染,把道理用行动的方式传递给孩子,才是最高级的教育。

无声的言行,比任何道理都有效。

思想家荀子曾把教育分为“君子之学”和“小人之学”。

“君子之学”是从耳朵进来,进入心中,传遍全身,影响到行为;而“小人之学”则是从耳朵进来,从嘴巴出去,只走了4寸长,所以难以影响到整个人。

一味的唠叨,说教,就像是“小人之学”,父母费尽口舌,孩子无动于衷。

亲子间的沟通,是需要智慧的,它无需千言万语,只需“点到为止”就好。

请给孩子多一点信任和尊重,他们才会发自内心地改变自己的行为。

希望父母们都能少一份说教,多一份身教,用行动去影响孩子。

唯有如此,我们的孩子才能真正的“如我们所愿”,自律、上进,越来越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