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少年已知愁滋味:“你就是一个孩子,你怎么会抑郁?!”

少年已知愁滋味:“你就是一个孩子,你怎么会抑郁?!”

电影《无人知晓》剧照。

前段时间,去医院治疗失眠,发现治疗抑郁的物理治疗室,全是青少年孩子,有的看起来只有十岁刚出头,有的应该在上高中。

陪着这些孩子的父母,一般是两种类型:

一种小心翼翼哄着孩子、大气不敢乱出,生怕再怎么不对惹着孩子;

另一种是在病人和家属相对“弱势”的医院,依然表现出了很强的控制欲,对孩子指指点点,朝医生不断质疑……

真是让人感叹,这个年代的孩子们似乎比我们小时候遭受着更大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困扰!

孩子怎么了?

最近,央视播放了一部全方位解读抑郁的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其中,第一集“少年已知愁滋味”记录三是青少年这个受抑郁症影响最大的群体之一。

片中,有一个高中女生钟华, 家庭生活小康,她的母亲总要求她成绩拔尖。

看起来本应该幸福的一个中学女生,却饱受抑郁症的折磨:

“学校一天一共8节课,我都会躺在桌子上8节课。回家之后就躺在床上,有的时候哭,有的时候不哭,然后一躺躺5个小时。洗澡或者洗脸刷牙,然后晚上再接着继续失眠。这个状态真的很消耗我。”

少年已知愁滋味:“你就是一个孩子,你怎么会抑郁?!”

甚至,“最严重的时候,很想死。”

所幸,她的家人表现得很宽容,让她休学在家养病。

直到她痊愈后才透露,她曾决定,如果父母得知她有抑郁症后,像其他家长那样责备自己是矫情,那么她就会从窗户上跳下去。

少年已知愁滋味:“你就是一个孩子,你怎么会抑郁?!”

钟华的故事还算是一个相对“幸运”的故事。

前段时间,网上一个14岁女孩写的遗书曝光。让人不忍卒读,字里行间慢慢都是让人心痛的感受啊。

少年已知愁滋味:“你就是一个孩子,你怎么会抑郁?!”
少年已知愁滋味:“你就是一个孩子,你怎么会抑郁?!”
少年已知愁滋味:“你就是一个孩子,你怎么会抑郁?!”

“在人后,我忍受不了你们肮脏的咒骂……”

“你们爱的不是我,是冲进班级前十的我,是排名年级前二十的我,是考到满分的我。”

“请好好待她的弟弟吧,请收手这种伤害。“

字字句句,全是血泪,可以看出这个孩子深陷无力、无助的情绪泥潭,对世界透着无望的绝望。

但她又是多么善良的一个孩子啊,写遗书还不忘叮嘱父母以后要对弟弟好一点,不要像对自己一样对他。

每5个孩子就有1个抑郁倾向

其实,这样的的例子并非个例。《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的数据显示:“2020年,大陆青少年的平均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检出率为17.2%,重度抑郁为7.4%。”

这意味着,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被抑郁状态所困扰,稍不留意就会发展成疾病。

而且,在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数据显示,所有精神卫生疾患中,抑郁症是青少年疾病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国内,9~18岁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 14.81% 左右。根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报告,高中孩子的重度抑郁更是高达10.9%-12.5%。

少年已知愁滋味:“你就是一个孩子,你怎么会抑郁?!”

与数据严重度相对而言的是,广大家长、学校、社会对孩子们抑郁的无知程度。直到如今,心理学、心理咨询大火的当下,大家更关心的是成年人的抑郁和压力,“青少年抑郁症“依然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与讨论。

毕竟,很多人会本能地下一个判断:小小年纪,什么都不懂的时候,怎么会抑郁了?

你就是一个孩子,怎么会抑郁?

孩子确实是会发生抑郁的,而比起事实更可怕的是,家长一直在否认事实。

很多家长会下意识反应:怎么会是抑郁?我好吃好喝地养着你,供你上学,能给你最好的就是最好的……家里人都这么爱你……你也没有生存压力……不懂你为什么不想活了……有什么想不开的呢……高兴也是一天,不高兴也是一天,咋就你天天选择不高兴呢……

“抑郁症是时代病,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组成的生态系统出了问题”。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专家指出,导致孩子抑郁症的原因,除极少部分由于遗传外,大部分来自于家校社各方面的外部因素。

少年已知愁滋味:“你就是一个孩子,你怎么会抑郁?!”

那么一个孩子到底是怎么抑郁了呢?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缘由,但也许有一些普遍性的现象,可以供家长们参考。

根据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的《精神疾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诊断重性抑郁障碍(MDD),需要至少两周持续的情绪变化,具体表现为悲伤或易怒,缺乏兴趣或快感缺失。

“儿童和青少年可能比成年人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和愤怒,更少的植物性神经症状,以及更少的绝望言语。”

其中,在青春期孩子的大脑中,前额叶皮质尚未成熟是一个原因。“青春期的孩子看起来像大人,家长认为长大了,不需要保护了,他们自己也认为自己长大了,但实际上并没有真的长大”。

具体来说,当孩子出现了一些迹象或是特别的情绪,背后都有其对应的心理变化,需要特别关注:

一、孩子开始变得“很烦”,“不想上学”。

“儿童就是以烦、以行为异常为主,少有唉声叹气和流泪的表现。”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障碍团队领衔专家郑毅指出,儿童患抑郁症后很少会哭泣或表达消极想法,反而时常表现出易激惹、发脾气、离家出走、学习成绩下降和拒绝上学。

但麻烦的是,“儿童死的念头很突然,冲动间就出问题了”。

当孩子的口头禅总是‘很烦“、”很无聊”、“没意思”、“没兴趣”、“不想干”……并且表现出强烈的暴躁时,就是孩子无法承受所处环境压力的信号。

也许是学业压力太大、家庭关系紧张或者是常年高压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总之,不能把孩子的‘暴躁的求救信号“当作是叛逆的表现。

二、一开始可能只是孩子“变得不听话“,后来孩子已经无法正常上学,说明病情影响了认知水平,社会功能受损,这时再来就诊,已经为时较晚。

许多青少年患者身上抑郁与焦虑共存。大部分情况而言,焦虑体现为对上学和成绩的担忧,抑郁则是心情低落。

“焦虑抑郁就像两个孪生姐妹,长得很像,又成对出现。一个人抑郁的时候,必然会有焦虑的情绪,而焦虑得不到缓解,必定会越来越抑郁。”

三、孩子沉浸在屏幕里,很少和大人或者现实中的其他人交流。

2017年,美国心理学家简·特温格在著作《互联网世代》指出:“若孩子们每天闲暇时盯着屏幕不超过2个小时,他们患上抑郁症的风险并不会升高。但只要每天的屏幕时间超过2小时,那么每多看一小时的屏幕,抑郁症的风险就会相应增加。”

我们都知道,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学习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当孩子长期拒绝与现实生活产生真实联系,一味地沉溺于虚拟世界时,很有可能就会把正常学习“为人处事”“接受挫折与挑战”的机会都放弃掉,变得越来越孤立。

少年已知愁滋味:“你就是一个孩子,你怎么会抑郁?!”

“你就是一个孩子,怎么会抑郁呢?”

是的,一个孩子也会抑郁,所有大人能感受到到到情绪:伤害、恐惧、焦虑、悲伤、无聊……孩子会更敏感地、放大地感受到。

给孩子爱、安全感,及时需求专业帮助

“每个有抑郁症孩子的家庭都是一个孤岛。”

很多有抑郁症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会有「病耻感」,觉得无法向被人诉说、害怕别人知道。

其实,抑郁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就像我们的身体会感冒发烧,情绪和心理也会。不同的是,后者的生病可能迷惑性更加强烈。

对于家长而言,也许可以试着给看见孩子真实的需求、给孩子更多的爱、安全感,并且及时地带孩子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一、看见孩子,和孩子尽可能共情

很多家长不能接受孩子生病的事实。所以,首先要看见孩子的情绪,承认并接纳它,允许其存在。

要让孩子知道:你的喜怒哀乐都是有意义的,爸爸妈妈能看见你的痛苦,你的痛苦也是有价值的。

痛苦是改变的契机。

二、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寻找情绪背后的原因。

当孩子情绪低落或者狂躁时,父母的共情对于稳定孩子内心状态非常重要,也只有在关系中安全感和信任感充足,孩子才有可能配合父母找到真实的原因。

时时刻刻,要让孩子知道,背后还有父母。用言语和行动表达理解和支持,以合适的方式及时介入其中,支撑起他已经坍塌的部分自我,成为他的力量之源,并协助其解决困境。

当然,这2点做起来并不容易。

三、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可以去三甲医院的精神科进行专业的诊断和治疗。同时可以根据医生的意见,看是否需要给孩子尽心心理咨询或辅导。有的时候,孩子的问题不仅仅是孩子的问题,也需要进行家庭的系统治疗。

总而言之,不要过分“看轻”孩子的抑郁,也不要过分“看重”孩子的抑郁。好好面对,人生要做的功课有很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