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1歲男孩帶女同學回家,爸爸在監控下看到這樣一幕,瞬間抓狂……

作者:時雨

來源:心理嚴選(ID:satirxinli)

網上,一位爸爸發了求助帖。

因為平時他自己和妻子工作忙,常留孩子一人在家,怕發生什麼意外,于是在家裝了一個攝像頭。

有一次打開攝像頭,竟看到自家才11歲的娃,把同班女同學帶回了家,兩人躺在沙發上靠在一起打遊戲,舉止親密。

這一幕,着實吓到了他,也讓他左右為難。

“不知道該怎麼教育,不想打擊到他自尊心,但又怕他們繼續發展下去,影響學習。”

11歲男孩帶女同學回家,爸爸在監控下看到這樣一幕,瞬間抓狂……

這一擔憂,引起很多家長的共鳴。

“早戀”這一話題,對于很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來說,并不陌生。

是以,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早戀”。

01

早戀,是洪水猛獸嗎?

一聽說孩子早戀,很多家長的反應會是什麼?

早戀不好;

早戀會影響成績;

早戀會讓孩子學壞;

早戀不是一個好學生該幹的事。

……

他們把“早戀”視為洪水猛獸,第一時間就想着怎麼“棒打鴛鴦”,讓孩子迷途知返。

常采取的手段就是:聯合老師監督、切斷兩人之間的一切聯系,更嚴重些的,非打即罵。

之前就有這樣的一些新聞。

14歲的女孩因為早戀,被父親發現後被打成骨折。

同樣另一位14歲女孩,被父母知道後,母親二話不說上來就是幾巴掌。

這些父母的行為,仿佛早戀就是孩子人生的污點,恨不得馬上把它遮掩掉。

隻是在這種極度的高壓下,往往卻釀成了許多的悲劇。

在百度的檢索下,關于早戀自殺的事件有很多。

11歲男孩帶女同學回家,爸爸在監控下看到這樣一幕,瞬間抓狂……

父母不了解,我是為了孩子好才阻止他早戀的,為什麼他會如此?

這是因為,很多父母都在用“碾壓”的方式來對待孩子。

錯了,就罵到你認錯,打到你保證下次不再犯。

這種教育看似省事,但“碾壓”必然會帶來對抗。

甚至孩子會選擇用生命作為代價去反抗。

02

真正可怕的不是早戀,是沒有愛的能力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父母與孩子看似面對面,實則中間隔着萬千溝壑。

或許在有的父母眼中:

“我的孩子是懵懂無知,他沒有情思,沒有性欲,不需要男/女朋友,不需要對誰有好感。”

但在很多孩子眼中:

“我是需要愛的,我也是渴望被愛的。”

這是父母與孩子之間,嚴重的割裂和誤解。

之前就有許多的人吐槽一些父母“雙标”的婚戀觀。

讀書時,怕影響成績,于是嚴令禁止孩子戀愛;

大學畢業了,怕孩子嫁不出去,于是瘋狂催婚。

父母在用自己想法去左右孩子的生活,卻忘記了:

關于愛的能力,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

之前就有讀者講述過她的故事。

自己在讀書時,就被父母言詞勒令不許談戀愛,直到大學畢業後,感情仍然一片空白。

工作沒多久,父母卻開始問她關于戀愛結婚的事,還安排了一波又一波的相親。

茫然的她就草率地被推進婚姻的殿堂,然後伴随着兩人之間一次次指責和争執,這段婚姻讓她痛苦不堪。

還有人,因為高中談戀愛被父母當着同學的面責罵,長大後她一直覺得自己是不被愛的。

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一書中提到:

“你能想象,對于一個孩子來說,因為成長而注定要做的事情遭到懲罰,會有多困惑嗎?這會導緻孩子産生一種内疚感和羞恥感。”

如果你讓孩子覺得“早戀”是羞恥的,那麼孩子内心可能就會把“戀愛”等同于“不光彩的事”,他可能會不再認同自己。

是以,正如武志紅老師說過的一句話:

有的時候,真正可怕的并不是早戀,是沒有愛的能力。

03

面對孩子早戀:“不能罵,要誇”

“愛”是每個人的天性,也是一項很重要的能力。

隻是我們從小到大,可能學了很多的知識本領,卻很少學習關于如何去愛。

以至于很多時候,我們會在愛裡遍體鱗傷。

那麼,關于愛的能力如何學習?

大概有兩個方面:

一方面來自父母關系的影響。

都說,父母的婚姻觀裡藏着孩子的未來。

對于“愛究竟是什麼模樣的”,孩子能夠從最親近的父母身上直覺看到、感受到。

另一方面則來自父母對孩子的引導。

尤其是在孩子情窦初開時,是父母告訴孩子“什麼是愛”、“如何夫妻”、“如何尊重一份愛”最好的時候。

我們可以怎麼做?要注意些什麼?

以下有兩點建議:

第一、比起羞辱和打壓,不如接納和認同

之前看過李玫瑾老師的一段演講,她接觸了一個女孩,因她和别人談戀愛,媽媽罵了她幾句,女孩覺得活着沒意思想去跳樓。

11歲男孩帶女同學回家,爸爸在監控下看到這樣一幕,瞬間抓狂……

李玫瑾老師認為:面對孩子早戀,家長不能罵。

不但不能罵,還要誇。

“我這女兒真棒,這麼小就有人愛了,說明我女兒很可愛。”

11歲男孩帶女同學回家,爸爸在監控下看到這樣一幕,瞬間抓狂……

讓孩子打開心房後,接下來的勸導也就變得更順利了。

“你不要為這點事這麼激動,既然有人愛你,你還是很有價值的,幹嘛要死呢?不要死,等着人家愛,咱們也可以愛别人。”

這個方式,被認為是教育早戀孩子的典範。

其實不止是面對孩子早戀,孩子有任何問題,父母的認同都要比羞辱和打壓更有效。

這是因為人都是希望自己是對的,自己被接納的,這是每個人的本性。

但如果一開始父母就用語言和行為,告訴孩子“你是錯的”,那麼也就把孩子置于一個對抗的位置上。

這時孩子的心門也就關上了,你說再多也不管用。

是以,想要能夠和孩子好好說話,先讓對方心門為你敞開,這很重要。

第二、比起藏着掖着,不如大方告訴孩子。

越是不想讓人知道的,越是好奇,想去了解。

這個定律适用于任何,包括“性教育”、“戀愛教育”。

很多時候,當我們把“性”、“早戀”視為洪水猛獸,怕孩子會學壞,走歪路。

避之不談,是我們認知裡覺得對孩子最好的保護。

但很可悲的是,未成年性侵案比例,未成年做人流的比例卻在不斷上升。

這是因為,當我們把孩子隔絕在“性”、“早戀”外時,孩子不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錯的,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犯錯的可能性就會更大。

是以,我們不妨大大方方讓孩子懂得。

之前有一位媽媽,是這樣和她女兒談關于早戀的話題的。

有一天,剛上初一的女兒忐忑地對她說:我收到一封男生的情書,怎麼辦?

媽媽聽過,拉着女兒的手,對她說,「媽媽很開心,謝謝你把這個秘密分享給我。」

然後,她告訴女兒,在這個年齡階段,男女之間互相有好感,是正常的、讓女兒不要有心理負擔。

接着,她分享了自己年輕時的戀愛經曆,告訴女兒在人的一生中,會遇到很多喜歡你和你喜歡的男孩子,要懂得發現他們的優點和缺點,哪些優點會讓人發光,哪些缺點是絕對不能容忍的。包括在他們這個年齡段,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又是不可以做的。

這位母親我認為難得可貴的是,她沒有居高臨下訓斥孩子,也沒有完全避之不談,“這不是你這個年齡該做的事”。而是把她當成獨立個體看待。

告訴她:

愛是一種美好。愛是一種責任。但也要記得,别讓别人受傷,也别讓自己在愛中受傷。

04

最後想說的是:

每個到青春期的孩子,都是“自我了解”和“身份認同”在發展的時期。

意味着,這個階段,他不斷在獨自通過生活的體驗和經曆,在确定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

這個過程隻能他自己去摸索,他人是不能取代的。

是以比起過于幹涉和阻撓,我想愛與尊重,會更為重要。

就以黃磊老師曾說過的一段話作為結尾吧。

“我女兒要是十五歲談戀愛,我覺得正常。她青春期、情窦初開,我覺得是美好的。我覺得一個人十四五歲,對另一個人有好感,這是正常的、是天然的,我們應該把它往一個更健康的方向去引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