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学习就想玩手机是孩子的错?不,作为家长,要多“疏”少“堵”

分享亲子快乐,交流教育知识,欢迎关注陆北老师

“想毁掉一个人,给他一部手机就够了!”很多父母越来越不相信这句话的真实性了。以往我们认为手机仅仅会对成年人产生影响,实际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孩子成为了使用手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有些孩子课上课下都在玩手机,甚至为了手机不惜与父母争吵,这一幕让无数父母都感到心酸不已。

一学习就想玩手机是孩子的错?不,作为家长,要多“疏”少“堵”

孩子明明下定决心好好学习,可刚刚准备翻开书本,手机就像有睡觉魔力一般,又会不由自主地刷起手机,几个小时的黄金时间一晃而过。

父母们不理解,就是手机而已,几个娱乐的app,几个幼稚的游戏,怎么就比自己的前途还重要呢?

01孩子们为何迟迟不愿放下手机?

害怕错过重要消息

有一名15岁学生,因为疫情上网课需要用手机。于是,他得到了人生第一部智能手机。从此,他就迷上了这个可以及时通讯的工具,每天不停地刷手机,和同学聊天,有的时间,一天的睡眠时间甚至不足3小时。等家长发现的时候,小斌已经因为脑部缺氧而中风了。

父母们一直以为,害怕错过重要消息是成年人才会有的顾虑。可是,随着对孩子的观察,却发现孩子也有这样的想法。孩子甚至比成年人更担心会“失联”。因为如果别人的信息,自己总也不能及时回复,就会不再愿意与自己交朋友,自己就会被孤立。

一学习就想玩手机是孩子的错?不,作为家长,要多“疏”少“堵”

这对于成长中的孩子而言,是绝对接受不了的。这种潜意识的行为就会使孩子对手机产生依赖,即使在学习的时候,也总是会想:朋友会不会联系我?仿佛没有了手机,自己就真的与世隔绝了一样。

手机不重要,重要的是玩游戏

很多学生沉迷打游戏,如果一段时间不玩游戏,就会出现心神不宁、焦虑烦躁等症状。

我认识一个初中生,为了打游戏不被父母发现,天天晚上躲在被窝里玩手机。谁知道,没多久,视力就严重下降。但是,这也并没有影响他玩手机,每天还是抓紧一切时间玩儿,用他妈妈的话来说,“手机就是他的命根子”。

一学习就想玩手机是孩子的错?不,作为家长,要多“疏”少“堵”

其实,孩子自己心里清楚这是“玩物丧志”,但是他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宁可放弃其他团体活动和爱好,也无法减少游戏时间。

孩子竟然还开玩笑地说,“如果这是一种病,那我早已病入膏肓”。

当然,孩子放不下游戏也是有原因的。心理学家斯金纳曾做过一个白鼠实验:他在一个杠杆装置旁边放了一只白鼠。白鼠只要按压杠杆,就会得到食物。在大脑愉悦感的刺激之下,白鼠竟然在一个小时之内疯狂按压杠杆7000余次。

积极的反馈促使着孩子不断地重复着之前的动作。孩子在游戏中一关又一关地往前闯,会让他获得成就感,他也会因此不断地想继续闯下去,不断的行动、反馈、愉悦、再行动、再得到反馈……这就是孩子游戏成瘾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学习就想玩手机是孩子的错?不,作为家长,要多“疏”少“堵”

当然,这两个原因只是孩子不愿放下手机的众多原因中的两个而已,还有很多原因都会导致孩子离不开手机。不过,对于父母而言,其实最担心的就是孩子会因为玩手机而影响学习。所以,很多父母都在试图寻找孩子一学习就想玩手机的原因。

02为什么只要一提到学习,孩子就想玩手机呢?

父母会觉得,“怎么一说到学习,孩子就想玩手机呢?”“明明平时也不怎么玩儿啊”“是因为孩子的自控力与自律性太差吗?”

孩子玩手机并非是因为不自律

其实,孩子对手机的依赖其实并不是不自律的体现,而是大脑的多巴胺在“作怪”。在操纵手机的过程中,大脑会分泌多巴胺物质对完成目标的行为进行奖励,孩子会因此感到愉悦。

一学习就想玩手机是孩子的错?不,作为家长,要多“疏”少“堵”

所以,有些孩子玩手机并不是因为手机的魔力有多大,仅仅是因为不想学习。他们在学习中无法获得乐趣,觉得枯燥乏味,所以只能将注意力转回到手机上,在手机里获得快感与成就感。

刷不完的微博、看不完的小视频、读不完的微信消息……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吸引着孩子,仅仅是因为这些内容远远比学习有意思得多,而且能获得更多的快乐。

看书需要消耗大量脑力能量

还有父母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孩子玩手机就不困呢,但是一看书就困得不行?父母觉得就是因为孩子不想学习,和手机本身并没有什么关系。

父母这样的想法也对也不对,孩子玩手机就不困,看书就困,其实主要的差别不在于载体上,而是因为内容的问题。这是什么意思呢?

一学习就想玩手机是孩子的错?不,作为家长,要多“疏”少“堵”

人类的大脑重量虽然很轻,但是运转起来仍旧是需要消耗能量的。书里的词汇和逻辑相对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想要理解书里的内容,就需要消耗更大的能量。

曾经有一位斯坦福大学的学者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写下这样两句话,一句是通俗易懂的“我们将啤酒从车厢里拿出来,竟然还温的”,另一句则是缺乏逻辑关联的,“野餐盒有温啤酒”。结果表明,被试在阅读后一句时,阅读的时间会比阅读前一句多出0.2秒。这个实验结果说明,越是高深的知识,就越是会消耗我们更多的能量。

因此,当孩子用心读书的时候,大脑就会因为耗能而产生疲劳感,所以就会暗示身体需要休息来恢复体能。而当父母不了解这个原理的时候,看到的表面现象就是孩子只要一开始看书,就会犯困。

一学习就想玩手机是孩子的错?不,作为家长,要多“疏”少“堵”

在咨询的时候,曾经遇到过一位高三学生。在高考前三个月,他每天都拼命学习,结果他的身体就出现了一些症状。先是感到眩晕恶心,后来,只要他一认真看书,就会想要腹泻,头发也跟着大把大把地掉。后来,医生在检查后给出结论,他并不是患上了严重的疾病,而是因为长时间在高强度的脑力活动下,没有按时吃饭、睡觉,无法保证大脑能量的补给,所以才出现了这些症状。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学习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我们都想选择安逸的方式来生活,相比起耗能巨大的读书来说,刷手机对于脑部能量的需求就没有这么强烈。

《当代生物学》中有这样一篇文章阐述了手机与大脑之间的协作关系。频繁地用指尖碰触手机屏幕,大脑的活跃度会陡然升高;而两次触屏的间隔时间越短,这种愉悦感就会来得更猛烈。

一学习就想玩手机是孩子的错?不,作为家长,要多“疏”少“堵”

当我们看书时,需要思考动脑,偶尔还需要背诵、记录,这种“费时费力”的体验,远没有碰碰手指就可以让大脑产生愉悦感来得轻松。而这也就解释了孩子为什么孩子玩手机的时候就不累,一看书就坚持不住了。

三、如何避免手机占据学习时间

难道因为这样孩子以后就不学习了吗?当然不是,只不过作为父母,我们需要一些合适的方式方法来帮助孩子更好地进行学习,而不是因为手机占据学习时间。

第一种方法,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心理暗示

“连手机都戒不掉,和废物有什么区别?”

“还玩手机?再不学习,一辈子就完蛋了”

“未来就要毁在手机上了”

一学习就想玩手机是孩子的错?不,作为家长,要多“疏”少“堵”

生活中,我不仅听到过父母这样对孩子说,我还听到过孩子自己对自己也这样说。他们会认为,这是激励自己的一种方式,可以让自己放下手机,好好学习。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些话都是一种心理暗示。心理暗示有两种,一种是积极的,一种是消极的。很多学生利用前面提到的消息的方式去鞭策和激励自己。这样的暗示听起来,似乎很“炸裂”。但是,时间长了,这种偏激的方式却并不能起到好效果。长此以往,孩子还会因此丧失信心,对这种“恶语相向”变得麻木无感。

所以,如果想要激励自己,正确的方法是,给自己一个合理的时间规划,将学习和休闲的时间都提前安排好。比如,每学习40分钟,可以休息20分钟。这20分钟不论是刷微博,还是打游戏都可以。这样一方面孩子的心里不会产生负罪感,另一方面还可以毫无顾忌得放松身心。而且,孩子还可以坦然地给自己进行心理暗示:“手机并不是魔鬼,而是我们学习后的一种消遣。”

一学习就想玩手机是孩子的错?不,作为家长,要多“疏”少“堵”

第二种方法,教会孩子转移注意力

情绪是一种力量,需要疏导,而不是消除,更不是压制。父母要教会孩子与自己的情绪和平相处,不能一味对抗。如果只是对抗,产生的效果有可能适得其反。

当我们想让孩子克服过度玩手机的恶习时,可以尝试着帮助孩子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而不仅仅是将手机“妖魔化”。比如,父母可以让孩子玩手机。父母先帮助孩子从手机上找到有趣味性的学习类APP,等孩子进入到学习状态之后,再引导孩子回到生活中的学习中来。

有一点父母需要注意,那就是最好不要从巩固知识这种枯燥的学习内容入手,而是从趣味性的内容开始,这样也有助于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一学习就想玩手机是孩子的错?不,作为家长,要多“疏”少“堵”

第三种方法,让孩子懂得向父母和同学寻求帮助

当孩子觉得自己无法控制手机带来的诱惑时,其实还可以向身边的父母或是同学求助。比如,让父母将手机设置成青少年模式,或者设定每次固定使用时长。除此之外,还可以摒弃智能手机,换成仅具备接打电话功能的老人机等等。

父母要是觉得这样的方式会让孩子感觉到强制,还可以让孩子的同学来帮助做这件事情。比如,让孩子与同学组队,一起打卡学习,彼此监督。不仅可以增加学习的动力,还可以促进孩子之间建立友谊。

陆北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育儿师,大学心理教师,宝妈一枚;多平台签约作者,致力于用最直白的语言讲述,让父母了解最深奥的育儿知识,陪孩子一同成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