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叛逆的“青春期”,别想着動手……

一提到「青春期」三個字,許多人自然就會和“叛逆”“不好管”“情緒波動”等詞語關聯起來。

孩子步入青春期後,許多父母和孩子的沖突開始加劇,如何理性面對這種青春期的沖突,是父母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叛逆的“青春期”,别想着動手……

從某種程度上講,父母從孩子3歲開始其實已經和他鬥智鬥勇了,青春期不過是面對一個身體和心理日益強大的孩子,也就是父母的溝通對象在變強大。

以前家庭條件不好,年輕人都會去城鎮或者比較發達的地區打拼幹活,那麼就會把孩子留在老家交給老人們管教,大量的留守兒童就此出現。

叛逆的“青春期”,别想着動手……

現在也有許多隔代教育的情況出現,原因各種多樣。然而我們今日要說的就是有關隔代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影響。

因為據不完全統計,每年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少年犯,都是來自于隔代教育的家庭,這也讓許多年輕的父母察覺到了,隔代教育也許并不适合這個社會。

但是,不要片面地說溺愛,會毀了孩子,其實如果用對了方法,可以實作三代共赢的目标。

叛逆的“青春期”,别想着動手……

如果有看過長輩帶孩子,那肯定都能用一個詞來形容——溺愛;沒錯,因為老一輩在思想裡就是很注重子孫後代的,并且因為自身年齡的問題,他們很開心可以見到香火興旺的阖家場景,是以一般有關自己的子孫後輩都非常的重視。

打罵式教育,能解決親子溝通問題嗎?許多媽媽的方式一開始就是錯誤的,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講道理是徹底行不通的,而後更糟糕的是她采取了吓唬的方式,強制性教育孩子不要哭鬧,打罵式教育全然無果,反而會傷害孩子,甚至教會孩子一些不好的處理人際關系的方式。

叛逆的“青春期”,别想着動手……

在實際生活中,許多媽媽的教育是無端地責罵,宣洩式的批評,歇斯底裡教條式的指責,讓孩子幼小的心靈備受傷害,甚至讓孩子一生活在自卑中卻全然不知。這也是多數家長的弊病。

孩子的成長,是不斷完善自我的過程,自信、自立、自強等一些性格會逐漸形成。

家長不能無限制地滿足寶寶的需求,也不能一味地指責、批評,是以說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至關重要。

叛逆的“青春期”,别想着動手……

當察覺到孩子對父母關閉心門的時候,就顯示家長對孩子的接受已經非常少了,少到孩子再也不願意和父母說真心話,因為父母拒絕傾聽,張嘴就是批評和說教,讓孩子總覺得自己是被批判的,不接受的詞語會令他們感到厭煩,是以父母要學會通過語言向孩子傳遞真實的感受,家長對孩子要傳遞出接受的信号才能讓他們敞開心扉。

叛逆的“青春期”,别想着動手……

除了語言之外,家長還可以使用身體姿勢或者是不幹涉來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接受,甚至有的時候什麼話都不說,隻是傾聽也能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接受,不過最重要的還是通過語言來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接受。

當孩子明确說出自己問題的時候,家長不要一上來就給意見或者是直接評判孩子的想法,多說一些比較模糊的回應詞彙,讓孩子自己試着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目的就是引導孩子說出更多的想法,拓展他們的思維,這也就是讓屬于孩子的問題來讓他們自己解決。

薩提亞治療模式中有一個基本理念:問題不是問題,如何應對才是問題。是以,青春期的親子沖突也不是問題,将親子沖突解決好,對家長對孩子而言都是蛻變和成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