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要少說“你真棒”?正确表揚孩子原來要這樣做

作者 | 錢志亮

來源 | 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

前兩天有一位家長留言說,最近發現她家孩子很喜歡“索要”誇獎。

比如,孩子畫了一幅畫拿給她看,等着她誇,如果她隻是點點頭沒有誇獎,女兒臉色馬上變了,皺着眉頭說:“媽媽,你怎麼不誇我?”

或者,吃過飯後,女兒興沖沖拿來毛巾把桌子擦幹淨,然後問她:

“媽媽,我是不是很棒?”

雖說孩子平時表現不錯,但是這樣的次數多了她也感到苦惱,開始擔心是不是有什麼問題。

和這位家長溝通後了解到,原來她平時就是孩子随便做了什麼,她習慣性地會誇孩子“你真棒”。

孩子搭好了一塊積木,“哇,真棒!”

孩子随便跳了幾個動作,“寶寶好棒!”

孩子拿着掃帚掃了幾下地,“真不錯!會掃地啦。”

......

這樣一來,孩子就變得特别依賴表揚。

為什麼要少說“你真棒”?正确表揚孩子原來要這樣做

如果家長不調整自己的方式,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更大。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說:人類天然“有對優越感的追求”。

當孩子做了一件不錯的事,哪怕很小,大人的表揚、稱贊,會讓孩子感到非常開心。

為了再次感受到這種開心,孩子會做更多類似的好事,表現更好,期望獲得父母更大的表揚。

于是,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的确,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家長及時表揚孩子很重要。

但有些時候,表揚的話語、方式不對,反而會對孩子造成不利的影響,需要引起家長警惕。

為什麼建議家長不要常對孩子說“你真棒”?

像“你真棒”、“真不錯”這類用語很籠統、空洞,也顯得敷衍,孩子不知道自己“棒在哪兒”、為什麼“棒”?

且主要針對的是結果。

一是當孩子聽習慣了,會讓父母表揚的分量降低,促進孩子産生好行為的作用越來越不明顯。

二是長期下來,孩子可能會變得依賴外在的表揚。

隻喜歡聽誇獎的話,禁不起批評、輸不起、抗挫折能力低。

三是孩子可能會為了“尋求認可”而去做某件事。

比如認真學習、做好家務,也需要表揚才能去做或者做好,一旦得不到表揚就不好好做,對孩子造成錯誤的引導。

為什麼要少說“你真棒”?正确表揚孩子原來要這樣做

更重要的是,這種缺乏營養的誇獎,不能讓孩子更清楚地認識自己,進而在自己具有優秀特質的方面繼續努力。

我很能了解有些家長,想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是以經常誇孩子“棒”、“厲害”。

但是這種表揚下,孩子建立起來的自信是脆弱的,當長時間沒有聽到誇獎,就很容易自我懷疑。

為避免孩子被表揚“綁架”,正确表揚孩子的方式是怎樣的呢?

1. 描述具體的事實

有效的表揚是描述事實,把具體的細節說出來,這樣孩子能夠非常明确自己是哪裡做得好。

比如孩子把房間收拾得很整潔,比起誇“你真棒”、“做得好”,應該說:

“你把地面掃得很幹淨,床和桌面都打理得非常整齊,看着非常舒适。”

孩子畫了一幅畫,可以說:

“你的色彩運用得很好,線條流暢、圖中的景物、人物形象,也很有想象力。”

表揚的話越具體,則越有說服力,可以促進孩子的自我認知和思考。

知道該往哪些方面繼續努力,專注于事情本身,逐漸建立起穩固的自信。

為什麼要少說“你真棒”?正确表揚孩子原來要這樣做

2. 多肯定努力和内在的品質,而不是天賦

斯坦福大學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教授及其團隊曾針對“表揚對孩子的影響”做了專門研究。

他們發現,在實驗測試中,被表揚“聰明”的孩子,大部分選擇了簡單的任務;

在遇到較難的任務時表現得很緊張,抓耳撓腮,做不出題就覺得沮喪。

而另一組被表揚“努力”的孩子,90%都選擇了難度較大的任務,且在測試中非常投入,并努力用各種方法來解決難題。

德韋克教授的實驗重複了很多次,她發現,無論孩子有怎樣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誇獎“聰明”後遭受挫折的失敗感。

德韋克說:

“當我們誇孩子聰明時,等于是在告訴他們,為了保持聰明,不要冒可能犯錯的險。”

“誇獎孩子努力用功,會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覺。孩子會認為,成功與否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

反之,誇獎孩子聰明,就等于告訴他們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這樣,當他們面對失敗時,往往束手無策。”

這就告誡我們家長,在平時要盡量避免表揚孩子的天賦、智商、與生俱來的條件,比如聰明、漂亮。

這會慢慢扼殺孩子的成長型思維,把自己好的表現都歸功于天賦這些不可改變的部分,于是遇到挫折時容易“玻璃心”,否定自己整個人,不知道其實可以通過行動改變現狀。

而有效的表揚應該是對孩子努力的肯定,以及一些珍貴的内在品質。

比如認真、細心、堅持、肯吃苦、樂觀的态度、勇敢、同情心等等。

在這樣的引導下,孩子會形成成長型思維,做事更注重過程,相信自己的力量,遇到困難能夠繼續保持前進的動力,積極付出實際行動,改變現狀。

為什麼要少說“你真棒”?正确表揚孩子原來要這樣做

3. 不是隻有孩子做得好的時候,才能表揚

許多家長平時在孩子表現好、讨自己歡心的時候才會表揚孩子,其實不然。

當孩子犯錯、遇到挫折、做事沒做好的時候,依然可以運用表揚來激發孩子的正面行為。

記得曾經看過一個發生在法國家庭的故事:

小男孩打碎了家裡的花瓶,并用膠水粘了起來,被媽媽發現了,撒謊說是貓跑進來打碎的。

媽媽沒說什麼,到了晚上把孩子叫到房間,不但沒有批評他,反而表揚說:

“你運用神奇的想象力,杜撰出一隻會開窗戶的貓,以後,你一定可以寫出好看的偵探小說。”

接着肯定孩子說:

“你有傑出的修複能力,雖然用的是膠水,但是,裂縫黏合得幾乎完美無缺。”

孩子羞愧地說不出話。

經過這次事件後,這個孩子後來再也沒有撒過謊。

這位智慧的媽媽,即便孩子犯錯了,也懂得去發掘孩子的優點予以肯定,激發孩子的自省能力,孩子會對自己的錯誤有更深刻的思考,學會自我限制。

為什麼要少說“你真棒”?正确表揚孩子原來要這樣做

生活中,家長也應當懂得這種表揚的藝術。

當孩子犯錯了,通過發現孩子行為中積極的一面,可以點燃孩子心中的價值感,用優點帶動缺點的改變。

比如孩子把牆塗得亂七八糟,可以表揚孩子的創意、想象力。

再跟孩子說,可以給他準備合适的紙,以後在紙上創作。

當孩子遇到挫折、表現不好的時候,可以幫助孩子找到那個“做得好的自己”,進而激發孩子的自信心,他會更有勇氣和動力做出改變。

比如孩子粗心大意,作業錯了很多,可以對他說:

“我記得你上次的國文作業特别細心,标點符号都認真書寫和檢查。”

孩子在家比較懶,房間很亂,可以先幫孩子發現自己勤奮的一面:

“你每天早上不用我催,很快就起床了,你是一個勤快的孩子。”

再提出自己的期待:

“要是房間也能整理整理,就更好了。”

用這種“表揚法”去教育孩子,孩子不但更樂意改變,也會形成内驅力,自覺地朝着好的方向不斷進步。

- END -

作者: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緻力于為家長提供專業、實用的育兒知識和理念。注:所有圖檔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

直播

你的孩子也能成為奧運冠軍,

隻是你沒有擁有發現孩子天賦的眼睛。

中午 12:30 來郭博士直播間,

讓你擁有發現孩子潛能的眼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