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成長心房】你以為學生得“心”病全是因為學業?你錯啦!

在平時的咨詢中常常發現,一些成績優異的學生應對校内課業遊刃有餘,甚至名列前茅,可仍然憂心忡忡。有些父母以為,孩子是因為學習壓力大或人際關系出了問題。但深度了解後卻發現,問題并沒有這麼簡單。

從日常心理咨詢案例來看,中國小生的心理負擔來源是多方面的,如下表:

不難看出,學業成就負擔僅僅是學生心理負擔的來源之一。是以,調整學習時間和學習總量、減輕學業負擔,是遠遠不夠的。

A 學生身心疾病的方程式

人的個性形成往往都是被環境塑造的,每個人就像一個舞動得興高采烈的木偶,扯線的往往是家庭成員。家庭系統治療理論認為,環境除了物體上的因素外,還包括天時、地利、人和及各種心理因素。家族曆史甚至家庭中人際間互動與信念,都會一點一點地塑造我們的所思所想所為。

家庭治療師李維榕博士研究發現,心理負擔過重的學生都有共同之處:

1. 他們都是父母的寵兒,背負着父母的無限期待與盼望。

2. 背後有一對沖突重重的父母,長期無法解決彼此的怨恨。

3. 父母對彼此沒有期望,把全部精力放在孩子身上。

4. 孩子扮演了維持父母關系的橋梁角色。

上述任何一個問題都不足為患,但是四項條件加起來就是制造孩子生病的方程式。具體表現為:有的是内向性(壓抑),有的是外向性(失控)。處于這樣的家庭心理環境之中的孩子,即便學業負擔再輕也無心向外。是以,減輕學生心理負擔,家庭責無旁貸,且大有可為。

B 家庭減負“心”法

給孩子距離合适的家庭關系

初二學生華子在學校學習積極、待人友善、尊敬師長、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可一回到家就不舒服,看着父母就來氣,無論誰開口都能惹毛他。他的家庭情況是:父親長年在外,母親全職陪伴。母親在教子方面有時感到無助,内心對丈夫心存怨氣,有時會把怨氣發在兒子身上,父親看到兒子成績不理想就責怪妻子“連孩子都管不好”。

不難看出,這個三口之家,夫妻、母子和父子的關系和距離都是不合适的。母親與兒子距離太近,夫妻關系、父子關系疏離,且夫妻沒有互相支援。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孩子在家裡難受,但在家庭之外的空間都很舒服。

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互相拆台、埋怨,父親或母親單方面育人,往往效果會互相抵消。養育之道如有良方,那就是夫妻間攜手并肩互相支援。上述案例中,華子的爸爸如果聽到妻子的“求助信号”,首先不是責備,而是關心和擁抱,然後共同探讨教子之道,孩子才可能迎來心靈的暖陽。

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

對青春期的孩子,父母不免感覺到沒有以前那麼可愛和聽話。青春期是形成自我同一性的時期,但往往會出現角色混亂。他們不斷探尋“我是誰”,不再迷信成人的“說教”,不願意心甘情願地服從“安排”。是以,有人形容反叛期,不過是因為把父母的行為及價值觀都看透了,再不肯讓大人牽着鼻子走。

這個時期,如果父母還事無巨細、各種安排,更多地會遭來孩子的反感,父母自身的焦慮也會傳染給孩子。父母越不給孩子空間,孩子越與父母作對,尋求掙脫。

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切記“劃清界限,各自做好分内的事”。孩子做好自己的功課、發展興趣愛好、拓展自己的人際,不用父母安排輔導班。父母分内的事就是不必為孩子瞎操心,給予孩子實體和心理空間、信任孩子,各自安好、天下太平。

給孩子獨一無二的目标

在功利化凸顯的當代社會,催生出了很多“直升機父母”。他們不甘心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個“平凡人”,信仰“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以不斷趕超比拼,于是“雞娃”誕生了,但自己的孩子卻“不見了”“生病了”。

美國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論認為,我們每個人都同時擁有相對獨立的八種智能,每種智能不是獨立存在,而是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正是這八種智能在每個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組合,使得每一個人的智能各具特點。

未來世界會怎樣?什麼樣的人才能更好地适應未來世界的發展?答案是:不确定。但有一點是确定的,每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都可以有不同的适應方式,無論是金字塔塔尖上的精英,還是塔底的凡人都該幸福快樂地生活。

是以,不要用單一标準或主觀喜好去衡量一個孩子優秀與否,人盡其才、各盡其能、發揮所長,幫助孩子找到最适合的智能組合比不斷補齊短闆更有價值。家庭、學校、社會都該為孩子提供激發創造想象的空間和資源,孩子未來發展充滿無限可能。

給孩子培養點“貴族精神”

“貴族精神”不是物質上的富有,而是靈魂的高貴。《孩子不離家》一書中,作者形容這種“貴族精神”是就算吃醬油拌飯,也要鋪上幹淨的餐巾,優雅地坐着,把簡陋的生活過得講究。笑容、優雅、自信是最大的精神财富,這些不像學業成就可以用來炫耀,那隻是一種個人的操守、一種修養、一種對自己的環境和身體的重視,這種精神讓人身心愉悅,帶來終生的幸福。縱使再沉重的學業負擔,在“貴族精神”的滋養下,孩子的成長也是快樂的、充滿力量的。

長郡雙語實驗中學心理教師 孟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