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火炬手王甦菁:被稱為“中國版霍金”,正研究微表情識别謊言技術

今天(3月4日)上午,北京冬殘奧會火炬在北京市殘障人士文化體育指導中心等地傳遞。作為火炬手,中科院心理所副研究員王甦菁一隻手開動殘障人士電動代步車,一隻手高高擎起火炬。這場火炬傳遞的主題——“自強不息”,是他人生經曆最生動的注腳。

火炬手王甦菁:被稱為“中國版霍金”,正研究微表情識别謊言技術

王甦菁正在傳遞火炬。受訪者供圖

1976年,王甦菁出生于江蘇淮安。由于母親難産,王甦菁剛出生即出現“腦缺氧後遺症”,被醫院緊急搶救。脫離生命危險後,外公給他起名“甦菁”。甦(sū)意為死而複生,菁寓意草木精華,這個名字寄托着家人對他美好的祝願和期盼。

王甦菁從小雙腿不能直立,要靠助行器行走,雙手不能持物,說話吃力且含混不清,在學習中總是遇到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樂觀的王甦菁通過抓象棋子鍛煉握筆寫字能力,右膝下綁着沙袋來穩固身體,防止搖晃。

迷上計算機後,王甦菁閱讀了大量相關書籍,1997年,他編寫的CASL彙編語言編譯器入圍中國大學生電腦大賽全國總決賽。由于手抖寫字慢,王甦菁考研時遇到了困難,幾所高校破例為他單設考場,最終他得以在吉林大學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

近年來,王甦菁受到美劇《别對我說謊》啟發,希望将原本用于人臉識别的理論應用于微表情研究,他期待人臉識别技術和心理學能碰出火花,助力人們進行謊言檢測。

自己開殘障人士電動代步車完成火炬傳遞

新京報:作為冬殘奧會火炬手,你的心情如何?今天的風有些大,火炬傳遞時順利嗎?

王甦菁:得知成為火炬手時,我非常驚喜。今天前往北京市殘障人士文體指導中心的路上,我的心情也很激動。我覺得不管在什麼崗位上,隻要踏踏實實、不求名利的工作,國家不會忘記我們。

因為火炬比較重,真正傳遞火炬時還是有點吃力的。我右手開殘障人士電動代步車,隻能用左手擎着火炬,好在最終也順利完成了傳遞的任務。

新京報:你平常運動鍛煉嗎?殘障人士無論在科研上還是在運動上,要取得成績,都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面對這些困難,你的心态是什麼樣的?對于其他殘障朋友,你有哪些鼓勵的話想說?

王甦菁:我曾經喜歡遊泳,這種運動對腦癱患者是有幫助的。我家裡也有一個單車裝置,平時我會利用它健身。健康的體魄對于生活和工作都很重要。

我的心态一直比較樂觀,這并非因為我是殘障人士。要說鼓勵,我還是覺得,大家無論身處什麼境遇,隻要盡心盡責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都會有所收獲。

關注無障礙,就是在關注未來的自己

新京報:你上學時沒有上特殊教育學校,而是和健全孩子一起學習。你如何看待融合教育所起的作用?

王甦菁:就我個人經曆而言,我贊成融合教育。我覺得自己小時候如果去殘障人士學校,可能會因為被貼上标簽而産生心理陰影,這對性格塑造是不好的。

我和健全人一起上學,讓我覺得即使我是殘障人士,我也可以做得和同齡人一樣好。

新京報:你博士畢業後,來到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做博士後。在學業和科研方面,這一路你是怎麼走來的?

王甦菁:主要是興趣使然,我對計算機有興趣,就不會覺得遇到的種種是困難。比如晚上專心做科研時,我絲毫不感覺到困意。

但我覺得現在有個問題,很多學生讀碩士和博士,不是源于興趣,有的是因為聽從了父母建議,有的是為了求職加分,這顯然違背了初衷。之是以叫研究所學生,就應該對研究有興趣。

新京報:近年來,大陸在無障礙環境建設上越來越完善。就你個人感受而言,還有哪些可以做得更好?

王甦菁:現在硬體已經做得很好了,比如直梯、坡道都比較完善。但軟環境還需要提升。

我有過幾次被保安攔在門外的經曆。有一次,我開着殘障人士電動代步車,想進入一家商場,結果保安把我擋在門外20分鐘。第二次去的時候,我又被攔在了門外。這次我要求見他們的經理,表示“如果你們這麼對待殘障人士,可能會上熱搜”。後來保安老遠看到我,就會主動把門打開了。我覺得殘障人士一定要堅持争取應有的權利。

我在法國去參觀盧浮宮時,購票之前問保安是否可以開殘障人士電動代步車進入,保安很詫異地看着我,因為在國外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無障礙環境建設不管是軟體還是硬體,都是文明程度的展現。

當然,這種情況正在逐漸改善。有一次在馬路上,有個行人騎着電瓶車,對我開的代步車很好奇,就一邊騎行一邊和我聊天。我告訴他,我的殘障人士電動代步車屬于電動輪椅,已經可以上地鐵、高鐵了,殘障人士的日子确實越來越好。這個素不相識的人也由衷地說,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好。

我覺得,無障礙環境建設關乎每個人。所有人都會老去,可能會用到輪椅等殘障人士使用的輔助工具。大家關注無障礙環境建設,不隻是為了關心殘障人士,也是在關心今天我們的爺爺奶奶、“明天”我們的父母和“後天”的我們自己。

将在特定場景開展微表情識别實驗

新京報:微表情識别聽起來非常有趣,它的應用方向有哪些?目前國内外已經開展應用了嗎?

王甦菁:對微表情進行識别,可應用于測謊裝置的研發。在美國,微表情識别被廣泛應用于機場安檢,有一些經過教育訓練的人員通過觀察旅客的微表情發現可疑情況。未來如果計算機識别微表情技術能夠得到應用,效率會更高。

新京報:在這個領域,你取得了哪些科研進展?這項研究的難點在哪兒?準确率如何?

王甦菁:因為微表情的動作太小太細微了,是以機器識别存在難度。同時這也需要研究人的心理狀态,研究人産生微表情的神經機制,目前,我們研究組也正在開展這些研究。

現在機器識别微表情還處于理論研究的階段,有可能這兩年内,我們能在特定的場景做相關實驗。

目前機器識别微表情準确率不算高,達不到應用級别。舉例來說,人臉識别在照相機拍攝的應用場景中,隻需要找到人臉,在四周打個小框就可以了,對安全性要求不高。但人臉識别在支付場景中要求就提高了,不能識别錯誤,否則就出問題了。

微表情識别也一樣,如果應用在桌牌遊戲中,這種識别對準确率要求不是很嚴格,可能幾年内就可以實作應用。但如果應用到公安等系統,對安全精确級别要求就嚴格了,這方面的研究和應用,可能需要二三十年或者更長時間的努力。

新京報:網友稱你為“中國版霍金”,對此你怎麼看?

王甦菁:我覺得我就是我。可能因為腦癱,在外形上看和霍金先生比較接近,我說話發音不清楚,手也不好使。有一些科研人員雖然殘疾,但是雙腿可以行動,我面臨的困難要多一點。我不敢奢望能做出霍金先生那樣的成就和貢獻,我就是搞計算機交叉研究的,這輩子能把微表情技術研究給做好,我就很滿足了。

| 人物簡介:

王甦菁,中科院心理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模式識别、機器學習、圖像處理和微表情識别,他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認可,成為2011國際生物特征識别大會博士研究所學生論壇在全球邀請的10位有培養前途的博士研究所學生之一。

王甦菁被稱為“中國版霍金”。他曾獲得第八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北京榜樣”提名獎,被評為北京市殘障人士自強模範。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陳靜 校對 吳興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