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缺乏界线感的家庭,毁掉的是孩子的一生

前情提要

共读书名:《过犹不及》

缺乏界线感的家庭,毁掉的是孩子的一生

作者简介

《过犹不及》的作者是亨利·克劳德和约翰·汤森德。他们是许多畅销书的作者,包括《过犹不及》、《为孩子立界线》、《为约会立界线》等。

内容简介

这本书会帮助我们建立心理界线。知道什么时候说好,什么时候说不,学会掌控自己的生活。如果你感觉自己的生活失控了,如果别人老暗示占你的便宜,如果你感觉自己很难向别人说不,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平衡自己的生活……一定要来读读这本书。

读后有感

Cindy的分享

吉尔是一家公司的经理,因为可靠且从不拒绝人,还赢得“万能先生”的美誉。说不上为什么,他很难拒绝别人,即使那个“不”字在他脑海里盘旋许久,他也很难说出来,特别是对他那控制欲强的顶头上司,他更是束手无策。

吉尔的孩子们称爸爸为飘无不定的“鬼魂”,因为他很少在家,即使答应了孩子们周末一起去动物园,他也几乎做不到,因为他必须随时准备出差。他的妻子甚至无奈的将他在家中的缺席合理化。

缺乏界线感的家庭,毁掉的是孩子的一生

每天忙碌的像陀螺一样的吉尔,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能深深体会到排山倒海来的压力、焦虑和无奈。他回忆起童年的一些记忆,儿时,只要他犯一丁点错误,就会受到父亲的掌掴,他只能跪地求饶。父亲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照我说的去做,否则…”,吉尔只能顺从,否则一不留神就会遭来一阵毒打。

吉尔的母亲总是事后来他的房间哭诉,说自己有多么爱他,她说:“你知道的,你父亲和我都很爱你,他是为了让你学好。你不听话的时候,真是伤透了我们的心…”

父亲的控制加上母亲的情感勒索,就像双重脚镣一样挂在他的身上,让他喘不过气,也让他逐渐丧失了说“不”的勇气。

父母的语言带着能力,如果不注意,也许我们就会成为“吉尔的父母们”。其实,家庭边界感的缺失加之语言的暴力,毁掉的将会是孩子的一生,甚至“代代相传”。

调研显示,父母最伤孩子的那些嘴边话,表面无害,细思极恐,或许句句都可以致命。

“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

“不好好吃饭,就让警察叔叔把你抓走……”

“就没见过你这么笨的孩子!”

“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都多(必须听我的)!”

“爸妈都是为了你……”

“干啥啥不行……”

其实,所有的“刀子嘴”都是“刀子心”。正如心理学家苏珊·富沃德博士曾说:“小孩不能区分事实和笑话,他们会相信大人所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语言的伤害往往也夹杂着“界线”的缺失,有些父母听不得孩子说“不”,或是在孩子犯错后故意大哭、或长时间沉默,这些反应都让孩子无形之中背负“必须为父母负责”的压力,长大后也会造成和他人相处的障碍。面对父母的“严厉”,有些孩子一蹶不振、屈服或沮丧;有些孩子过激反应、过度愤怒或狂躁……

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的发展界线,父母需要正视并处理自己的界线问题,也要学习如何树立健康的界线。《过犹不及》第4-6章将带我们了解界线的发展、界线的问题以及一些基本的原则。

下面,一起来看大家的读后感吧~

第四章:界线是如何发展的

旗袍

坐标河南平顶山,全职二宝妈,极简助教

第四章主要讲述了:界线的能力到底是如何从新生儿发展出来的。

这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最关键的就是在婴幼儿时期。这也提醒做父母的我们要先自我成长和学习,才能在关键时期帮助孩子建立界线。

亲密关系是建立界线的基础。在生活中,我们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亲密关系是灵魂存在的基石,如果这个基石产生裂痕或断层,就无法发展出亲密关系来。所以,婴儿诞生初期,和“看护人”之间的关系发展,也奠定了他与其他人关系发展的基础。

随着成长,孩子需要经历“分离与个体”的过程。“分离”是孩子需要在信念上,把自己和母亲分离开来(Not me),随着成长,他会发现母亲和自己并不是一体,从而渐渐生出“个体”来。“个体”指的是孩子与母亲分离以后所发展出来的身份,一种“我(Me)”的体验。

在“分离与个体”的过程中,要经历三个很重要的阶段:孵化、练习、重归就好。这个阶段界线的建立在三岁小孩的身上最为明显。这个年纪,他们应该可以很熟练地做好:

可以和人家感情很亲密,却仍拥有自我感与跟人分开的自由。

可以适当地对人家说不,却不怕因此失去对方的爱。

可以接受别人适度的拒绝,却不会因此在感情上畏缩起来。

树立健康的界线于父母而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究其原因,很多父母儿时并没有受到相关界线的教育,也对界线有不正确的认知。不过,现在学习也为时不晚。书中列举的例子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了解:界线从哪里开始、在哪里坍塌以及如何修补。期待一起学习,修复界线带来的伤害,也帮助孩子们树立健康的界线。

明慧

二胎宝妈,在职教师。为母更要成长,教书更要育人。

第四章的开篇讲到“职场万能先生”的吉姆,他以爱为名的缺席,渐渐在家庭顺理成章。初读他的故事,我似乎看到了大多数“丧偶式育儿”家庭中的“丈夫”,他们将所有的精力用在职场,却顺理成章的对家人说“不”,这样的行为实在让人愤慨;第二遍再读时,我也陷入了反省中,作为一名职场妈妈,很多时候我自己也如书中的吉姆一样,有时把工作放在第一位,而把家人的需要排在了后面。

有时候,我也给自己找借口,我这么努力不也是为了家人,不也是为了成为孩子们的榜样吗?其实,答案并不尽然。很多时候,我重视工作而忽略家庭事务,主要的原因是:工作能在短时间内充分体现我的价值、付出就有回报;而家庭中特别是琐碎的家务和养育事务中,却很难短时间内体现我的价值。

然而,不断学习让我发现,父母的职责虽然不像工作一样能够用“考勤或奖惩制度”来量化,但这种付出是无价的,也是能带来非常宝贵的长线效益的。就如作者在书中提醒到:“界线问题发生的越早、创伤越深,也会越严重”。孩子越小,越需要父母正确的教养!

第五章:界线十律

李小聪

新手斜杠妈妈,既想带娃,又想过想要的小而美的生活,性格开朗,爱好阅读,我有一个梦想,且我不懒惰!

本章伊始,讲述了外星人进入地球,生活遇到重重障碍的故事。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在界线不健全家庭长大的孩子,都会碰到类似这个外星人遇到的情况。当孩子呱呱坠地,从母腹“闯入”一个新世界,他必须了解家庭和世界的一些原则,才能更好的生活。

这一章的界线十律会帮助我们了解,如何更好地帮助自己和孩子立界线。

第一:因果律。

因果关系是生活中最基本的律,种什么因收什么果。父母很多时候,需要让孩子体验自然后果,而不去做干扰因果的共依者。

第二:责任律。

别人不能替你成长,只有你自己才可以,你必须为你自己负责。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也需要帮助他们负起责任。不对孩子设下界限是有害的,真的会使孩子走向“毁灭之地”。

第三:能力律。

虽然有些问题自己的能力没有办法根除,但尽量改变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而非改变别人。就像Reinhold Niebuhr所写:“求上帝赐我平静去接受我不能改变的,赐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去分辨两者的不同。”

第四:尊重律

我们必须尊重别人的界线,喜爱别人的界线,才可能要求别人也尊重我们的界线。我们要别人怎样对待我们,就应该先怎样对待别人。

第五:动机律

如果你给出的爱使你觉得沮丧,那应该不是真爱。当小孩不按照父母想法做事时,父母就会把感情退缩冷漠处理,渐渐的小孩就学会了勉强的给予,ta学会了给予的动机“害怕失去爱”。施比受更为有福,但是假如给予不能在内心结出喜乐的果实,就必须重审这条动机律了。

第六:评估律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了伙伴的问题却难以启齿,但如果这是最好的决定,我们需要正面的来评估这些痛苦。因为“有些事情虽然会伤到对方,但却不会害了他,事实上,反而还会有好处;而有些事情虽然看起来好得很,但却可能害我们极深。”

第七:积极律

有积极界线的人能够表现出他们到底爱什么、要什么、目标是什么,立场又是什么。这些人和那些只晓得恨什么、不喜欢什么、反对什么、不会做什么的人是非常不同的。

第八:嫉妒律

嫉妒特别具有毁灭性,会把那些“我们没有的东西”定义为“好的东西”,而怨恨那些真正好的东西。嫉妒把我们的渴望全集中在我们的界线范围以外,就会让我们疏忽自己的责任,只剩一颗空虚的心。不要去嫉妒别人过得比自己好,而要询问自己,你所缺失的真的是内心所渴望的吗?思考自己如何实现心愿或如何舍弃欲望。

第九:活动律

很多时候,人之所以有界线问题,是因为缺少创始的冲力。那些成功的人都很活跃、充满自信心、是自动自发的创始者,然后一路鞭策自己去设法完成;失败的人则消极、不爱活动。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因为“尝试以后失败了”、而是“败于不去尝试”。在生活中,我们要去尝试、失败了、再试一次…再试一次,这叫做学习。

第十:显露律

界线决定我们的主权和责任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界线显明我们活在关系中的事实,其终极目标就是爱。我们会滋生很多界线问题,源自我们在界线上的恐惧,害怕愧疚、害怕别人不喜欢、害怕失去爱、害怕失去关联、害怕不能获得赞许、害怕别人生气、害怕被人知道……

因为恐惧,所以我们试着将界线隐秘,也不能诚实的向所爱的人说“不”,结果久而久之,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也会出现爆炸性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做“光明之子”,界线必须让人清楚看见,在彼此的“关系”中能够互相沟通。

第六章:界线迷思

Loretta

坐标潍坊,一宝妈,在职妈妈

今日听完关于忠心管家的分享,又读《过犹不及》第六章,感触更深。

一提到建立界限,如果我没有读过此书,会本能的想到:这个人是很难靠近的或者是比较自私的。但是读完这一章后,我对于建立界线的人,有了一种爱慕,敬佩和喜欢。

甚至内心生出一种“学习智慧立界线”的渴望,也开始检索自己从哪里丢掉了界线。这种变化之大是不是也让你觉得好奇呢,这源于在这本书中,我对界线有了重新的认识。

第一,是管家的概念。

我们的生命是上帝所赐的礼物,我们必须好好照顾自己,发展出我们的生命、能力、感情、思想、行为。如果我们不设立好界线,生命中的很多方面就无法更好的发展。

例如感情,如果我们不设立好界线,任由别人的伤害,那么感情一定是不健康的,要么不相信别人的爱,要么失去爱别人的能力。所以作为管家,我们必须设立界线“保护,经营”上帝放在我们手中的资源,结出应有的果实。

第二,内心的不一,是对外在的否认。

内心的一个不,会使一个外在的好失效。一个人的内心远比外在的表现更重要。有时候,我们因为恐惧而做出与内心不一致的行为,即便这是“想表达爱”,也因内心的不一致而变得“变了味道”。恐惧让我们失去自由,这种心口不一也会影响到我们身边的人。

建立界线虽然不易,但一定是值得首先花时间去做的事情!特别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更需要我们用管家的心态、用智慧的方式帮助家庭去建立起界线。

夏之绿

二宝妈,坐标河南,在职教师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八种界线中的迷思,也就是人们对界线的八个误解。

迷思1:假如我设立界线,我就是自私自利。

迷思2:假如我设立界线,我就是不服从。

迷思3:假如我设立界线,别人会伤害我。

迷思4:假如我设立界线,我将会伤害别人。

迷思5:假如我设立界线,就表示我生气了。

迷思6:假如别人设立界线,就会伤害我。

迷思7:假如我设立界线,我会感到愧疚。

迷思8:假如我设立界线,我担心它会让我自断后路。

你对界线是否有这样的误解呢?是否也担心自己说“不”,会被当做自私自利没有爱心?相信读了这一章后,你就不会有这样的担心了。自私是只关注自己的意愿与渴望,无视他人的需要,而如果在相处过程中,我们能用管教的心态保护好自己的意愿,让自己有安全感,反而会增加我们关心他人的能力。

界线,帮助我们了解到满足自己的需要是自己的责任,这样我们才有能力发展自己的生命、能力、感情、思想和行为;界线,帮助我们不再陷入作难与勉强的恐惧中;界线,帮助我们有勇气陈述事实,而不是做个混淆视听的和事佬;界线,帮助我们管理好情绪,因为具有成熟界线的人是世界上最不会生气的人。

期待和大家一起实践更好的立界线。

第四至六章总结

Lydia

坐标河南洛阳,新晋二宝妈,即将结束产假回归职场。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反思着自己面临的界线问题。

我不断扣问自己:“为什么这些事会发生在我身上?为什么我总是难以跟亲戚朋友说不?为什么我总是不好意思、不敢也不善于开口说出自己的难处或需要?为什么我鼓足十二分勇气说出拒绝的话后,心里总是被内疚和自责困扰?……为什么我有这么多个‘为什么’,最终却一个也解决不了,总是陷入死循环……”

是的,没错!在书中我找到了答案。我就是那个一味顺从的回避者——需要立界线的时候不设线,不需要立界线的时候画地为牢。更神奇的与书中作者指出一致的——没错!我的先生就是那位有控制欲的无反应者。

所以,之前无数次的“如果一切回到原点,一定会有所不同”的幻想是无论如何也成立不了的。如果一切重新开始,我大概率还是会找这样一个人度过一生。

然而,这是否就表明,我的一辈子就这样定型了?就这样一味顺从,直到有一天积压过多的情绪爆发出来,然后离婚收场,之后再找一个类似的人,再这样恶性循环下去……不!我当然不要!

学习帮助我成长。读完第六章的界线迷思,我了解自己问题的症结:在界线的问题中分不清主权和责任的范围,不会处理和他人的关系,也没有学会如何更好地去爱。第五章界线十律也提醒我,因为童年时期,我的共依人——爸爸妈妈替我承担了太多本属于我的责任,以至于我没有学会挑起自己的责任。一胎的时候不明显,有了二胎,问题不仅暴露出来还更加凸显。

通过书中的学习,我给自己树立了新的计划:我要正面积极的迎接挑战,从改变自己开始。

首先,承认自己的问题是真实存在的,坦诚自己的情绪,可以寻找他人的帮助。在过程中,学习尊重他人的界线,也正面积极的评估自己的动机和痛苦;当面对嫉妒的时候,寻找出生活中的缺失项,负起自己的责任修补伤痛。

其次,在学习设立界线的同时,我也要学着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作者说,“感情的联系第一,界线第二”,在“有爱心有根有基”的安全角说真心话,“才能在别人反抗你对他们设立界线时,有所准备,不至于仓皇失措”。人的社交性是独一无二的,一生都在与人打交道,一生都要学习怎么与人相处,因此良好的沟通也至关重要。

最后,保持学习和自我成长。在学习中重新认识自己,学着接纳先生修补夫妻关系,也引导孩子更好的学习设立自己的界线。

感恩一起抱团学习,愿我们都不断成长,祝福自己、祝福他人。

一起来思考

1. 学习了第四至六章,你是否发现了自己生活中存在的界线问题?读完这几章,你有哪些收获呢?欢迎一起分享~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