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蘇州中學老師帶領學生為冬奧寫詩:不願孩子們才華隻用在考試上

“春訪壬寅,雪飄日下,五環雪暖流香。

鳥巢聲沸,聚異域殊方。

數萬熒螢幕幻,看冬奧、國盛隆昌。

冰場上,中華兒女,與世競榮光。”

北京冬奧會開幕式那天,一千多公裡外的蘇州,高二學生周佳惠用一首詩詞,記錄下了自己心目中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的盛況。

不僅周佳惠,蘇州中學詩詞講習所還有五六十名成員,他們在老師闵凡軍的指導下,用詩句表達了對北京冬奧會的熱情禮頌。

“第24屆北京冬奧會圓滿結束,但它在國人心中燃燒的奧運聖火并沒有熄滅,它所激起的青少年追逐夢想的激情更是澎湃不息。”闵凡軍覺得,這次的創作展現了新時代中國青年的精神風貌。

以下是新京報記者和闵凡軍的對話:

蘇州中學老師帶領學生為冬奧寫詩:不願孩子們才華隻用在考試上

闵凡軍在蘇州中學圖書館。受訪者供圖

“給喜愛詩詞創作的學生一個舞台”

新京報:怎麼想到用詩詞這種形式表達對冬奧的期待?

闵凡軍:我們蘇州中學有一個詩詞楹聯社,我是社團的指導老師。平時有重大事件發生的時候,比如蘇州抗疫,我都會給大家布置“作業”。學生不能隻躲在書齋,更要關注社會。

這次以冬奧為主題,我規定第一都用“滿庭芳”這個詞牌,主要是考慮到“滿庭芳”這個詞牌本身口彩比較好,是比較積極昂揚的調子,第二都用“七陽”韻,創作時間一個禮拜。

最後一共交上來14首,我隻對個别用詞不當的地方做了調整,稍微潤色一下,改動不大,基本上是他們的原創。

蘇州中學老師帶領學生為冬奧寫詩:不願孩子們才華隻用在考試上

闵凡軍正在對學生進行詩詞教育訓練。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這個詩詞社團是怎麼組建起來的?為什麼有這個想法?

闵凡軍:社團是2010年組建的。當時蘇州中學的校長張昕是個詩詞愛好者,有一天他找到我,問可否創辦一個古典詩詞創作的社團,我正好也有這個想法,我們就一起創辦了“南園會”,後又在學生中創辦了詩詞楹聯社,即蘇州中學詩詞講習所的前身。

我在蘇州中學待了二十幾年了,一直教高中國文。國文考試對古典詩詞 隻考背誦和欣賞,不考創作,但是總有喜歡詩詞的同學,他們沒有一個創作的舞台。是以我們的社團,主要就是給他們一個創作和交流的空間和平台。

我自己本身比較喜歡詩詞,而且寫詩一定要從年輕時候學起,年齡大了接受新生事物就慢了。我想培養一批年輕的詩詞創作人才,不想他們的才華隻能用在考試上。

新京報:在江蘇,詩詞教育是一個普遍的情況嗎?

闵凡軍:我覺得江蘇這一點做得比較好。我們江蘇曾提出“六進”:進校園,進機關,進企業,進社群,進農村,進景區。這項工作一直堅持,對推動全省普及詩詞教育和創作起到很大作用。不少學校響應這一号召,請詩詞學會老師去學校輔導,幫助學校開展詩詞教育。有的國小還把詩詞編到課間操裡面,六年堅持下來能背誦近300首詩詞。

蘇州中學老師帶領學生為冬奧寫詩:不願孩子們才華隻用在考試上

蘇州中學詩詞講習所。受訪者供圖

“把審美教育結合進國文教學”

新京報:社團平時都有哪些活動?

闵凡軍:每周我會抽出一個小時的時間給同學們做線下教育訓練,講解有關古典詩詞格律的基礎知識,如格律詩及詞曲的平仄、韻腳、對仗等基本要求,古典詩詞的意象特點即審美追求等。

我們有專用教育訓練教室,就在圖書館裡面。學校裡還有一座道山,有将近1000年的曆史了,山上有道山亭,也可以做教室。

我們學校還有三個池塘:泮池、春雨池和碧霞池。學校小橋流水,古木森森,其中最多的是香樟樹,一年四季常青。還有櫻花樹、柳樹、槐樹、丁香樹、白玉蘭、紅玉蘭等,春天特别熱鬧。夏天有夾竹桃,秋天有火紅的楓樹,很好看。一年四季都是美麗的花園,都能給學生提供創作的素材,激發創作的靈感。

平時大家偶有所感,寫好了發到群裡,互相交流。我們有時候也組織外出采風,去過杭州的梅花塢,那恰好是春天采茶季節。遊西湖正好是個有月亮的晚上,俗話說:西湖之勝,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在明月高懸的蘇堤上散步,實在是少有的詩意。我們還去過天目山大峽谷、揚州瘦西湖等。

我們還辦刊物,叫《南園小窗》,每學期出一期,現在已經堅持12年了。每期大概發表200首詩詞,主要是我校學生創作的古典詩詞。我也有一些選擇的标準,比如反映的内容一定是積極向上的,要反映學生生活中真實的情感體驗,不能瞎編硬造,符合格律要求等等。

蘇州中學老師帶領學生為冬奧寫詩:不願孩子們才華隻用在考試上

闵凡軍主持社團刊物《南園小窗》的編寫已經12年。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編寫《蘇州中學傳統文化普及讀本》等教材的過程是怎麼樣的?展現了你什麼樣的教育理念?

闵凡軍:社團創辦之初,我自己寫講義、做課件。到2015年的時候,我幹脆把這些内容整合起來,開始編寫教材《蘇州中學傳統文化普及讀本》,後來一屆一屆地沿用。據我了解,當時江蘇省還沒有類似的讀本,是以我們的傳統詩詞教育起步是比較早的。

那時候,我邊上課邊整理資料,花了一年多的時間修訂,在2017年印出來,全文有30萬字。我一天上兩節課,把作業處理好之後,就坐在電腦前,把傳統文化的基本内容整理出來,把零碎的東西體系化,旨在普及性和常識性。

蘇州中學老師帶領學生為冬奧寫詩:不願孩子們才華隻用在考試上

闵凡軍編寫的傳統文化普及讀本。受訪者供圖

在這個讀本裡,我選擇了很多跟教材有關聯的篇目進行拓展。比如教材裡講蘇轼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蘇轼被貶到黃州的時候創作的。被貶黃州是蘇轼的一個創作高峰,讓同學們拓展閱讀同一時期的作品,就可以把蘇轼在黃州那一段時間的生活情況和感情比較完整地展示出來。人是離不開時代的,講課要講時代背景,結合時代去了解和比較,學生才能掌握得比較全面。

此外,在普通教育裡面,像平仄韻腳這樣的内容是不會講的,因為考試不考。但我在課堂上偶爾會稍微拓展一下,比如《沁園春·雪》,我會講從格律方面、韻腳方面,哪一個位置平,哪一個位置仄,學生有時候還是蠻感興趣的。

在國文教學上面,這個叫“大國文觀”,不局限于課本,不局限于課堂,不局限于考試。有一句話叫“生活的範圍有多大,國文的範圍就有多大”。我一直是這樣做的,國文課要“有意義”,還要“有意思”,把審美價值和認識價值、教育價值結合進去。能選擇自己喜歡的、有意義又有意思的事去做是人生的一大幸福,是以我會全力以赴做好這個事情。

新京報記者 徐楊 實習生 秦巍峰

編輯 劉倩

校對 楊許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