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不挨打和經常挨打的孩子,20年後過的是兩種人生

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都有所不同,有的父母喜歡言語教育,給孩子講道理,有的父母喜歡棍棒教育,在孩子不聽話時打兩下,但并不是所有父母都能真正明白棍棒教育的含義,有的父母進行棍棒教育時蠻不講理,将孩子當作發洩工具,不清青紅皂白就打孩子一頓,目的是為了自己解氣,這類教育理念就是錯誤的。

從不挨打和經常挨打的孩子,20年後過的是兩種人生

日本有一部電影《庸才》,住田和母親一起住着,他有一位好賭成性的父親,父親欠了巨額的高利貸,他還時不時回家找妻兒麻煩,經常毆打住田、言語辱罵他,母親受不了這種生活,離開了住田,他隻能一個人承受父親的毆打以及黑社會的暴力催債,父親明确表示當初後悔生下住田,父親的話成為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被親人抛棄、被黑社會催債、被毆打讓他失去了生活的全部希望,崩潰的他最終走上了一條不歸路,他将刀口對準了父親,結束了父親的生命。

從不挨打和經常挨打的孩子,20年後過的是兩種人生

看完這部電影,内心久久不能平複下來,住田的内心是黑暗的,他找不到自己的希望,其實他也渴望得到愛,父母的這種打罵行為會給他留下一生的心理陰影,影響他的一生,可能他一輩子都走不出來。

父母的打罵會對孩子産生哪些影響呢?

“從不挨打”和“經常挨打”的孩子,20年後過的是兩種人生。

一、孩子容易出現讨好型人格

從不挨打和經常挨打的孩子,20年後過的是兩種人生

同僚小周患有輕微的讨好型人格,别人讓她幫忙從來不拒絕,有一次聊天的時候,我得知了她讨好型人格的來源。

周父周母都是普通的勞工,兩人特别希望唯一的女兒可以成才,小時候的小周,隻要考試沒考好,父親回來對她就是拳腳相加,母親讓八歲的她學做飯,她做不好,母親就開始辱罵她,為了不讓父親打自己,母親罵自己,小周開始讨好父母,她每次學習到半夜兩點,早上六點起來給一家人做早餐,就算她這樣做了,也沒能得到父母的誇獎。

時間長了,小周開始不自覺地讨好每一個人,這成為了她的習慣,後來老師發現小周有一定程度的讨好型人格,父母依舊對她不管不顧,覺得孩子學習最重要。

從不挨打和經常挨打的孩子,20年後過的是兩種人生

直到畢業工作脫離了那個家庭,小周才有錢去醫院看病,現在她的讨好型人格已經好一些了,但是想要根除卻很難。

父母毆打孩子,孩子内心是害怕的,為了不讓父母毆打辱罵自己,孩子就有可能會讨好父母,通過讨好父母讓父母喜歡自己,成為父母的傀儡,這樣的孩子容易患上讨好型人格,不懂的拒絕别人,将自己活的很累。

二、親子關系容易劍拔弩張

從不挨打和經常挨打的孩子,20年後過的是兩種人生

父母經常毆打孩子容易讓親子關系變得劍拔弩張,青春期的孩子非常敏感,有時候父母的毆打辱罵隻會激起他們的叛逆心理,他們可能會動手回打父母,辱罵父母,形成劍拔弩張的親子關系。

有的父母經常毆打孩子,孩子成家之後和父母的關系依舊是冷冰冰的,不願意回家看望父母,父母後悔都來不及。

三、孩子容易出現自卑心理

經常被父母毆打的孩子很容易出現自卑心理,他們覺得自己很糟糕,要不然父母不會毆打自己,這樣的心理狀态讓他們變得畏手畏腳,不敢和别人交往、不敢做一些事情,他們非常自卑,有的孩子還可能會出現自閉症。

從不挨打和經常挨打的孩子,20年後過的是兩種人生

四、孩子會遺傳父母的暴力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是孩子的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會學習父母的一些行為,如果父母暴力成性,孩子就有可能學習父母的暴力行為,長大成人後對自己的家人實行家暴行為,很多家暴男都是受到了父母的影響。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稍有不慎,可能就會毀了孩子,是以父母要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孩子,

孩子最喜歡的玩具是什麼?芭比娃娃、奧特曼嗎?并不是,孩子最喜歡也最需要的玩具是父母的陪伴,他們需要感受到父母的愛,要多陪伴孩子,畢竟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陪伴子女成人是父母的一種神聖職責,父母一定要正确教育孩子、培養孩子,這樣才是真正的父母之愛,這樣也能培養出更優秀的孩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