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媽
作為娃已經經曆過“三年級”,進入高年級的媽媽,我經常會跟低年級甚至學齡前的家長分享關于“三年級滑坡”的避坑指南
“三年級”像是個“魔咒”,沒來的時候,怕它來,真來了,你會發現,孩子和孩子真的不一樣,有些完全應對自如,反而越學越輕松,而有的孩子,像被打了“一悶棍”,越學越吃力,還不知道問題出在哪兒。
更可怕的是,好多孩子并不是在三年級出現“掉隊”“滑坡”“跟不上”“學習吃力”這些情況,家長抱着僥幸的心理,以為“打通關”了,而事實上,學習上的種種問題還在積聚擴大,等到了五六年級或者國中集中爆發,那時候再去補救,就相當吃力了。
“三年級現象”中,最明顯的是數學這一科。
一二年級,翻翻課本,大部分家長都會覺得:這也太簡單了,娃學前就掌握了。
但真正“掌握”了嗎?
新課标之後,不管是國文、數學、英語……所有科目考核的都不隻是“死”的知識點,而是更側重實用、應用。
米粒媽身邊不少孩子上了初高中的家長,都提到了,考試越來越“活”,各種彎彎繞,絕不是海量刷題就能搞定的。
是以,不是說能做100以内加減法,能背乘法口訣,就算“提前學”,上國小就能一路開挂。
咱們真正要提升的是孩子的數學思維,把所學的知識放到生活中去應用,底層邏輯理順好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脈”,後面不管幾年級,不管學的内容多雜、多難,都不用太擔心。
舉個簡單的例子,北師大版數學,一年級(上)就教認識鐘表。
可是看表盤,能說出幾點幾分,就算認識時間嗎?除了能讀表盤,其實更重要的是讓孩子了解時間的概念。
你們看,下面這個,不是課外練習冊哦,就是教材裡的“練一練”。
要解決這個問題,前提是要對時間的先後順序有概念。
國小六年的數學,說白了就是數和形(數與運算,數量關系,圖形與幾何),統計和機率(資料分類、收集、整理、分析,以及抽樣)。
為什麼說8歲以前,一定要重視生活中的數學?其實就是要讓孩子養成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思維。
今天米粒媽就給大家好好說說,生活中到底怎麼培養數學思維?(比刷100套練習冊還管用)
個、十、百、千、萬
10以内加減法,孩子掰着手指頭怎麼都弄會了,但如果兩位數、三位數、四位數呢?不了解概念,隻按大人教的“規則”去做計算,那迎接你的就是大型翻車現場。
比如1000+1000,有的孩子等于10001000,有的等于11000000,有的等于11000,有的等于2000000,題有多簡單,錯的就有多離譜

家長還納悶,我都教過你八百遍了,怎麼還是不會呢。其實原因很簡單,不是娃笨,咱也不用懷疑人生,就是最基本的概念沒了解。
比如咱們可以帶着孩子在家裡數木棍,每十個用皮筋系上,是一捆,一捆就代表10,每10捆放一堆,這代表100。
生活中,萬物皆可數,如果家裡沒有小木棍,數娃的奧特曼卡片呀,吃貨還可以數堅果、數糖豆,有硬币也可以,不行就幾副撲克牌混一起數,啥都沒有,就數紅豆、數黑豆。
不是為了練習數數。一定要10個分一堆,讓孩子看到、感受到,33就是“3堆10+3個1”,78就是“7堆10+8個1”。
隻有了解了概念,才不會出現這樣的計算錯誤
有媽媽肯定會說,數豆子,最多也就數到百位數,那千位、萬位怎麼了解?
那就依靠計數器或者畫圖,一目了然。
其實個、十、百了解好了,後面再學習千、萬,就水到渠成了。
(▲這是數學繪本《數學幫幫忙》裡的其中一本,講的是吉姆要收集10000張零食包裝紙兌換夏令營活動,包裝紙太多了,不好整理,于是就每10張夾到一起,一沓就是10,攢夠了10沓,就放到一個購物的牛皮紙袋裡,一袋就是100,10個購物袋就是1000,放到一個大垃圾袋裡,最後攢夠10個垃圾袋,就是10000啦。用這樣發方法邊攢邊整理非常容易數清楚,大家可以把這個方法教給孩子。)
另外家裡有百數闆,可以多帶孩子玩一玩。
沒有也不要緊,可以用excel表格設計一下,跟孩子玩填數遊戲。
乘法、分數的概念
學齡前的孩子,就可以引入乘法和分數的概念,但是不需要刷題,而是在生活中多用。
比如乘法,經常玩樂高的小朋友,家長就可以用NXN來指代具體的樂高顆粒。
還可以把孩子的玩具排排隊,排成3X4的隊形,或者3X5的隊形,玩具大戶也可以6X8、7X9,多少都不限,讓孩子觀察,為什麼3X4=4X3,為什麼6X8=6X2+6X6=6X3+6X5=6X4+6X4=6X4X2,這些不隻需要動腦,更需要孩子動眼、動手,才能更了解。
至少要畫圖
比如分披薩,分蘋果,問娃吃1/2,1/3,還是1/4,等1/N的概念熟悉了,還可以繼續,2/5,4/7……
用樂高也可以學分數
認識鐘表,對時間有概念
前面米粒媽說了,國小數學一年級就有認識鐘表了,是以時間的概念也需要提前滲透。
認識鐘表,先從會看整點、半點開始。認鐘表的同時,還要幫助孩子了解“時間先後”的概念。其實認鐘表不難,難的是後者。
可以經常跟孩子回顧每天的每個時間點,通常都在做什麼,比如早上7:30出門去幼稚園,8點開始在幼稚園吃早飯,9點遊戲時間,10點做操,10:30吃加餐……下午5點放學。
然後再比較時間的早晚,比如,你早上7:40到了幼稚園,你的好朋友XXX比你早到10分鐘,那她是幾點到的呢?你的好朋友到了之後30分鐘,開始吃早飯,是以你們是幾點開飯的呢?
(▲這些都是國小課本裡的内容)
這樣把比XX早多少,比XX晚多少,在XX之前多少分鐘(小時),在XX之後多少分鐘(小時),都熟悉了,就對時間有更多面的了解了。
再有,10分鐘有多長,30分鐘可以做些什麼,1個小時是多久?這些也是孩子時間管理的基礎。用孩子熟悉的事去做參照,比如10分鐘可以看兩集小豬佩奇,15分鐘可以從家走到幼稚園,20分鐘可以讀完一本《神奇校車》,這樣說,他們更好了解。
認識人民币,學習購物
很多人覺得認識人民币沒啥用,尤其現在都手機支付,隻有“餘額不足”,沒有“找零”一說,但“花錢”在低年級的數學中可占了一定篇幅呢,千萬别忽視。
前兩年過年,相熟的閨蜜家孩子,大概四五歲、五六歲的年紀,我都會給個小紅包,裡面是所有人民币紙币的面額各一張,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1元,硬币就沒放了哈哈,主要是讓閨蜜帶着娃認識認識錢。
平時可以多帶孩子去超市購物,上面都明碼标價呢,每周可以給孩子一定額度的零花錢,或者周末購物一次性給到孩子,比如30元?50元?讓他們自己選購喜歡的東西,零食、酸奶或者小貼紙等等,前提是控制預算,不能花超,這樣他們慢慢就學會了怎麼算錢。
這些都是教材裡的練習,咱就說,現在對孩子知識掌握程度的考察,有多靈活?!
畫統計圖
其實“統計”是特别實用的一項技能,生活中處處用得到,咱們工作中更少不了,但是很多家長沒有讓孩子畫統計圖的意識。
(▲這本書也是《數學幫幫忙》裡的)
學習統計之前,先學會分類,比如春天了,帶娃去公園賞花,可以收集落在地上的花瓣,收集好了以後或者按大小分類,或者按顔色分類。
也可以讓娃幫助整理冰箱,蔬菜、水果分好類以後,統計數量,比如茄子多少,蕃茄多少,黃瓜多少……登記好數量,畫統計圖,哪些蔬果多,哪些蔬果少,一目了然,不易儲存的盡快吃,數量多的要勤吃,少的也别忘了吃,讓孩子體會到“統計”的用處和樂趣。
包括整理玩具也可以畫統計圖,畫好之後,發現某些玩具太多了,那之後就可以少買,是不是更有說服力?
平面圖形和立體幾何
最後咱們再來說說平面圖形和立體幾何。
一方面可以在生活中引導孩子多尋找圖形,然後觀察它們的特點。
另外多玩玩具,除了七巧闆,還有四巧闆、五巧闆啊,家裡沒有,也可以去網上搜現成的圖檔,列印好、剪下來,帶着孩子一起各種拼。
還有剪紙也特别好玩,能幫助孩子了解對稱的概念,熟練了以後,還可以剪各式各樣的窗花。
另外,周長、面積這些概念,都能從遊戲中學到。
相對于周長來說,米粒媽覺得,面積的概念确實不太好了解。
在數學繪本《你好!數學》中有一本講的是駝背奶奶和老虎比賽種豆子,看誰種的面積更大,這樣一個故事。
小兔子的判斷方法就是用奶奶的頭巾來測量,也就是把頭巾作為一個機關,看看奶奶和老虎種豆子的土地,分别是幾塊頭巾那麼大。
(▲數學繪本《你好!數學》)
(▲數學繪本《生動的幾何》)
悄悄告訴你們,米粒小時候,我是用樂高來幫他了解周長和面積概念的,效果不是一般的好。
樂高的一大優勢就是“自帶機關”,每個凸起的小圓揪就是一個固定機關,計算周長,就沿着外延數圓揪的數量,計算面積,數清所有圓揪的數量就好。
至于立體幾何就更好辦了,萬能的磁力片玩起來,棱柱、棱錐,想拼啥有啥,還能延伸出立體圖形的平面展開圖。
(▲數學繪本《生動的幾何》)
拼一個三棱錐
以不同的點為中心展開,你會發現,它可以展成完全不同的平面圖
再試試四棱錐
展開後,幾個平面圖完全不同
前面提到了數學繪本,米粒媽也想順便說一下,之前我寫過《當所有媽媽都在囤菜時,學霸媽媽默默囤下了這些……》,給大家安利了很多有趣又實用的數學繪本、數學讀物,能幫助孩子在故事中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數學符号,可以說是數學思維的助推器。
最後,米粒媽想說,數學思維不是憑空培養出來的,最重要的就是在生活中多看、多想、多應用
娃在8歲前,重實踐、重思考,輕刷題,等到了高年級,提前養成數學思維的紅利就會顯現出來!
個人簡介:@米粒媽愛分享 米粒媽,美國海歸,海澱家長。專注學習幹貨、教育經驗和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