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來自關系心理學家的靈魂拷問:你是八爪魚家長嗎?

《這就是街舞》第四季圓滿結束了,總冠軍是曾經在第二季奪冠的葉音。葉音不僅是《這就是街舞》的雙冠王,他早在2015年就已經獲得 Lock City世界總決賽冠軍,而他在畫畫方面的成就和街舞不分上下。

“我熱愛的東西我一定要做到最好,是以畫畫和街舞,兩個我都要。” “不管什麼事,如果你不享受其中,人生中寶貴的時間一樣是耗掉了,那為什麼不充滿激情地去做呢?”

為什麼葉音可以如此優秀和通透?這來源于他的家庭教育。

父母一直很支援葉音的興趣,不管是唱歌跳舞,還是樂器國術和畫畫,隻要葉音喜歡的,都會讓他去嘗試。媽媽從來不會一刀切式地去評判人或事,更不會越界處理孩子自己應該面對的問題。她總是給予孩子充分的空間,啟發孩子獨立探索思考。是以葉音活成了我們每一個人想要的模樣,把自己喜歡的事做到了極緻,并且自己掌控着生活的節奏,充實和惬意。

來自關系心理學家的靈魂拷問:你是八爪魚家長嗎?

我們說葉音就是“别人家的小孩”,而我們是否注意到:葉音的父母也是“别人家的父母”呢?反觀我們自己,我們是不是經常會不自覺地變身成一隻八爪魚,将觸角伸到了孩子空間裡面的每一個角落呢?——嘴上說着為孩子好,其實卻無視孩子的想法,替孩子做了決定。

為什麼我們總會有意無意地去控制孩子呢?我在《與家人相處的秘密》一書中,找到了答案。

這本書的作者是關系心理學家胡慎之,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50位心理學家之一,擁有20餘年的咨詢實踐經驗。《與家人相處的秘密》這本書分為五個子產品,直面家庭沖突及重大事件背後内心的困惑,解開成長過程中的心結,不延續原生家庭的創傷,這本書深入探讨了與家人相處的秘密。

其中,如何面對自己想“改造”或“控制”他人的欲望?讓我最受觸動。

來自關系心理學家的靈魂拷問:你是八爪魚家長嗎?

01 你是控制型的家長嗎?

作者在書中寫了一個典型案例,一位全職媽媽有些許強迫症,做任何事情都喜歡定時定量,按照計劃完成。她經常無法與10歲的孩子好好溝通,給孩子的建議和忠告總在出口之時變成催促、指令和責備。這位媽媽知道自己有問題卻無從下手去解決,和孩子爆發的沖突沖突越來越激烈,她很擔心會和孩子的關系徹底決裂。

1、強迫症患者的内心世界

作者胡慎之老師認為:有強迫症的人對外部世界深感恐懼,害怕别人的評價,害怕别人破壞自己的秩序,害怕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他們極度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也極度害怕得不到尊重,于是拼命維護自己的空間,希望擁有絕對的掌控權,權力稍微被打破就會感到很受傷、很焦慮。而在人際關系中,合作和妥協必不可少。是以,有強迫症的人很難建立深層次的人際連接配接,人際關系常常比較淡漠。

2、那些埋藏在“建議和忠告”背後的深度思考

這位媽媽總喜歡在孩子玩兒得很開心的時候,給孩子建議和忠告,究其原因,是一種心理上的不平衡。因為在她看來,孩子的無憂無慮是自己的含辛茹苦換來的,這時候得給孩子建議和忠告,其實是為了提醒孩子知道感恩(很可能這位媽媽自己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真實意圖),并且還會給自己的行為裹上一層責任和關愛的外衣,聲稱自己都是為孩子好,讓他以後少走彎路。

作者胡慎之老師在書中寫道:媽媽的這種行為看似合理,但真相我們可能無法接受,那就是媽媽在嫉妒自己的孩子。她陳述的理由都是謊言,謊言背後是媽媽無法面對自己真實的感受:

得不到回報的挫敗感

正玩兒在興頭兒上的孩子,很抵觸媽媽的建議和忠告時,媽媽就會覺得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良苦用心都被忽視了,她會很委屈。

關系斷裂的恐慌

這位媽媽說是很愛孩子,其實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愛的到底是這個真實的、跟自己吵架的孩子,還是完全臣服于自己,滿足自己心願的孩子。這位媽媽對孩子的愛其實很有限,更多的是害怕失去控制,希望孩子能滿足自己作為好媽媽的體驗。于是在媽媽控制和孩子反抗之間,形成了惡性循環,媽媽越來越擔心、害怕失去與孩子的連接配接。

覺得自己做不到的無力感

當這位媽媽無法讓事情按照理想的方式發展時,她就會特别沮喪、無助甚至絕望。雖然和孩子互動很頻繁,但是她們之間的情感連接配接中最重要的感情不是愛,而是牢固深入的恨。盡管母子雙方都渴望愛,卻如此無力和無奈。

也許,我們會覺得自己不像這位媽媽那樣有強迫症,但是我們一定經曆過這樣的情形:“說好了8點出門,時間都過了,你還在磨蹭什麼?”“因為你說想吃這個菜,我昨天晚上就開始做準備,現在快到中午了你卻想要去外面吃?”“你是喜歡跳舞,可是有幾個人将來能跳出名堂?現在不把全部的精力用在學習上,将來怎麼辦?”……

雖然我們沒有明顯的強迫症,但是當事情沒有按照我們的計劃執行時,或者沒有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時,我們是不是會同樣失望、煩躁甚至憤怒?我們感覺自己沒有被尊重,一股深深的挫敗感和無力感會瞬間湧上心頭。

來自關系心理學家的靈魂拷問:你是八爪魚家長嗎?

02 如何克服自己的控制欲

首先媽媽要先照顧好自己,滿足自己

媽媽要有自己的愛好和朋友,通過自己的努力實作自我滿足,而不是期待别人滿足自己,進而感受到生活的充實。一個人内心強大了,人際關系對他而言就會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書中的這位媽媽之前對人際關系的期待一直都是雪中送炭,一直都在期待孩子滿足她的内心需求,照顧她無法面對的内心感受,是以她總是要求孩子必須乖乖聽話。

孩子很小的時候,因為依戀母親,是以乖乖順從。但是孩子長大後有了強烈的自我意識,開始努力維護自我,就會和媽媽發生沖突。其實媽媽應該思考一下,她給孩子的印象是“媽媽很委屈、很容易受到傷害”,還是“媽媽很堅強,内心很強大”?這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

非暴力溝通

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作者建議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當發生沖突時,建議媽媽先冷靜下來,跳出自己的身份,客觀審視這個事件,看看究竟發生了什麼。

比如媽媽要求孩子去寫作業,孩子不去。那麼,媽媽在提出這些要求時是怎麼想的?她可能已經很疲憊了,想早點休息。其實,媽媽可以試着把自己的需求直接表達出來,讓孩子知道。

當然,表達要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而不是提出要求和指令。比如媽媽可以試着用溫和的語氣說:“孩子,媽媽忙了一天,現在很累了,希望你能在幾點到幾點這段時間去做作業。這樣媽媽可以早點睡覺,你也可以好好休息,第二天有精力學習。如果你還想玩,就再玩一會兒,但媽媽希望你能在幾點幾分前完成作業,你自己看看怎麼安排。”

這樣的表達不帶情緒,不是指令,沒有責備的意味,也不是強迫式的催促,卻能讓孩子感受到媽媽對他的尊重。這時,孩子面對的是一個真實的媽媽,而不是僞裝出來的好媽媽,也不是帶着強烈情緒的媽媽。學會心平氣和地表達自己内心的感受和需求,這樣才能建立比較好的親子關系。

其實,退一萬步講,就算孩子今天沒有寫這個作業,媽媽今天實在沒有精力去管這個事情,結果又會有多麼糟糕呢?也許孩子被老師批評了一頓,被同學嘲笑了一番,這種滋味并不好受,孩子已經承受了不寫作業自然結果帶來的教訓,第二天自己就會主動寫作業了。就算第二天還是不寫作業,媽媽此時再跟他溝通這個問題,時間也完全來得及,何必非要在當下一決高低呢?

來自關系心理學家的靈魂拷問:你是八爪魚家長嗎?

03 寫在最後

“對别人發火,其實隻是因為你自己沒辦法承受,便把壓力轉移到了别人身上。”為什麼我們總想要控制孩子呢?也許是因為我們自己從小就是被控制着長大的,而我們從來沒有懷疑過我們成長的模式。我們隻是默默地把心裡的那份焦慮積蓄在心中,得不到釋放和釋懷,現在拿出來以同樣的方式,傳遞給孩子。

我們想要收獲一個怎樣的孩子呢?一個看起來乖乖得很聽話,一直以來把自己修剪成父母喜歡的樣子,其實早已迷失自我的讨好型人格的孩子?亦或者,是一個在強勢父母語義下成長起來,慢慢自我意識覺醒,不惜巨大的痛苦去奮力擺脫父母控制的孩子?即便他真的争取到了,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我們作為父母,真的希望孩子把他寶貴的精力和生命用來掙脫我們嗎?

是以我們能夠給予孩子最好的愛,難道不應該是盡早地放手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