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少年已知愁滋味:“你就是一個孩子,你怎麼會抑郁?!”

少年已知愁滋味:“你就是一個孩子,你怎麼會抑郁?!”

電影《無人知曉》劇照。

前段時間,去醫院治療失眠,發現治療抑郁的實體治療室,全是青少年孩子,有的看起來隻有十歲剛出頭,有的應該在上高中。

陪着這些孩子的父母,一般是兩種類型:

一種小心翼翼哄着孩子、大氣不敢亂出,生怕再怎麼不對惹着孩子;

另一種是在病人和家屬相對“弱勢”的醫院,依然表現出了很強的控制欲,對孩子指指點點,朝醫生不斷質疑……

真是讓人感歎,這個年代的孩子們似乎比我們小時候遭受着更大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困擾!

孩子怎麼了?

最近,央視播放了一部全方位解讀抑郁的紀錄片《我們如何對抗抑郁》。其中,第一集“少年已知愁滋味”記錄三是青少年這個受抑郁症影響最大的群體之一。

片中,有一個高中女生鐘華, 家庭生活小康,她的母親總要求她成績拔尖。

看起來本應該幸福的一個中學女生,卻飽受抑郁症的折磨:

“學校一天一共8節課,我都會躺在桌子上8節課。回家之後就躺在床上,有的時候哭,有的時候不哭,然後一躺躺5個小時。洗澡或者洗臉刷牙,然後晚上再接着繼續失眠。這個狀态真的很消耗我。”

少年已知愁滋味:“你就是一個孩子,你怎麼會抑郁?!”

甚至,“最嚴重的時候,很想死。”

所幸,她的家人表現得很寬容,讓她休學在家養病。

直到她痊愈後才透露,她曾決定,如果父母得知她有抑郁症後,像其他家長那樣責備自己是矯情,那麼她就會從窗戶上跳下去。

少年已知愁滋味:“你就是一個孩子,你怎麼會抑郁?!”

鐘華的故事還算是一個相對“幸運”的故事。

前段時間,網上一個14歲女孩寫的遺書曝光。讓人不忍卒讀,字裡行間慢慢都是讓人心痛的感受啊。

少年已知愁滋味:“你就是一個孩子,你怎麼會抑郁?!”
少年已知愁滋味:“你就是一個孩子,你怎麼會抑郁?!”
少年已知愁滋味:“你就是一個孩子,你怎麼會抑郁?!”

“在人後,我忍受不了你們肮髒的咒罵……”

“你們愛的不是我,是沖進班級前十的我,是排名年級前二十的我,是考到滿分的我。”

“請好好待她的弟弟吧,請收手這種傷害。“

字字句句,全是血淚,可以看出這個孩子深陷無力、無助的情緒泥潭,對世界透着無望的絕望。

但她又是多麼善良的一個孩子啊,寫遺書還不忘叮囑父母以後要對弟弟好一點,不要像對自己一樣對他。

每5個孩子就有1個抑郁傾向

其實,這樣的的例子并非個例。《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的資料顯示:“2020年,大陸青少年的平均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輕度抑郁檢出率為17.2%,重度抑郁為7.4%。”

這意味着,每5個孩子中就有1個被抑郁狀态所困擾,稍不留意就會發展成疾病。

而且,在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資料顯示,所有精神衛生疾患中,抑郁症是青少年疾病和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國内,9~18歲青少年抑郁症狀的檢出率為 14.81% 左右。根據中科院心理研究所釋出的報告,高中孩子的重度抑郁更是高達10.9%-12.5%。

少年已知愁滋味:“你就是一個孩子,你怎麼會抑郁?!”

與資料嚴重度相對而言的是,廣大家長、學校、社會對孩子們抑郁的無知程度。直到如今,心理學、心理咨詢大火的當下,大家更關心的是成年人的抑郁和壓力,“青少年抑郁症“依然沒有得到廣泛的重視與讨論。

畢竟,很多人會本能地下一個判斷:小小年紀,什麼都不懂的時候,怎麼會抑郁了?

你就是一個孩子,怎麼會抑郁?

孩子确實是會發生抑郁的,而比起事實更可怕的是,家長一直在否認事實。

很多家長會下意識反應:怎麼會是抑郁?我好吃好喝地養着你,供你上學,能給你最好的就是最好的……家裡人都這麼愛你……你也沒有生存壓力……不懂你為什麼不想活了……有什麼想不開的呢……高興也是一天,不高興也是一天,咋就你天天選擇不高興呢……

“抑郁症是時代病,我們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組成的生态系統出了問題”。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的專家指出,導緻孩子抑郁症的原因,除極少部分由于遺傳外,大部分來自于家校社各方面的外部因素。

少年已知愁滋味:“你就是一個孩子,你怎麼會抑郁?!”

那麼一個孩子到底是怎麼抑郁了呢?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緣由,但也許有一些普遍性的現象,可以供家長們參考。

根據美國精神病學會制定的《精神疾病的診斷和統計手冊》,在兒童和青少年中診斷重性抑郁障礙(MDD),需要至少兩周持續的情緒變化,具體表現為悲傷或易怒,缺乏興趣或快感缺失。

“兒童和青少年可能比成年人表現出更多的焦慮和憤怒,更少的植物性神經症狀,以及更少的絕望言語。”

其中,在青春期孩子的大腦中,前額葉皮質尚未成熟是一個原因。“青春期的孩子看起來像大人,家長認為長大了,不需要保護了,他們自己也認為自己長大了,但實際上并沒有真的長大”。

具體來說,當孩子出現了一些迹象或是特别的情緒,背後都有其對應的心理變化,需要特别關注:

一、孩子開始變得“很煩”,“不想上學”。

“兒童就是以煩、以行為異常為主,少有唉聲歎氣和流淚的表現。”北京安定醫院兒童精神障礙團隊領銜專家鄭毅指出,兒童患抑郁症後很少會哭泣或表達消極想法,反而時常表現出易激惹、發脾氣、離家出走、學習成績下降和拒絕上學。

但麻煩的是,“兒童死的念頭很突然,沖動間就出問題了”。

當孩子的口頭禅總是‘很煩“、”很無聊”、“沒意思”、“沒興趣”、“不想幹”……并且表現出強烈的暴躁時,就是孩子無法承受所處環境壓力的信号。

也許是學業壓力太大、家庭關系緊張或者是常年高壓失去了學習的興趣,總之,不能把孩子的‘暴躁的求救信号“當作是叛逆的表現。

二、一開始可能隻是孩子“變得不聽話“,後來孩子已經無法正常上學,說明病情影響了認知水準,社會功能受損,這時再來就診,已經為時較晚。

許多青少年患者身上抑郁與焦慮共存。大部分情況而言,焦慮展現為對上學和成績的擔憂,抑郁則是心情低落。

“焦慮抑郁就像兩個孿生姐妹,長得很像,又成對出現。一個人抑郁的時候,必然會有焦慮的情緒,而焦慮得不到緩解,必定會越來越抑郁。”

三、孩子沉浸在螢幕裡,很少和大人或者現實中的其他人交流。

2017年,美國心理學家簡·特溫格在著作《網際網路世代》指出:“若孩子們每天閑暇時盯着螢幕不超過2個小時,他們患上抑郁症的風險并不會升高。但隻要每天的螢幕時間超過2小時,那麼每多看一小時的螢幕,抑郁症的風險就會相應增加。”

我們都知道,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學習社會化的重要階段。當孩子長期拒絕與現實生活産生真實聯系,一味地沉溺于虛拟世界時,很有可能就會把正常學習“為人處事”“接受挫折與挑戰”的機會都放棄掉,變得越來越孤立。

少年已知愁滋味:“你就是一個孩子,你怎麼會抑郁?!”

“你就是一個孩子,怎麼會抑郁呢?”

是的,一個孩子也會抑郁,所有大人能感受到到到情緒:傷害、恐懼、焦慮、悲傷、無聊……孩子會更敏感地、放大地感受到。

給孩子愛、安全感,及時需求專業幫助

“每個有抑郁症孩子的家庭都是一個孤島。”

很多有抑郁症的孩子和他們的家長會有「病恥感」,覺得無法向被人訴說、害怕别人知道。

其實,抑郁并不是什麼洪水猛獸。就像我們的身體會感冒發燒,情緒和心理也會。不同的是,後者的生病可能迷惑性更加強烈。

對于家長而言,也許可以試着給看見孩子真實的需求、給孩子更多的愛、安全感,并且及時地帶孩子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一、看見孩子,和孩子盡可能共情

很多家長不能接受孩子生病的事實。是以,首先要看見孩子的情緒,承認并接納它,允許其存在。

要讓孩子知道:你的喜怒哀樂都是有意義的,爸爸媽媽能看見你的痛苦,你的痛苦也是有價值的。

痛苦是改變的契機。

二、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尋找情緒背後的原因。

當孩子情緒低落或者狂躁時,父母的共情對于穩定孩子内心狀态非常重要,也隻有在關系中安全感和信任感充足,孩子才有可能配合父母找到真實的原因。

時時刻刻,要讓孩子知道,背後還有父母。用言語和行動表達了解和支援,以合适的方式及時介入其中,支撐起他已經坍塌的部分自我,成為他的力量之源,并協助其解決困境。

當然,這2點做起來并不容易。

三、及時尋求專業幫助。

可以去三甲醫院的精神科進行專業的診斷和治療。同時可以根據醫生的意見,看是否需要給孩子盡心心理咨詢或輔導。有的時候,孩子的問題不僅僅是孩子的問題,也需要進行家庭的系統治療。

總而言之,不要過分“看輕”孩子的抑郁,也不要過分“看重”孩子的抑郁。好好面對,人生要做的功課有很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