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海外多家媒體報導,保時捷正在與大衆集團協商,脫離獨立IPO,該消息不久後被大衆集團發聲明證明了,這一消息瞬間讓整個德國汽車圈炸開了鍋。

其實從2021年年底以來,坊間就一直在傳大衆和保時捷分家的消息,保時捷脫離大衆以後,對雙方到底有什麼影響,我們來刨析一下。
先來講述一番曆史,保時捷是費迪南德·保時捷于1931年創立的品牌,在希特勒上台過後,他非常想振興德國的汽車産業。
通過邀約在1937年,希特勒和費迪南德·保時捷一起創立大衆汽車,而經典的甲殼蟲就是出自于費迪南德之手,從這裡就能看出大衆汽車是一家國有企業,不過很長一段時間内,保時捷家族成員都在擔任大衆汽車的高管,保時捷控股也是大衆汽車的主要股東。
随着集團勢力逐漸擴大,保時捷内部逐漸分為了保時捷和皮耶希兩大家族,種種原因導緻費迪南德·保時捷外孫費迪南德·皮耶希在内部競争中落敗,後來皮耶希就跳出了保時捷入職奧迪,并在1993年成為大衆汽車CEO,2002年出任大衆集團監事會主席。
因為種種微妙的關系,在耶希出任集團監事會主席過後,保時捷想盡各種金融手段去收購大衆,不過作為國企的大衆是非常特殊的,因為德國專門為大衆設立了相關法律。
想控制大衆,就必須要持股超過80%(正常的企業隻需要達到75%皆可),但是由于德國政府持有大衆20.1%的股份,無論怎麼搞都是不可能實作的事情。
不過,保時捷并沒有放棄,靠着雄厚的資金鍊以及另辟蹊徑的方式,通過歐盟最高法院推翻了這一法律的限制,2009年保時捷家族最高時總共持有74.1%大衆的股份,但是後來金融危機突然降臨,保時捷出現資金危機,最終才和大衆講和,而大衆集團趁此機會,以84.7億歐元全資收購保時捷成為旗下子公司。
雖然保時捷成了大衆旗下的子公司,但大衆的最大股東卻還是保時捷控股,因為保時捷控股占據了50.1%的大衆集團股份,是以你說他倆到底誰強誰弱?
回過頭再來看看,這次保時捷與大衆集團分道揚镳的事件,其實對大衆和保時捷都有好處。
因為目前大衆集團處于全面電動化的關鍵階段,光是保時捷的電動車産品,2021年在中國的新車傳遞量占比就達到了18%,是以大衆是很看好電動車市場并且要積極投入的。
于是去年,大衆就宣布前期計劃将會投入730億歐元的資金應對電動車的相關開發,說白了要用各種方式去籌集資金,而把保時捷股票放到金融市場上裡去變現是極佳的辦法。
根據華爾街預估,保時捷汽車獨立後的估值約為600億至850億歐元之間,而整個大衆集團目前的市值約為1120億歐元,是以這也難怪大衆集團會樂意站出來,力挺保時捷獨立IPO。
不得不說,保時捷對于大衆來說真的是一個相當能賺錢的棋子,在2021年前9個月,保時捷就創造了約34億歐元利潤,約占大衆集團整體汽車業務的34%。
在去年受到缺芯的嚴重影響下,保時捷的年度全球銷量首次超過30萬輛,達到了301915輛,較2020年同比上漲11%,而中國市場起了最大的作用,總共傳遞95671 輛新車,同比增長 8%,連續第七年成為保時捷全球最大單一市場。
因為嘗到了甜頭,大衆才更加投入研究中國消費者的喜好,銷量成績就是最好的激勵。
總的說來,保時捷獨立對于兩家都是雙赢的局面,不過也不是絕對地會成功,當年阿斯頓·馬丁獨立過後股價一路暴跌、非常慘淡。到底最終會如何,我們把答案交給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