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缺乏界線感的家庭,毀掉的是孩子的一生

前情提要

共讀書名:《過猶不及》

缺乏界線感的家庭,毀掉的是孩子的一生

作者簡介

《過猶不及》的作者是亨利·克勞德和約翰·湯森德。他們是許多暢銷書的作者,包括《過猶不及》、《為孩子立界線》、《為約會立界線》等。

内容簡介

這本書會幫助我們建立心理界線。知道什麼時候說好,什麼時候說不,學會掌控自己的生活。如果你感覺自己的生活失控了,如果别人老暗示占你的便宜,如果你感覺自己很難向别人說不,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平衡自己的生活……一定要來讀讀這本書。

讀後有感

Cindy的分享

吉爾是一家公司的經理,因為可靠且從不拒絕人,還赢得“萬能先生”的美譽。說不上為什麼,他很難拒絕别人,即使那個“不”字在他腦海裡盤旋許久,他也很難說出來,特别是對他那控制欲強的頂頭上司,他更是束手無策。

吉爾的孩子們稱爸爸為飄無不定的“鬼魂”,因為他很少在家,即使答應了孩子們周末一起去動物園,他也幾乎做不到,因為他必須随時準備出差。他的妻子甚至無奈的将他在家中的缺席合理化。

缺乏界線感的家庭,毀掉的是孩子的一生

每天忙碌的像陀螺一樣的吉爾,隻有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才能深深體會到排山倒海來的壓力、焦慮和無奈。他回憶起童年的一些記憶,兒時,隻要他犯一丁點錯誤,就會受到父親的掌掴,他隻能跪地求饒。父親經常挂在嘴邊的話是“照我說的去做,否則…”,吉爾隻能順從,否則一不留神就會遭來一陣毒打。

吉爾的母親總是事後來他的房間哭訴,說自己有多麼愛他,她說:“你知道的,你父親和我都很愛你,他是為了讓你學好。你不聽話的時候,真是傷透了我們的心…”

父親的控制加上母親的情感勒索,就像雙重腳鐐一樣挂在他的身上,讓他喘不過氣,也讓他逐漸喪失了說“不”的勇氣。

父母的語言帶着能力,如果不注意,也許我們就會成為“吉爾的父母們”。其實,家庭邊界感的缺失加之語言的暴力,毀掉的将會是孩子的一生,甚至“代代相傳”。

調研顯示,父母最傷孩子的那些嘴邊話,表面無害,細思極恐,或許句句都可以緻命。

“再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

“不好好吃飯,就讓警察叔叔把你抓走……”

“就沒見過你這麼笨的孩子!”

“我吃過的鹽比你走過的路都多(必須聽我的)!”

“爸媽都是為了你……”

“幹啥啥不行……”

其實,所有的“刀子嘴”都是“刀子心”。正如心理學家蘇珊·富沃德博士曾說:“小孩不能區分事實和笑話,他們會相信大人所說的有關自己的話,并将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語言的傷害往往也夾雜着“界線”的缺失,有些父母聽不得孩子說“不”,或是在孩子犯錯後故意大哭、或長時間沉默,這些反應都讓孩子無形之中背負“必須為父母負責”的壓力,長大後也會造成和他人相處的障礙。面對父母的“嚴厲”,有些孩子一蹶不振、屈服或沮喪;有些孩子過激反應、過度憤怒或狂躁……

為了幫助孩子們更好的發展界線,父母需要正視并處理自己的界線問題,也要學習如何樹立健康的界線。《過猶不及》第4-6章将帶我們了解界線的發展、界線的問題以及一些基本的原則。

下面,一起來看大家的讀後感吧~

第四章:界線是如何發展的

旗袍

坐标河南平頂山,全職二寶媽,極簡助教

第四章主要講述了:界線的能力到底是如何從新生兒發展出來的。

這是一個不斷進行的過程,最關鍵的就是在嬰幼兒時期。這也提醒做父母的我們要先自我成長和學習,才能在關鍵時期幫助孩子建立界線。

親密關系是建立界線的基礎。在生活中,我們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種親密關系是靈魂存在的基石,如果這個基石産生裂痕或斷層,就無法發展出親密關系來。是以,嬰兒誕生初期,和“看護人”之間的關系發展,也奠定了他與其他人關系發展的基礎。

随着成長,孩子需要經曆“分離與個體”的過程。“分離”是孩子需要在信念上,把自己和母親分離開來(Not me),随着成長,他會發現母親和自己并不是一體,進而漸漸生出“個體”來。“個體”指的是孩子與母親分離以後所發展出來的身份,一種“我(Me)”的體驗。

在“分離與個體”的過程中,要經曆三個很重要的階段:孵化、練習、重歸就好。這個階段界線的建立在三歲小孩的身上最為明顯。這個年紀,他們應該可以很熟練地做好:

可以和人家感情很親密,卻仍擁有自我感與跟人分開的自由。

可以适當地對人家說不,卻不怕是以失去對方的愛。

可以接受别人适度的拒絕,卻不會是以在感情上畏縮起來。

樹立健康的界線于父母而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究其原因,很多父母兒時并沒有受到相關界線的教育,也對界線有不正确的認知。不過,現在學習也為時不晚。書中列舉的例子可以很好的幫助我們了解:界線從哪裡開始、在哪裡坍塌以及如何修補。期待一起學習,修複界線帶來的傷害,也幫助孩子們樹立健康的界線。

明慧

二胎寶媽,在職教師。為母更要成長,教書更要育人。

第四章的開篇講到“職場萬能先生”的吉姆,他以愛為名的缺席,漸漸在家庭順理成章。初讀他的故事,我似乎看到了大多數“喪偶式育兒”家庭中的“丈夫”,他們将所有的精力用在職場,卻順理成章的對家人說“不”,這樣的行為實在讓人憤慨;第二遍再讀時,我也陷入了檢討中,作為一名職場媽媽,很多時候我自己也如書中的吉姆一樣,有時把工作放在第一位,而把家人的需要排在了後面。

有時候,我也給自己找借口,我這麼努力不也是為了家人,不也是為了成為孩子們的榜樣嗎?其實,答案并不盡然。很多時候,我重視工作而忽略家庭事務,主要的原因是:工作能在短時間内充分展現我的價值、付出就有回報;而家庭中特别是瑣碎的家務和養育事務中,卻很難短時間内展現我的價值。

然而,不斷學習讓我發現,父母的職責雖然不像工作一樣能夠用“考勤或獎懲制度”來量化,但這種付出是無價的,也是能帶來非常寶貴的長線效益的。就如作者在書中提醒到:“界線問題發生的越早、創傷越深,也會越嚴重”。孩子越小,越需要父母正确的教養!

第五章:界線十律

李小聰

新手斜杠媽媽,既想帶娃,又想過想要的小而美的生活,性格開朗,愛好閱讀,我有一個夢想,且我不懶惰!

本章伊始,講述了外星人進入地球,生活遇到重重障礙的故事。這個故事啟示我們:在界線不健全家庭長大的孩子,都會碰到類似這個外星人遇到的情況。當孩子呱呱墜地,從母腹“闖入”一個新世界,他必須了解家庭和世界的一些原則,才能更好的生活。

這一章的界線十律會幫助我們了解,如何更好地幫助自己和孩子立界線。

第一:因果律。

因果關系是生活中最基本的律,種什麼因收什麼果。父母很多時候,需要讓孩子體驗自然後果,而不去做幹擾因果的共依者。

第二:責任律。

别人不能替你成長,隻有你自己才可以,你必須為你自己負責。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也需要幫助他們負起責任。不對孩子設下界限是有害的,真的會使孩子走向“毀滅之地”。

第三:能力律。

雖然有些問題自己的能力沒有辦法根除,但盡量改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而非改變别人。就像Reinhold Niebuhr所寫:“求上帝賜我平靜去接受我不能改變的,賜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我智慧去分辨兩者的不同。”

第四:尊重律

我們必須尊重别人的界線,喜愛别人的界線,才可能要求别人也尊重我們的界線。我們要别人怎樣對待我們,就應該先怎樣對待别人。

第五:動機律

如果你給出的愛使你覺得沮喪,那應該不是真愛。當小孩不按照父母想法做事時,父母就會把感情退縮冷漠處理,漸漸的小孩就學會了勉強的給予,ta學會了給予的動機“害怕失去愛”。施比受更為有福,但是假如給予不能在内心結出喜樂的果實,就必須重審這條動機律了。

第六:評估律

很多時候,我們發現了夥伴的問題卻難以啟齒,但如果這是最好的決定,我們需要正面的來評估這些痛苦。因為“有些事情雖然會傷到對方,但卻不會害了他,事實上,反而還會有好處;而有些事情雖然看起來好得很,但卻可能害我們極深。”

第七:積極律

有積極界線的人能夠表現出他們到底愛什麼、要什麼、目标是什麼,立場又是什麼。這些人和那些隻曉得恨什麼、不喜歡什麼、反對什麼、不會做什麼的人是非常不同的。

第八:嫉妒律

嫉妒特别具有毀滅性,會把那些“我們沒有的東西”定義為“好的東西”,而怨恨那些真正好的東西。嫉妒把我們的渴望全集中在我們的界線範圍以外,就會讓我們疏忽自己的責任,隻剩一顆空虛的心。不要去嫉妒别人過得比自己好,而要詢問自己,你所缺失的真的是内心所渴望的嗎?思考自己如何實作心願或如何舍棄欲望。

第九:活動律

很多時候,人之是以有界線問題,是因為缺少創始的沖力。那些成功的人都很活躍、充滿自信心、是自動自發的創始者,然後一路鞭策自己去設法完成;失敗的人則消極、不愛活動。是以,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因為“嘗試以後失敗了”、而是“敗于不去嘗試”。在生活中,我們要去嘗試、失敗了、再試一次…再試一次,這叫做學習。

第十:顯露律

界線決定我們的主權和責任從哪裡開始,到哪裡結束。界線顯明我們活在關系中的事實,其終極目标就是愛。我們會滋生很多界線問題,源自我們在界線上的恐懼,害怕愧疚、害怕别人不喜歡、害怕失去愛、害怕失去關聯、害怕不能獲得贊許、害怕别人生氣、害怕被人知道……

因為恐懼,是以我們試着将界線隐秘,也不能誠實的向所愛的人說“不”,結果久而久之,夫妻關系、親子關系也會出現爆炸性的問題。是以,我們要做“光明之子”,界線必須讓人清楚看見,在彼此的“關系”中能夠互相溝通。

第六章:界線迷思

Loretta

坐标濰坊,一寶媽,在職媽媽

今日聽完關于忠心管家的分享,又讀《過猶不及》第六章,感觸更深。

一提到建立界限,如果我沒有讀過此書,會本能的想到:這個人是很難靠近的或者是比較自私的。但是讀完這一章後,我對于建立界線的人,有了一種愛慕,敬佩和喜歡。

甚至内心生出一種“學習智慧立界線”的渴望,也開始檢索自己從哪裡丢掉了界線。這種變化之大是不是也讓你覺得好奇呢,這源于在這本書中,我對界線有了重新的認識。

第一,是管家的概念。

我們的生命是上帝所賜的禮物,我們必須好好照顧自己,發展出我們的生命、能力、感情、思想、行為。如果我們不設立好界線,生命中的很多方面就無法更好的發展。

例如感情,如果我們不設立好界線,任由别人的傷害,那麼感情一定是不健康的,要麼不相信别人的愛,要麼失去愛别人的能力。是以作為管家,我們必須設立界線“保護,經營”上帝放在我們手中的資源,結出應有的果實。

第二,内心的不一,是對外在的否認。

内心的一個不,會使一個外在的好失效。一個人的内心遠比外在的表現更重要。有時候,我們因為恐懼而做出與内心不一緻的行為,即便這是“想表達愛”,也因内心的不一緻而變得“變了味道”。恐懼讓我們失去自由,這種心口不一也會影響到我們身邊的人。

建立界線雖然不易,但一定是值得首先花時間去做的事情!特别是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更需要我們用管家的心态、用智慧的方式幫助家庭去建立起界線。

夏之綠

二寶媽,坐标河南,在職教師

這一章主要講述了八種界線中的迷思,也就是人們對界線的八個誤解。

迷思1:假如我設立界線,我就是自私自利。

迷思2:假如我設立界線,我就是不服從。

迷思3:假如我設立界線,别人會傷害我。

迷思4:假如我設立界線,我将會傷害别人。

迷思5:假如我設立界線,就表示我生氣了。

迷思6:假如别人設立界線,就會傷害我。

迷思7:假如我設立界線,我會感到愧疚。

迷思8:假如我設立界線,我擔心它會讓我自斷後路。

你對界線是否有這樣的誤解呢?是否也擔心自己說“不”,會被當做自私自利沒有愛心?相信讀了這一章後,你就不會有這樣的擔心了。自私是隻關注自己的意願與渴望,無視他人的需要,而如果在相處過程中,我們能用管教的心态保護好自己的意願,讓自己有安全感,反而會增加我們關心他人的能力。

界線,幫助我們了解到滿足自己的需要是自己的責任,這樣我們才有能力發展自己的生命、能力、感情、思想和行為;界線,幫助我們不再陷入作難與勉強的恐懼中;界線,幫助我們有勇氣陳述事實,而不是做個混淆視聽的和事佬;界線,幫助我們管理好情緒,因為具有成熟界線的人是世界上最不會生氣的人。

期待和大家一起實踐更好的立界線。

第四至六章總結

Lydia

坐标河南洛陽,新晉二寶媽,即将結束産假回歸職場。

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在反思着自己面臨的界線問題。

我不斷扣問自己:“為什麼這些事會發生在我身上?為什麼我總是難以跟親戚朋友說不?為什麼我總是不好意思、不敢也不善于開口說出自己的難處或需要?為什麼我鼓足十二分勇氣說出拒絕的話後,心裡總是被内疚和自責困擾?……為什麼我有這麼多個‘為什麼’,最終卻一個也解決不了,總是陷入死循環……”

是的,沒錯!在書中我找到了答案。我就是那個一味順從的回避者——需要立界線的時候不設線,不需要立界線的時候畫地為牢。更神奇的與書中作者指出一緻的——沒錯!我的先生就是那位有控制欲的無反應者。

是以,之前無數次的“如果一切回到原點,一定會有所不同”的幻想是無論如何也成立不了的。如果一切重新開始,我大機率還是會找這樣一個人度過一生。

然而,這是否就表明,我的一輩子就這樣定型了?就這樣一味順從,直到有一天積壓過多的情緒爆發出來,然後離婚收場,之後再找一個類似的人,再這樣惡性循環下去……不!我當然不要!

學習幫助我成長。讀完第六章的界線迷思,我了解自己問題的症結:在界線的問題中分不清主權和責任的範圍,不會處理和他人的關系,也沒有學會如何更好地去愛。第五章界線十律也提醒我,因為童年時期,我的共依人——爸爸媽媽替我承擔了太多本屬于我的責任,以至于我沒有學會挑起自己的責任。一胎的時候不明顯,有了二胎,問題不僅暴露出來還更加凸顯。

通過書中的學習,我給自己樹立了新的計劃:我要正面積極的迎接挑戰,從改變自己開始。

首先,承認自己的問題是真實存在的,坦誠自己的情緒,可以尋找他人的幫助。在過程中,學習尊重他人的界線,也正面積極的評估自己的動機和痛苦;當面對嫉妒的時候,尋找出生活中的缺失項,負起自己的責任修補傷痛。

其次,在學習設立界線的同時,我也要學着建立良好的溝通方式。作者說,“感情的聯系第一,界線第二”,在“有愛心有根有基”的安全角說真心話,“才能在别人反抗你對他們設立界線時,有所準備,不至于倉皇失措”。人的社交性是獨一無二的,一生都在與人打交道,一生都要學習怎麼與人相處,是以良好的溝通也至關重要。

最後,保持學習和自我成長。在學習中重新認識自己,學着接納先生修補夫妻關系,也引導孩子更好的學習設立自己的界線。

感恩一起抱團學習,願我們都不斷成長,祝福自己、祝福他人。

一起來思考

1. 學習了第四至六章,你是否發現了自己生活中存在的界線問題?讀完這幾章,你有哪些收獲呢?歡迎一起分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