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大學研究表明:父親帶大的孩子往往智商更高,更自信,也更優秀,走向社會以後會更容易成功。
世衛組織調查研究也顯示:平均每天與父親共處2小時以上的孩子,智商和情商更高。父親的角色,對孩子的學習、性格、情感、品質、體質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影響。
想讓孩子更優秀,随着孩子的長大,父母的陪伴比例就要有巨大的變化和調整,母愛呈遞減趨勢,父愛呈遞增趨勢。

爸爸、媽媽帶娃有啥差別?
為了孩子的前途,老母親們也開始把爸爸列入帶娃工具之一。如果說媽媽帶娃是溫情片,那爸爸帶娃就是動作片、驚悚片甚至災難片。
最近看到一組圖,特别有意思,放出來給大家看看。
每一個場景都很眼熟吧?
在爸爸帶孩子這件事情上,全世界簡直不分種族,沒有國界,畫風高度統一啊。
唯一不同的,可能是國外的熊爸爸們腦洞更大,表現更出衆。
爸爸帶娃的好處有啥?
心理學家格爾迪說:“男人更具冒險精神、探索精神、寬容精神、求知精神,這些特點,會淋漓盡緻地展現在對孩子的教育上。”
這是什麼意思呢,豆媽給大家翻譯一下,肯定秒懂!
因為懶,更能培養孩子自力更生:
口渴?自己倒水去啊,順便幫我倒一杯。
因為心大,更能培養孩子勇敢堅韌:
摔了?多大點事,自己起來啊,跑兩步就不痛了。
因為膽兒肥,更能培養孩子冒險精神:
那是什麼蟲子?走,我們抓過來看看。哎呀!紮手!下次記得戴手套啊。
因為大腦回路不同,可能給孩子提供更多更新的視角:
同樣一本繪本,媽媽讀是童話故事,爸爸讀可能就是戰争遊戲……
這樣一說,是不是就容易get到科學家們的點了。
日常生活小事上孩子往往依賴于母親,但是在生活的關鍵時期、重大問題上則依賴于父親。母親與孩子的談話往往是細緻的,而父親與孩子的談話則具有哲理性。
是以在教育孩子方面,使用方式和扮演角色各不相同,但都同等重要,缺一不可,是個1+1>2的效果。
如何鼓勵爸爸多帶娃?
1不要管!
别擔心爸爸做不好,他總不會是要害孩子。
什麼孩子拉屎糊一身、吃飯灑一地、洗澡水漫金山……
别管别管别管!
讓他們鬧去!隻是提前說好,誰污染誰治理,劃好區域範圍,讓爸爸自個兒使勁折騰去。
試了不一定做得好,但是不試一定做不好。
2别發火!
來,跟着豆媽默念:親老公親老公親老公親老公……
無論老公帶孩子幹了啥,都别急着發火。
去公園滾草地?挖沙子埋自己?學佩奇踩水坑?
别氣别氣……
還是那句話,誰污染誰治理,隻要回來好好洗澡,衣服扔洗衣機,這些,都是小事!
而且通常爸爸們運動天賦比女性好一些,由他們帶娃折騰,更能鍛煉孩子的大運動發展。
媽媽要做的,就是放開手!
3别嘲笑
不說咱們周圍,看抖音就會發現不少這樣的媽媽:
爸爸哄娃睡覺,娃睜着大眼睛,娃他爸睡得鼾聲震天。
别急着嘲笑爸爸,就算你是開個玩笑也别這樣(心裡默默嘲笑就好……哈哈哈……)。
爸爸們自己還是個大孩子,需要鼓勵,“挫折式教育”往往适得其反。
媽媽們不妨嘴甜一點兒,表揚多一點兒,沒優點找角度硬表揚也是可以的。
贊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會讓人變得自信,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并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以避免對方失望。
是以在育兒這件事上,多說好話更有助于“減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