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突然有這種表現,多半有“抑郁”傾向,家長千萬别忽視……

微網誌上,有一個話題登上了熱搜,引發了3億多人的關注。

視訊中,這位網友患有抑郁症,痛苦掙紮了7年,期間一直有想要自殺的念頭。

可當她終于開口,告訴媽媽時,她的母親卻回道:

“你總是這樣,這都多少年了?你就...不能自己忍着嗎?”

女孩的神情,先是難以置信,又像是早有預料,最後絕望一笑。

視訊下面,有很多人聯想到了自己的遭遇。

很難想象,當孩子心理生了病,苦苦掙紮時,父母卻一無所知,甚至責怪他們太“矯情”。

2012年,一組研究者對大約2679名青少年(10-25歲)做了抑郁情況的調查,發現青少年的抑郁比例為20.3%。

也就是說大約每5個孩子中有1個有抑郁傾向。

心理學上,抑郁是源于對自我的攻擊,是以,孩子會有很強的自我厭惡和低自尊感。

然而,這種被壓抑的情緒和憤怒,并非憑空而生。

很大程度上,它正是來自孩子賴以生存的家庭。

所謂的病因,不過是在漫長的養育中,一點一點地滲透,最後“偶然”地顯露出來。

郁症成僅次癌症的第二大殺手,青少年兒童成為高發人群。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抑郁症三個字突然闖進我們的生活,這個看起來與普通人無關的詞,卻生生帶走無數人的生命,而這其中就包括很多青少年兒童。

孩子突然有這種表現,多半有“抑郁”傾向,家長千萬别忽視……

現代人看如今的孩子,都會認為他們非常幸福,無憂無慮,生活越來越充實,沒有後顧之憂。因為他們隻需要努力學習,其他什麼都不用想。

可盡管如此,大陸青少年兒童抑郁症發病率卻逐年增高。

而他們的父母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甚至還要埋怨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一直到孩子出事,他們才會後悔。

孩子突然有這種表現,多半有“抑郁”傾向,家長千萬别忽視……

父母的高期待,讓孩子喪失自我

綜藝節目《老師請回答中》,有一個6歲的女孩可馨,生活作息堪比996。

在媽媽的安排下,從3歲起就開始上課外班,5歲學習國小一年級的課程,6歲準備接觸金融理财課。

才6歲的可馨,時間表細化到了每個時間點。

為了嚴格規範女兒,媽媽還立下家規,内容均是要求自我激勵。

孩子突然有這種表現,多半有“抑郁”傾向,家長千萬别忽視……

可馨很懂事,雖然覺得媽媽嚴格,但是對媽媽的要求,都認真聽從,努力執行。

但是,女孩在節目中,卻又隐隐顯露出,不同的一面。

她行為強迫,擺畫筆時,必須順序一緻才罷休;

她社交困難,沒有朋友,很難融入到同學中;

她習慣性讨好,哪怕要回答的問題,其實并不愉快;

更令人心疼的是,小小年紀的她,就體驗到了壓力,說自己沒有快樂...

孩子突然有這種表現,多半有“抑郁”傾向,家長千萬别忽視……

6歲的可馨,拼盡全力做媽媽心中完美的小孩,可這種自我要求,卻讓她的精神世界,搖搖欲墜。

表面上看,孩子聽話懂事,行為正常。

可孩子的内心,早已沒有了自己的方向。

心理咨詢師胡慎之說:抑郁的情緒,均源自于喪失。

越是乖孩子,就越不要給予他無限期待;

越是懂事的孩子,就越不要他事事完美;

因為,不斷壓抑自己的好孩子,不懂拒絕。

孩子突然有這種表現,多半有“抑郁”傾向,家長千萬别忽視……

父母的貶低和否定,是最毒的藥

一位部落客曾經分享了這樣一件事。

孩子突然有這種表現,多半有“抑郁”傾向,家長千萬别忽視……

許多人覺得,小孩子而已,不過是說幾句,怎麼就受不了?

因為,對于小孩子來說,父母的評價,就是他認識自我的通道。

當一個孩子,遇到任何事情,都成了自己的錯,當他遇到任何難處,都隻有譏諷和指責。

在這樣的世界裡,孩子的信心被一點點消磨掉,自尊被一步步被打擊,最終墜進黑暗,何嘗不是一種解脫。

愛孩子,就真的要好好說。

因為,每一次的打擊和否定,都是對孩子一次沉重的傷害。

父母的情感忽視,讓孩子傷痕累累

許多父母,很難願意承認孩子所遭受的痛苦和不良情緒。

面對孩子的求助,他們無動于衷,甚至認為是孩子的錯,好像孩子自己能夠做出選擇。

這種疏離和抗拒背後,是父母無法和孩子建立聯結,不願意接納孩子最真實的情緒感受。

孩子突然有這種表現,多半有“抑郁”傾向,家長千萬别忽視……

“哭什麼哭,眼淚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有什麼好怕的,你看别人怎麼行。”

親子關系中,情感忽視是比暴力更殘忍的存在。

孩子就像是活在孤島上,不被重視,無人看見。這樣的焦慮感,足以摧毀任何一個孩子。

父母的回報,就是孩子最大的能量來源

有人說,為什麼孩子出現問題,就一定要提到原生家庭。

因為,導緻孩子生病的因素有很多,可能是學習壓力、被同學霸淩,容貌焦慮等等。

可不管有多少誘因,最根本的源頭,是他們沒有價值感,不喜歡自己,感覺不到愛。

這種能量的匮乏,往往來自孩子成長中真實的體驗。

孩子突然有這種表現,多半有“抑郁”傾向,家長千萬别忽視……

其中,父母的回報,就是孩子最大的能量來源。

是以,想要治愈孩子,答案也是愛。

如果你的孩子非常開心,每天都特别樂觀,家長也不能放松警惕,因為抑郁症有一種類型就是“微笑抑郁症”,明顯特征就是表面看起來非常樂觀,但内心早已千瘡百孔。

當孩子有抑郁傾向時,家長應該怎麼做?

1. 不要使用家長權威

中國家長最常見的一個錯誤,就是經常用家長權威來控制孩子,這種自以為對孩子好的行為,反而變成他們的壓力。

久而久之,這些被父母壓迫的孩子不是變得膽小懦弱,就是異常極端,心理極其不健康。

如果想幫孩子遠離抑郁情緒,家長首先要對自己有嚴格要求,盡可能與孩子做朋友,而不是用長輩的态度強迫他們,越放松的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越有利。

2. 鼓勵孩子交朋友

世界上沒有人是不需要朋友的,有抑郁情緒的人更需要朋友,尤其是小孩子。

孩子們其實很簡單,他們沒有太多要求,隻希望爸爸媽媽健康快樂,家庭幸福,這樣就足夠了。

而當心裡有不好說出口的話時,一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也非常重要,他們是孩子們的傾訴對象,也是互相扶持的小夥伴。

鼓勵孩子們主動交朋友,大家在一起的時候共同面對問題,當一個人的精神壓力被分開後,心裡自然沒有太多負擔,而這也是朋友對我們的意義。

寫在最後

每天三分鐘 · 學做好家長

總之,青少年抑郁問題已不能忽視,希望所有家長都能引起注意,千萬别認為孩子的情緒不重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