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可可媽。
身邊不少朋友向我吐槽,哎呀,家裡婆婆把孩子都慣得寵上天了,說了也不聽,怎麼辦啊?我們先來看一個故事。

小松是國小一年級新生。這天,午休時間到了,老師對全班同學說:“請同學們把課桌上的東西都收起來,準備休息了。”
同學們都收東西,唯獨他一動不動。老師問:“剛才老師說的話,你聽見了嗎?”
小松說:“聽到了啊。”
老師接着問:“那你為什麼不跟大家一樣,按要求做呢?”
小松然後說:“收東西太麻煩了,家裡東西都是奶奶收的,從來不用我收。”
後來,老師找家長談話得知,由于爸媽工作比較忙,小松是跟着爺爺奶奶長大的。
小松是家裡的獨苗,爺爺奶奶比較寵孩子,什麼都依着小松,整個家庭基本是以孩子的意志為轉移的,是以小松比較自我,也和其他孩子比較自負,在家裡還經常和父母對着幹,脾氣也很大。
隔代教育家庭該怎樣彼此配合,才能共同陪伴孩子健康成長呢?
可可媽問了很多朋友,總結出5招,有這方面困擾的朋友看看,包你收獲滿滿。
第1招,年輕人多和孩子親近
大家有沒有發現,存在隔代教育問題的家庭,都是年輕人工作很忙,或者是父母很少陪孩子,大多數時間都讓老人帶孩子。
是以,這第一招,也是最關鍵的一招,就是父母自己要多和孩子親近。
很多孩子為什麼不聽父母的,更聽老人的,表面原因是老人什麼都依着他,順着他,根本原因是孩子認為老人更愛他,平時都是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陪着,跟老人更親近。
因為愛是互相的,孩子能感受到你是否用心愛他。
一整天都沒時間陪伴孩子,一回家看到老人哪裡寵愛孩子裡,就開始說教,換位思考一下,你是孩子,你是什麼感受?你也許也會不喜歡父母,對吧。
是以,解決隔代教育問題,要從修複親子關系開始。
回到家後,放下手機,多陪伴孩子,玩遊戲、聆聽、講故事,都可以。你陪伴的時間多了,長輩陪伴的時間少了,孩子自然就更親近你,也更願意聽你的。
比如,你今天要整理一下家裡,就可以說:“來,寶貝,媽媽今天要收拾書櫃,好大的工程,我希望你能幫幫我,你很重要,你一定要幫幫我哦。”
孩子會覺得:哇,這個家很需要我,然後跟父母一塊兒收拾的過程中,又産生了很多愉快的體驗,這個時候,他就會覺得家裡能帶給他更多成長。
随着你跟孩子關系更親近了,你可以跟孩子說這句話:“爸爸媽媽很愛你,爺爺奶奶也很愛你,老人可能心比較軟,是以他們很多時候會特别遷就你。”
“但是爸爸媽媽知道在這個社會上隻有自己變得更優秀才能有價值、赢得别人的尊重,是以爸爸媽媽有時候對你要求嚴格一點,是因為我們希望你能成長得更優秀。”
接着,就引導孩子說:“爸爸媽媽希望你能跟我一起努力,讓你變得更好!”
這是幹嘛?同盟軍啊?你跟孩子直接就變成了一個團隊的人。
孩子會覺得,父母嚴厲,是因為他可能希望我以後有更好的,要我跟他們一塊兒努力,這時候就覺得他是自己人生的主人,隻要有了自主感,孩子自我限制能力就會随着年齡增長起來。
有的父母說,我工作很忙啊,沒時間陪孩子,說這話的都是不負責的。
有多忙,忙得每天晚上回家陪孩子20分鐘玩個遊戲,或者聊聊的時間都沒有嗎?你再忙,有美國總統忙嗎?
奧巴馬當總統很忙,其實最忙是競選的時候,但即使在長達21個月的競選中,他都未曾缺席過一次孩子的家長會,每星期都會專門抽時間陪伴孩子。
他說:“我不會當一輩子的總統,但我一輩子都要當好一位父親。”這位曾經全世界最忙碌的爸爸,給了孩子最優質的陪伴。
陪孩子,不是有沒有時間的問題,是你想不想陪伴的問題,可可媽始終這樣認為。
如果你的另一半,尤其是爸爸很少陪孩子,把這篇文章,尤其是奧巴馬陪孩子的故事和話發給他,讓他盡到一個為人父母的職責。
第2招,多了解尊重長輩
我有一個這樣的觀點:老人帶孩子是負責愛,而年輕人帶孩子除了愛,還要給孩子樹立規矩意識。
是以,當我們深深明白這個道理後,就會這樣認為:長輩把我們撫養成人,現在又在幫我們帶下一代,除了感恩還是跟恩,就不會有太多的埋怨和責怪了。
也隻有我們從心底意識到老人沒有義務來幫我們帶娃,尊重和了解老人,這樣我們才能放平心态,出現寵愛孩子問題時,才能充滿感激地去和老人溝通,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家是講愛的地方,不是拼輸赢的競技場。出現了問題,好好溝通,想辦法一起解決問題,千萬不要争吵。
是以,無論是對自己的媽媽還是對自己的婆婆,當我們的老人在跟我們分享任何孩子的情況的時候,我們最好當着孩子的面,說聲:“媽媽您辛苦了,太謝謝您了!”
這樣一舉兩得,老人心裡舒服了,更給了孩子尊重長輩的模範教育。
第3招,明确職責劃清範圍
這裡還可以通過明确各自職責、劃清負責的範圍,來解決溺愛孩子的問題。
比如:老人主要負責孩子的生活照顧,父母主要負責孩子的學習和成長。一旦劃清責任邊界,老人既可以少操些心,又可以避免一些分歧。
還可以嘗試不定期召開家庭會議,把平時存在的問題放到這個家庭會議裡統一來解決。
這裡切忌不要在孩子面前說老人的不對,也不要在爺爺奶奶耳邊說孩子這不行那不行。
最終的原則應該求大同、存小異,很多原則性的問題做到全家統一的執行規則,保持家庭教育的一緻性,一些細節性的問題,我認為可以不去深究,抓大放小,孩子健康成長就可以了,每一代人有每一代的方法。
第4招,長輩多與時俱進
如果您是年輕人,可以把這段發給老人看看。
如果您已經是在帶娃,那您認真看看,尋思下我說得對不對,是否需要與時俱進。
育兒寵娃的代溝,很多是集中在吃喝拉撒睡等方面。
比如有些老人認為孩子吃得越多越好、穿得越厚越好、拉得越勤越好、睡得越久越好。
其實這是沒有科學根據的,都需要把握一個度,孩子的生理發育是有規律可循的。
再如,不少老人在生活自理方面太溺愛孩子,總喜歡給孩子喂飯、幫孩子洗臉刷牙和洗澡、替孩子背書包或整理書包,這些本都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搶着替孩子幹了。
這裡,我想問老是替孩子幹活的長輩們:“你能幫孩子一輩子嗎?你不希望孩子走向社會更獨立更優秀嗎?相信你也是希望的,如果真心希望,就放手讓孩子多幹。小的時候不吃生活的苦,大了就要吃社會的苦。”
何況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也不是多大的苦啊!
是以,這裡真心建議長輩們,要與時俱進地稍學習一下,現在的時代,已經跟幾十年前有了天壤之别,以前很多老一輩不科學的育兒經驗,要堅決舍去,現在學習很友善,短視訊通俗易懂,多刷一刷,跟上時代的步伐。
同時,更建議老人要學會放手,多讓孩子自己幹,自享清福的同時,還鍛煉了後輩。
第5招,适當巧借外部力量
俗話說得好,外來的和尚會念經。
在老人面前,别人說的話,往往比我們自己說的話管用很多,尤其是一些權威人士的話,比如醫生、老師、專家等等。
為了讓老人轉變觀念,我們完全可以巧借外部外力來幫助解決。
比如最近有一次,可可老是臨睡前餓,奶奶就煮餃子給孩子吃,我于是找了一個醫生說臨睡前吃東西,影響睡眠和生長激素分泌的短視訊發到家裡的群裡。
奶奶看了後,自己都跟孩子說,睡覺前不要再吃東西了,要吃早點吃。你看,這不就巧妙解決了嘛!比我直接說婆婆管用一百倍。
有時候和老人的溝通與和孩子的溝通,方式上是有相通之處,“老小孩”的說法是極其有道理的,您說是不?
對于解決老人溺愛孩子這個問題,您有什麼看法呢?您有這方面的困惑或不解,可以評論區留言,可可媽幫您解答哦!
本文由可可媽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