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京将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還有哪些地方會跟進?

2月21日,北京市醫保局宣布,将門診治療中常見的16項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甲類報帳範圍。

這是全國第一個将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的省級地區。

一位不願具名的醫保政策專家告訴八點健聞,北京這一政策的出台屬于“重大突破”。

“包括勞社部99年22号文在内的若幹國家規定都明确,(醫保)不解決(不孕不育問題)。”

上述專家表示,“北京這麼大的城市,一年有多少人需要輔助生殖技術,發生多少費用,報帳多少比例,對醫保基金有何影響,這些肯定都需要思考清楚。”

北京先行一步,其他地方醫保會跟進嗎?

近年來将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的呼聲并不鮮見。

僅在2020年的10月和2021年的9月,國家醫保局就在官網就相似的人大代表建議案進行了回複。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兩份回複内容的态度差異明顯,前後有着鮮明變化。

2020年10月10日,國家醫保局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2817号建議——《關于将輔助生育診療費用納入醫保的建議》進行答複。國家醫保局表示,“目前尚不具備将輔助生殖技術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範圍的條件。”

2021年9月15日,國家醫保局對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第5581号建議——《關于“不孕不育症”輔助治療納入國家醫保提高人口增長的建議》進行答複。國家醫保局表示,“國家醫保局将指導各地,立足‘保基本‘的定位,在科學測算,充分論證的基礎上,逐漸把醫保能承擔的技術成熟、安全可靠、費用可控的治療性輔助生殖技術按程式納入醫保支付範圍。”

不到一年的時間裡究竟發生了什麼?這可能要從第七次人口普查資料和三孩政策中找答案。

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公布。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已經跌至1.3——進入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行列。

也是這一年中國的人口淨增加僅48萬,曆年最低——而根據北京大學喬傑院士團隊的調查分析結果,在中國,每年得益于試管嬰兒增加的新生兒約有30萬名。

八點健聞從接近上海市醫保局的消息人士獲悉,就在北京市醫保局釋出醫保新政以後第二天,上海市醫保局便召開調研會,研究讨論關于将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相關問題。

這是上海市醫保局針對該問題召開的第二次調研會了。

上海以外,多個地方醫保部門也在内部讨論北京的輔助生殖新政策。

“我們也很好奇北京的情況,北京出台這一新政也讓人們覺得有點意外。”該名人士表示,如果今年北京醫保的季度報告結果不錯,那麼這一醫保新政很有可能會被推向全國。但是客觀上不少地方醫保資金可能存在壓力,而輔助生殖技術的項目費用均不便宜,是以如果要推開的話,可能會定點一些醫療機構進行報帳,而不是讓所有有資質的醫療機構都可以報帳。

據不完全統計,北京至少有18家醫療機關允許開展人類輔助生殖技術。但在北京市醫保局釋出的醫保新政裡,隻出現了15家醫療機構的名字。

一位三甲醫院生殖科專家告訴八點健聞,目前北京公布的這一醫保新政未見細則,未來實施的時候可能需要對患者進行一些限制,“比如女性超過45歲做試管嬰兒的成功率是極低的,而個體風險則會變得很高。是以很多發達國家會對進行試管嬰兒的患者年齡進行限制,保證醫療資源的合理使用。”

該名專家表示,除了對患者進行年齡限制,可能還需要對患者報帳次數進行限制。他舉例說,曾經澳洲可以為患者免費進行6次試管嬰兒手術,但可能因為這一政策帶來的經濟負擔過重,澳洲後來将免費手術次數腰斬至3次。

考慮到醫保壓力和促進人口增長的實際效果,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輔助生殖科主任匡延平教授則建議将不孕症的基本的診療診斷和治療,優先納入到醫療保障,因為“從不孕症的結構來看,大部分人是不會走到做試管嬰兒這一步的,大部分人還是通過正常治療就能懷孕”,他擔心輔助生殖技術進醫保而正常治療手段未進醫保可能會為患者帶來不利影響。

輔助生殖技術外,部分輔助生殖藥物或将也被納入醫保。國家醫保局2021年9約曾公開表示,“為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醫保部門将符合條件的生育支援藥物溴隐亭、曲普瑞林、氯米芬等促排卵藥品納入支付範圍,提升了不孕不育患者的用藥保障水準。”

輔助生殖領域的“集采”

納入醫保被行業視為某種醫療技術得到官方認可的信号。同花順資料顯示,2月21日,37家輔助生殖概念股中,有35家上漲。

在中國,輔助生殖曾是一個長期受支付能力制約的市場。2018年,大陸輔助生殖滲透率為7%,而不孕不育水準相近的美國滲透率超30%。

北京将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還有哪些地方會跟進?

美中宜和生殖健康部負責人李洋告訴八點健聞,在北京,公立醫院使用試管嬰兒技術治療一個周期的花費約為3-4萬元,而民營醫院的相關費用一般在5.5-6.5萬元。”。

在新冠疫情流行的兩年裡,宏觀形勢疊加生育意願的變化,導緻IVF人群縮水了。

對公立醫院生殖科頗為熟悉的小屏醫療ceo劉小甯告訴八點健聞,上海部分公立醫院三甲醫院生殖科疫情後周期數減少約40%到50%,有的醫院“疫情前能做3000-4000個周期,疫情之後隻有1000”。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生殖醫學科主任醫師孫偉告訴八點健聞,山東部分生殖醫學中心IVF數量下滑明顯,“往年一年能做10000的,今年可能少了2000-3000,有患者都做好前期準備了,結果突然接到通知工廠倒閉了,沒錢了就不做了”。

孫偉告訴八點健聞,做一輪試管嬰兒需要成本為35000~40000元,而技術本身并不能保證百分之百成功,很多患者一輪不一定能順利懷上孩子,可能需要多輪才能成功。孫偉認為,試管嬰兒給患者帶來的經濟負擔是比較重的,是以如果其中一些項目納入醫保幫助患者減輕負擔,或許能夠幫助刺激生育意願。

從業者對以試管嬰兒技術為主的輔助生殖進醫保的最大期待在于“提高滲透率,把蛋糕做大”。

不過,匡延平認為,井噴的可能性很小,因為目前中國擁有輔助生殖資質的醫療機構數量充足,而主力育齡婦女人口數又在逐年減少,“目前沒有供不應求,很多生殖中心甚至業務量不足。”

醫療投資人林掌櫃告訴八點健聞,輔助生殖進醫保的作用“實際上相當于一次集采”。

據華創證券統計,此次被納入北京醫保的項目中,部分檢測項目屬三代技術範疇,因其有嚴苛的使用标準和倫理問題故短時間内不具大面積推廣的可能。除此之外,對患者來說,針對一代技術和二代技術降價約為1萬左右,這就意味着,若後續細則跟進順利,則每個IVF周期可降價25-30%。

而對于輔助生殖産業而言,關鍵的問題是能帶來多少增量,這些增量又将流向何方。

進醫保能帶來增量的前置條件是除北京外,全國能有多少城市跟進。

劉小甯分析,醫保減負吸引的增量群體勢必是價格敏感型使用者,相應地,這部分使用者也會湧向支援醫保的醫院,但考慮到爆滿的頭部醫院已供不應求,“有頭部醫院曾因操作IVF周期太多而被關停”,是以最終受益方或在“中上遊公立醫院”。

但另有業内人士透露,與醫保報帳同時起作用的是,相關醫院失去了定價權,在報帳相關項目上執行統一定價。

而對非醫保定點的民營機構來說,進醫保或同步降價成為下一步考慮。“原本輔助生殖技術不在醫保之内,是以在前兩年我們沒有申請,利好打開之後,肯定會第一時間申請醫保”,李洋認為進醫保肯定是行業利好,對行業格局變化也仍持樂觀态度,“公立民營的耗材、藥品成本差不多,對報帳額度來說基本一樣,比如說醫保可報帳的費用為1萬元,就可以在總費用裡減1萬,或者通過其他形式,給患者一些減免”。

他判斷,由于定位不同,輔助生殖技術進醫保後,公立醫院與民營醫院的價差基本不會變。

一個普遍的行業隐憂是,“多銷便要薄利”。前述從業者透露,在IVF治療費用中占30-50%的促排藥物産商開始“瑟瑟發抖”。

醫保政策多地跟進,不僅意味着一項消費與剛需屬性并存的生殖技術在嚴峻的人口形勢下迎來了生機,也意味着一項負擔較重的醫療技術在醫保控費的背景下踏上了“醫保+集采”式的降價之路。

嚴雨程、于煥煥、陳廣晶丨撰稿

徐卓君、李珊珊|責編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衆号“八點健聞”(ID:HealthInsight)尊重原創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責任自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