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學習就想玩手機是孩子的錯?不,作為家長,要多“疏”少“堵”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陸北老師

“想毀掉一個人,給他一部手機就夠了!”很多父母越來越不相信這句話的真實性了。以往我們認為手機僅僅會對成年人産生影響,實際上,随着網際網路的普及,孩子成為了使用手機的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有些孩子課上課下都在玩手機,甚至為了手機不惜與父母争吵,這一幕讓無數父母都感到心酸不已。

一學習就想玩手機是孩子的錯?不,作為家長,要多“疏”少“堵”

孩子明明下定決心好好學習,可剛剛準備翻開書本,手機就像有睡覺魔力一般,又會不由自主地刷起手機,幾個小時的黃金時間一晃而過。

父母們不了解,就是手機而已,幾個娛樂的app,幾個幼稚的遊戲,怎麼就比自己的前途還重要呢?

01孩子們為何遲遲不願放下手機?

害怕錯過重要消息

有一名15歲學生,因為疫情上網課需要用手機。于是,他得到了人生第一部智能手機。從此,他就迷上了這個可以及時通訊的工具,每天不停地刷手機,和同學聊天,有的時間,一天的睡眠時間甚至不足3小時。等家長發現的時候,小斌已經因為腦部缺氧而中風了。

父母們一直以為,害怕錯過重要消息是成年人才會有的顧慮。可是,随着對孩子的觀察,卻發現孩子也有這樣的想法。孩子甚至比成年人更擔心會“失聯”。因為如果别人的資訊,自己總也不能及時回複,就會不再願意與自己交朋友,自己就會被孤立。

一學習就想玩手機是孩子的錯?不,作為家長,要多“疏”少“堵”

這對于成長中的孩子而言,是絕對接受不了的。這種潛意識的行為就會使孩子對手機産生依賴,即使在學習的時候,也總是會想:朋友會不會聯系我?仿佛沒有了手機,自己就真的與世隔絕了一樣。

手機不重要,重要的是玩遊戲

很多學生沉迷打遊戲,如果一段時間不玩遊戲,就會出現心神不甯、焦慮煩躁等症狀。

我認識一個國中生,為了打遊戲不被父母發現,天天晚上躲在被窩裡玩手機。誰知道,沒多久,視力就嚴重下降。但是,這也并沒有影響他玩手機,每天還是抓緊一切時間玩兒,用他媽媽的話來說,“手機就是他的命根子”。

一學習就想玩手機是孩子的錯?不,作為家長,要多“疏”少“堵”

其實,孩子自己心裡清楚這是“玩物喪志”,但是他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甯可放棄其他團體活動和愛好,也無法減少遊戲時間。

孩子竟然還開玩笑地說,“如果這是一種病,那我早已病入膏肓”。

當然,孩子放不下遊戲也是有原因的。心理學家斯金納曾做過一個白鼠實驗:他在一個杠杆裝置旁邊放了一隻白鼠。白鼠隻要按壓杠杆,就會得到食物。在大腦愉悅感的刺激之下,白鼠竟然在一個小時之内瘋狂按壓杠杆7000餘次。

積極的回報促使着孩子不斷地重複着之前的動作。孩子在遊戲中一關又一關地往前闖,會讓他獲得成就感,他也會是以不斷地想繼續闖下去,不斷的行動、回報、愉悅、再行動、再得到回報……這就是孩子遊戲成瘾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學習就想玩手機是孩子的錯?不,作為家長,要多“疏”少“堵”

當然,這兩個原因隻是孩子不願放下手機的衆多原因中的兩個而已,還有很多原因都會導緻孩子離不開手機。不過,對于父母而言,其實最擔心的就是孩子會因為玩手機而影響學習。是以,很多父母都在試圖尋找孩子一學習就想玩手機的原因。

02為什麼隻要一提到學習,孩子就想玩手機呢?

父母會覺得,“怎麼一說到學習,孩子就想玩手機呢?”“明明平時也不怎麼玩兒啊”“是因為孩子的自控力與自律性太差嗎?”

孩子玩手機并非是因為不自律

其實,孩子對手機的依賴其實并不是不自律的展現,而是大腦的多巴胺在“作怪”。在操縱手機的過程中,大腦會分泌多巴胺物質對完成目标的行為進行獎勵,孩子會是以感到愉悅。

一學習就想玩手機是孩子的錯?不,作為家長,要多“疏”少“堵”

是以,有些孩子玩手機并不是因為手機的魔力有多大,僅僅是因為不想學習。他們在學習中無法獲得樂趣,覺得枯燥乏味,是以隻能将注意力轉回到手機上,在手機裡獲得快感與成就感。

刷不完的微網誌、看不完的小視訊、讀不完的微信消息……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吸引着孩子,僅僅是因為這些内容遠遠比學習有意思得多,而且能獲得更多的快樂。

看書需要消耗大量腦力能量

還有父母有這樣的困惑,為什麼孩子玩手機就不困呢,但是一看書就困得不行?父母覺得就是因為孩子不想學習,和手機本身并沒有什麼關系。

父母這樣的想法也對也不對,孩子玩手機就不困,看書就困,其實主要的差别不在于載體上,而是因為内容的問題。這是什麼意思呢?

一學習就想玩手機是孩子的錯?不,作為家長,要多“疏”少“堵”

人類的大腦重量雖然很輕,但是運轉起來仍舊是需要消耗能量的。書裡的詞彙和邏輯相對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是以,想要了解書裡的内容,就需要消耗更大的能量。

曾經有一位斯坦福大學的學者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寫下這樣兩句話,一句是通俗易懂的“我們将啤酒從車廂裡拿出來,竟然還溫的”,另一句則是缺乏邏輯關聯的,“野餐盒有溫啤酒”。結果表明,被試在閱讀後一句時,閱讀的時間會比閱讀前一句多出0.2秒。這個實驗結果說明,越是高深的知識,就越是會消耗我們更多的能量。

是以,當孩子用心讀書的時候,大腦就會因為耗能而産生疲勞感,是以就會暗示身體需要休息來恢複體能。而當父母不了解這個原理的時候,看到的表面現象就是孩子隻要一開始看書,就會犯困。

一學習就想玩手機是孩子的錯?不,作為家長,要多“疏”少“堵”

在咨詢的時候,曾經遇到過一位高三學生。在聯考前三個月,他每天都拼命學習,結果他的身體就出現了一些症狀。先是感到眩暈惡心,後來,隻要他一認真看書,就會想要腹瀉,頭發也跟着大把大把地掉。後來,醫生在檢查後給出結論,他并不是患上了嚴重的疾病,而是因為長時間在高強度的腦力活動下,沒有按時吃飯、睡覺,無法保證大腦能量的補給,是以才出現了這些症狀。

由此我們不難發現,學習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都是趨利避害的,我們都想選擇安逸的方式來生活,相比起耗能巨大的讀書來說,刷手機對于腦部能量的需求就沒有這麼強烈。

《當代生物學》中有這樣一篇文章闡述了手機與大腦之間的協作關系。頻繁地用指尖碰觸手機螢幕,大腦的活躍度會陡然升高;而兩次觸屏的間隔時間越短,這種愉悅感就會來得更猛烈。

一學習就想玩手機是孩子的錯?不,作為家長,要多“疏”少“堵”

當我們看書時,需要思考動腦,偶爾還需要背誦、記錄,這種“費時費力”的體驗,遠沒有碰碰手指就可以讓大腦産生愉悅感來得輕松。而這也就解釋了孩子為什麼孩子玩手機的時候就不累,一看書就堅持不住了。

三、如何避免手機占據學習時間

難道因為這樣孩子以後就不學習了嗎?當然不是,隻不過作為父母,我們需要一些合适的方式方法來幫助孩子更好地進行學習,而不是因為手機占據學習時間。

第一種方法,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心理暗示

“連手機都戒不掉,和廢物有什麼差別?”

“還玩手機?再不學習,一輩子就完蛋了”

“未來就要毀在手機上了”

一學習就想玩手機是孩子的錯?不,作為家長,要多“疏”少“堵”

生活中,我不僅聽到過父母這樣對孩子說,我還聽到過孩子自己對自己也這樣說。他們會認為,這是激勵自己的一種方式,可以讓自己放下手機,好好學習。

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些話都是一種心理暗示。心理暗示有兩種,一種是積極的,一種是消極的。很多學生利用前面提到的消息的方式去鞭策和激勵自己。這樣的暗示聽起來,似乎很“炸裂”。但是,時間長了,這種偏激的方式卻并不能起到好效果。長此以往,孩子還會是以喪失信心,對這種“惡語相向”變得麻木無感。

是以,如果想要激勵自己,正确的方法是,給自己一個合理的時間規劃,将學習和休閑的時間都提前安排好。比如,每學習40分鐘,可以休息20分鐘。這20分鐘不論是刷微網誌,還是打遊戲都可以。這樣一方面孩子的心裡不會産生負罪感,另一方面還可以毫無顧忌得放松身心。而且,孩子還可以坦然地給自己進行心理暗示:“手機并不是魔鬼,而是我們學習後的一種消遣。”

一學習就想玩手機是孩子的錯?不,作為家長,要多“疏”少“堵”

第二種方法,教會孩子轉移注意力

情緒是一種力量,需要疏導,而不是消除,更不是壓制。父母要教會孩子與自己的情緒和平相處,不能一味對抗。如果隻是對抗,産生的效果有可能适得其反。

當我們想讓孩子克服過度玩手機的惡習時,可以嘗試着幫助孩子轉移自己的注意力,而不僅僅是将手機“妖魔化”。比如,父母可以讓孩子玩手機。父母先幫助孩子從手機上找到有趣味性的學習類APP,等孩子進入到學習狀态之後,再引導孩子回到生活中的學習中來。

有一點父母需要注意,那就是最好不要從鞏固知識這種枯燥的學習内容入手,而是從趣味性的内容開始,這樣也有助于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一學習就想玩手機是孩子的錯?不,作為家長,要多“疏”少“堵”

第三種方法,讓孩子懂得向父母和同學尋求幫助

當孩子覺得自己無法控制手機帶來的誘惑時,其實還可以向身邊的父母或是同學求助。比如,讓父母将手機設定成青少年模式,或者設定每次固定使用時長。除此之外,還可以摒棄智能手機,換成僅具備接打電話功能的老人機等等。

父母要是覺得這樣的方式會讓孩子感覺到強制,還可以讓孩子的同學來幫助做這件事情。比如,讓孩子與同學組隊,一起打卡學習,彼此監督。不僅可以增加學習的動力,還可以促進孩子之間建立友誼。

陸北老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進階育兒師,大學心理教師,寶媽一枚;多平台簽約作者,緻力于用最直白的語言講述,讓父母了解最深奧的育兒知識,陪孩子一同成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