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心理上或許都經曆過不同程度的創傷,有些人能夠自愈,但有些人卻要跟它相伴一生。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一生順遂,平安健康地長大,是以,平時在養育過程中,可謂是異常上心,方方面面都要考慮到。

本文配圖均源于網絡,圖文均無關
然而,即使父母再細心,有時候還是會忽略了他們的心理問題,畢竟人心不像其他東西,可以一眼看穿。
如今的孩子,心理問題越來越多?
有研究發現,大陸10~13歲(4-6年級)國小生抑郁症發生率為23.2%,中學生則為40%左右。
心理專家認為:目前青少年出現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多,而很大一部分并未被父母及時察覺,最終從輕微的焦慮,演變成較為嚴重的抑郁。
據專家分析:現在的小孩多是從小就生活在獨立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的獨生子女,他們缺少兄弟姐妹的陪伴,再加上父母平時忙于工作,親子交流的時間縮短。
這也就導緻了孩子自帶孤獨感,他們的日常就是與學習、與電子産品接觸,被困在一畝三分地裡,跟外界的接觸很少,進而變得敏感自我,渴望關心和陪伴,而且個性鮮明,有社恐的傾向。
另外,如今的社會程序較快,青少年身上背負的壓力也比較重,是以他們的情緒包袱如果沒有合适的宣洩管道,往往就會令孩子們感覺到喘不上氣,久而久之,心理上也容易出現創傷。
這時,父母要及時察覺到孩子的異常——
出現以下幾個迹象,警惕孩子有心理創傷
1、過度警覺,出現退化行為
當孩子出現心理創傷,且超過心理承受範圍時,往往就會觸發自我防禦機制,他們的精神會高度緊張,經常把一件小事放大,出現兩種極端情緒:一種是過度外放,突然大喊大叫;另一種則是封閉自己,對周遭的事物麻木無感。
另外,心理上的重壓,如果沒得到及時排解,生理上也會出現“不适”,例如日常行為退化到小時候,明明已經會開口說話卻不說之類的。
2、不服管教,過于情緒化
如果原本聽話懂事的小孩,突然間開始乖張叛逆,不聽從管教,而且動不動就動怒,情緒上下起伏明顯。可能就是心裡藏着“事”,他們或許因為某些刺激,留下了心理創傷。
在心理學家看來,一個人性情的突然轉變,多與心理壓力脫離不了幹系。壓力越嚴重,情緒反彈就會更加明顯。
3、無法和周圍人建立并維持好關系
心理學上認為,關系是情感的連接配接,深入的情感都離不開依戀關系。
生而為人,我們都會跟别人建立依戀關系,無論是刻骨銘心的友情、矢志不渝的愛情,還是珍貴無比的親情,它都屬于依戀關系的範疇。
而心理上受過創傷的人,往往内心相對封閉,很難跟外人深交,是以,他們往往無法和周圍人建立并維持好關系,每當别人跟自己表示友好,發出要“進一步”交往時,就會習慣性回避,迅速斬斷這段感情。
是以,如果父母發現孩子沒有社交,很難交心的時候,就需要警惕他們的心理狀況。
父母應該怎麼做?
1、不要給孩子施加太多的壓力,尤其是當孩子抗壓能力比較弱的時候。你要允許一個人有軟弱的權利,在大千世界,人的主性格是多種多樣的,每個人對壓力的消化吸收能力不同,當孩子做不到時不必強求。
2、多跟孩子溝通交流,尤其是感覺到他們情緒不太對勁時,不要把它當作矯情,帶孩子去散散心,或者玩一些有趣的遊戲緩解壓力,如果自己搞不定,也可以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3、安撫好孩子情緒後,就要試着去了解為何他們會出現心理壓力,是因為課業壓力,被同學欺負嘲笑,還是因為父母哪句話沒有說對。把原因弄清楚後,再對症下藥,最後鼓勵小朋友在心理承受範圍以内,勇敢地去面對困難,而不是一味逃避。
【寫在最後】
總而言之,大家都不要小看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它可能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最近幾年,經常聽到一些青少年意外事件,背後都是因為一件件小事累積起來,可他們又不被了解,最終做出傻事,這實在令人惋惜。
少年的走投無路,可能是真的走投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