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微短劇這盤“數字鹹菜”,香嗎?

近幾年來,随着智能手機和5G網絡的普及,移動網際網路内容視聽方式不斷翻新,幾分鐘一集的微短劇已經成為諸多視訊平台的“流量新貴”。尤其是2021年,國内微短劇市場呈爆發态勢,主要短視訊平台、視訊網站、影視公司等多方勢力紛紛加入微短劇沙場,深刻展現了國内影視行業、網絡平台之間的“内卷”現狀。

海量網絡内容“城頭變幻”,微短劇為何會“頗得恩寵”?一開始就與商業變現緊密挂鈎的微短劇在内容制作或價值傳播方面存在哪些突出問題?“加速社會”中的網絡産品将快、短、新奉為圭臬,應如何看待微短劇在個體與網絡間建構的新關系?這些問題值得深思。

1

微短劇迅速“展翅”,經過一番試水,進入“翺翔”狀态

微短劇這盤“數字鹹菜”,香嗎?

據資料顯示,2020年大陸短視訊平台的行業地位首次超過綜合視訊平台,到2021年6月,短視訊使用者規模達到8.88億。網民短視訊平台使用率持續走高,接近90%。更值一提的是,短視訊對使用者注意力的搶占相當有力:人均單日使用時長超過兩小時,使用者忠誠度高于其他内容。在資本與使用者的協力作用下,微短劇逐漸從衆多短視訊内容中浮現出來,一躍成為“頭部”存在,同時跻身短視訊平台未來發展的重點培育對象。

其實,微短劇并不是近兩年才出現的新形态。早在視訊網站發展初期,微短劇就已經存在了。2009年的《嘻哈四重奏》、2013年的《萬萬沒想到》等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小型系列劇,即可視為大陸最早的微短劇。上述作品可圈可點,但身處長系列劇流行的年代,未能形成風潮。随着手機使用者短視訊平台觀看習慣的養成,微短劇市場開始生根發芽。2018年,幾部爆款豎屏劇的出現,證明了微短劇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煥發的生機。2020年,有關部門明确“網絡微短劇”的制式标準,并将其定義為:具有影視劇節目形态特點和劇情、表演等元素;有相對明确的主題,用較專業的手法攝制的系列網絡原創試聽節目等。政策的指導和市場的追捧為微短劇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微短劇迅速“展翅”,經過一番試水,于2021年進入“翺翔”狀态。

大部分早期微短劇是由普通内容提供者制作的,不過随着短視訊平台分賬機制的不斷更新和“龍頭”平台大規模的投資博弈,微短劇已形成多平台強勢角力的發展格局。在如此趨勢推動下,微短劇形态的發展日新月異,從一開始搞笑段子的簡單演繹,到今天類型化的相對多元、成熟、精緻。在移動網際網路存量時代,微短劇不僅是短視訊平台使用者黏性的新增長點,而且是未來短視訊行業的風口。

2

“時間短”“内容爽”“故事又土又甜”:微短劇的特征使其成為情緒出口

微短劇這盤“數字鹹菜”,香嗎?

英國學者茱蒂·威吉曼在著作《縮時社會》中深刻地指出,人類對速度的追求永不停歇,“現代人簡直像是在兩分半鐘内快轉壓進二十四小時那樣的緊張忙碌,我們處在加速度的‘縮時社會’,幾乎是失速狂奔着”。德國學者羅薩則從曆史唯物主義視角,以時間次元為理論切口,診斷出現代社會日益顯著的“加速”特征,并總結出社會加速的三個次元:科學技術的加速、社會變遷的加速、生活節奏的加速。時間資源的稀缺與不可複制,以及由此而來的生活節奏加速,呼喚着科技的加速,而科技加速的直接後果是社會變化的加速,社會變化的加快反過來又刺激了時間匮乏下生活節奏的加速。可見,現代社會的加速是一個自我促動的過程。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這種加速感同身受,并被它的強力裹挾,從“按部就班”的時代進入“星奔電邁”的時代。

微短劇的出現和流行,正是現代社會加速的縮影,視聽内容生産、消費的加速既是時間焦慮的結果,也是其緣起。随着智能手機和5G網絡的普及,城市生活調劑媒介的更疊呈現為“電視—電腦—手機”,有些鄉村地區則直接完成了“電視—手機”的過渡。豎屏播放、上下滑屏等數字化時代的媒介形态,無不是科技加速塑造當代時間體驗的具體細節。微短劇“短、平、快”等屬性,恰好契合“縮時社會”網絡閱聽人的文化心理需求,成了“數字鹹菜”。

如何了解微短劇這盤“數字鹹菜”呢?首先是“時間短”。微短劇一般單集隻有一兩分鐘,體小量輕、情節簡單、内容緊湊,适合手機使用者利用通勤、吃飯等碎片化時間觀看。被各種傳播媒介全面、深入參與的時間,是碎片化、原子化的點狀時間:一部30集的微短劇,時長還不及一場電影。吃個飯可以刷上好幾集,一晚上可以看完一整部。對于患有“時間焦慮症”的觀衆來說,看微短劇不會有那麼大的精神壓力,它正在分取傳統電視連續劇的注意力領地,讓大衆“咂”得津津有味、樂此不疲。

其次是“内容爽”。看微短劇之是以容易“上頭”,在于講故事酣暢淋漓、令人欲罷不能。微短劇要在最短時間内碼出視聽“下飯菜”,就得不斷調入“作料”,力求戳中觀衆“味蕾”。是以,其劇情少有鋪墊、醞釀,情節反轉突然、“爽點”密集,感覺每一集都是叙事高潮,而且結尾還不忘把“鈎子”(懸念)挂緊,吸引觀衆繼續刷。微短劇将網文、網劇的爽點政策繼承下來并發揚光大,充分運用爽感的投射和觸達,清爽可口、直達人心。

再是“故事又土又甜”。微短劇廣泛覆寫古裝、青春、偶像、勵志、職場、懸疑、女性、奇幻、二次元等類型,但在人物故事模式上,這些題材其實可以歸為“霸總”“逆襲”“重生”幾種。它們大多制作簡陋、土味濃烈,人們看劇時并未抱着仰視藝術的朝聖心态,反而感到優越、輕松。無須費腦又讓情緒找到出口的微短劇鹹中帶甜、令人回味無窮。

3

完善網絡時代“數字菜單”,培育廣大閱聽人更為豐富的“文化味覺”

微短劇這盤“數字鹹菜”,香嗎?

衆所周知,鹹菜是蔬菜加鹽腌漬而成,多搭配粥類、主食食用,味道或鹹或辣,比較下飯。但鹹菜一般含有亞硝酸鹽,不宜多吃,否則會成為健康負擔。“數字鹹菜”也是如此,它會讓觀衆對微短劇的“口味依賴”居高不下,也讓生産者敢于“下料”,結果妨礙微短劇真正成為“用較專業的手法攝制的系列網絡原創視聽節目”。

微短劇既然是目前短視訊行業一個重要的流量閘口,就必然會迎合都市男女“加速生活”的行為和心理,而且為了維持使用者黏性,它将中青年使用者的普遍情感需求視為最大公約數。是以,“爽字當頭”“甜寵逆襲”的内容制作政策一躍成為行業的風向。

必須警覺的是,微短劇作為“數字鹹菜”,在某種意義上是新媒體産業為使用者營造的一系列加入了太多“工業糖精”的饕餮幻境。觀衆在其中可以短暫地逃離日常生活,獲得片刻的自我放逐,滿足超越現實的美夢。微短劇在人物設計、劇情發展和視聽元素上,表現出高度的同質性。它利用這種模式化的内容結構,在人們的日程中炮制出“空閑時間被我充分利用”的“高效”錯覺。殊不知,人們經由一種時間使用的壓縮導緻了某種心靈空間的壓縮。流程化、單一化的微短劇,簡化了真實生活的複雜性,壓縮了人們豐富的體驗和大膽的想象。它坦言人類普遍的被愛或被認可的情感需要,卻縱容人們沉溺于簡單粗暴的即時滿足。究其原因,在于當下社會人們不斷陷入對延遲滿足的恐慌。而這恐慌背後,包括了情感占有欲、資源占有欲的激增與擴張,這個過程不僅表現在時間次元的效率論上,還表現在心理次元的即時性上。

“數字鹹菜”能否代替“文化主餐”,成為一種有效而穩妥的“飽腹”方式?我們是否有能力對這種代償性選擇提出合理的質疑和更好的“菜單”?必須認識到,“數字鹹菜”有着難以避免的有害物質。微短劇的“微”也好“短”也好,都不能成為劇情破碎、缺乏邏輯的說辭,也不能成為思維淺薄、内涵逼仄的借口。我們不能就着既省事又開胃的“數字鹹菜”先吃飽,更有營養的視聽娛樂則有空再說。必須将藝術的建設性、創造性價值納入制作标準,追求文藝的審美品位和思想價值。

一味“爽”與“甜”,表明微短劇這種文藝形态對廣大人民的現實生活是缺乏審視和體察的。微短劇的主人公并不是真實生活着的人,不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愛恨,有夢想,也有内心的沖突和掙紮”的人。從某個角度來看,微短劇隻是将資本化的社會關系置換成“平行社群關系”,以“爽點”“甜寵”裝飾現實的麻痹,迷戀一勞永逸,回避理想實踐。

微短劇的風靡也與當代青年的情感缺失有關,口味越來越重的媒體工業産品暫時彌合了他們急于修補的心靈圖式,折射出年輕一代尚未找到現實困境出口,被迫在虛幻的完美中流連的真實狀态。而微短劇的極度同質化,也是内容生産者惡性競争、想象凝滞或濫用共情的後果。伴着“數字鹹菜”吞下去的是流量至上、反智主義、粗制濫造、跟風抄襲等“數字亞硝酸鹽”。是以有必要下功夫、費心力,對微短劇進行觀察、研究、診斷。

現階段的微短劇創作,題材上要真正多元,品質上要切實提高,既要尊重網絡傳播規律,也要遵循視聽藝術創作規律,既要落實平台責任法規、堅決打擊低俗劣質内容、努力淨化内容産業生态,也要發揮專業力量和媒介資源的引導作用。具體而言,要弘揚主旋律,展示昂揚向上的發展主線,反映光明進步的社會本質;要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人好事,引導社會向善;要激濁揚清,傳遞正确價值觀。隻有這樣,才能完善網絡時代“數字菜單”,培育廣大閱聽人更為豐富的“文化味覺”。

(作者:黃鐘軍,系浙江師範大學文化創意與傳播學院教授)

談談你的看法:

微短劇是你的“下飯菜“嗎?你會在什麼場景下觀看微短劇?為啥微短劇會讓人“上頭”?你有沒有刷得停不下來的時候,那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态?你覺得自己的碎片時間是被充分利用起來了嗎?除了“霸總”“逆襲”“重生”,有沒有看到形式内容俱佳的微短劇?

請給我們留言,談談這盤“數字鹹菜”的好與壞。

來源:《光明日報》2022年2月23日 16版

統籌:李笑萌

責編:王子墨

編輯:孫小婷 朱曉帆 常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