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倆娃天天打架,我請教了100位二胎媽媽,終于有了拿來就能用的解決辦法!

前兩天我刷到一份讓我心情大好的研究資料,說是年幼的兄弟姐妹之間,小沖突每小時可達56次。

不知道這個資料的可信度有多少,不過,我感覺挺治愈的:原來我家兩娃每天的撕扯完全在正常範圍内。

整個寒假,我家兩娃但凡在一起,都是這樣的畫風:

CC拿一個東西,DD想要,CC不給,DD大哭,CC怒吼。

DD拿一個東西,CC一把搶過來,DD大哭,CC怒吼。

搶零食、搶玩具,對方手裡的一坨屎也是香的,整個寒假,孩子之間的争搶好像永遠沒個頭。

倆娃天天打架,我請教了100位二胎媽媽,終于有了拿來就能用的解決辦法!

每次DD哭,奶奶總是忍不住說CC:

“DD小不懂事,你大了,知事了,就讓着點弟弟呗!”

CC總會一句話怼回去:“大的憑什麼要讓着小的?我也小呢!本來就是他……”

之前寫過一篇文專門講了二胎偏心問題,有一句話印象深刻:

“95%的父母都偏心,剩下的5%隻是不願意承認而已”。

二胎家庭中排名第一的誤區就是“過度忽略大寶”,如果長期受到忽略,孩子會永遠記得自己不是父母的“第一選擇”,終身都缺乏安全感。

很顯然,強制老大讓着老二,會讓他有“不是父母最愛”的感覺,性格弱一些的就會影響安全感;性格強勢些的,就會愈發叛逆。

我家大C就屬于後者,跟奶奶戰鬥起來,那是越挫越勇啊~

另外,這種做法對老二的成長也非常不利。

閨蜜就曾給我抱怨:

“因為經常讓老大讓着老二,現在發現老二跟老大有點小問題就找大人幫忙,自己沒一點處理問題的能力,兩個孩子的關系也特别差,老大天天罵老二’告狀精’。更嚴重的是,在家父母還能幹預一下,在外面可不行了,跟其他小朋友稍有争執就慫的隻會叫媽媽。”

老大還能被逼着讓,外人可是真下手啊!

長期被偏愛的老二,在成人的庇護下,遇到困難隻會求援、借助于外界幫助,完全沒發展出自己的戰鬥力,也是很可怕的呀!

在中國的傳統教育中,謙讓是一種美德,可謙讓應該是一種良性互動,要“讓”的心甘情願,“受”的心存感激,而不是一方忍氣吞聲,另一方嚣張跋扈。

父母沒有權利要求大的讓着小的,也沒權利偏袒和幫助任何一方。

是以,CC怼奶奶的時候,我都會站CC:“是,拉架不能看大小、得看對錯!”

這話一說,CC的安全感有沒有建立起來,我不确定,但很顯然,CC愈發不退讓了,結果就是兩人的争搶大有“燎原之勢”,頻率更高、力度更強。

倆娃天天打架,我請教了100位二胎媽媽,終于有了拿來就能用的解決辦法!

全家人每天不是在滅火,就是在滅火的路上。

問題是,不能說“大的應該讓着小的”,這火該怎麼滅呢?

看着奶奶哀怨的眼神,忍受着一輪又一輪的吱哩哇啦,我采訪遍了身邊的二胎媽媽,收集了一些有效的應對方案。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有一些經我實戰,很是實用,也跟大家分享一下。

“都别搶,我沒收了” ——千千媽媽

兩人搶玩具的時候,不是很嚴重,争搶個幾輪,内部能解決的話,我就不管,聽之任之。

如果陷入焦灼狀态,我會站出來:“咱們家的所有東西都是我的,我買來就為了讓你們開心。現在你們兩個都不開心,那我也不開心了。你們都别搶了,我沒收了。”

過一會兒,我會問:“現在可以把玩具還給你們,你們能開開心心的一起玩嗎?”一般情況,兩人會點頭如蒜,然後和好如初。

千千媽媽的這個方法對我家很有用。

前面的“裝聾作啞法”很有必要,就像那句話說的“讓子彈飛一會”。

雖然DD很容易哭,但我還是告誡全家人,不要一哭就上,不要一求就應。

沒哭着來求助,就忍住不要去管;哭着來求助了,不做裁判、不占立場,示範給他們解決方式,但不親自出馬。

處理兩個孩子的争端,不想幾年甚至幾十年跟在屁股後頭擦屎,那就及早授人以漁。

比如CC玩的玩具,DD搶,CC不給,DD哭着告狀:“姐姐不給我玩”。

我不會站CC:“姐姐正在玩,你不要搶”。——這會讓CC覺得自己更有理,更不退讓。

我也不會站DD:“你讓他玩一下吧,他玩一下就夠了就還你”。——CC不服氣,還會讓DD覺得搬救兵才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唯一方式。

我隻會告訴DD溝通方式:“你想玩是嗎?可是姐姐在玩哦,你要問下姐姐可不可以,可以的話才行,不可以要等一下。”

但他要自己去溝通、去解決,後果我也不負責。

面對DD可憐巴巴:“我可以玩一下?”

CC90%都會心軟說可以,10%會在氣頭上說不可以,但後果是DD哇哇大哭孤立無援沒人幫,她又會改口:“我馬上玩完給你”或“那你快點玩一下給我”。

其實小孩子都是善良的,有時候是大人的逼迫讓她們展露鋒芒。

兩娃起沖突了,與其急匆匆的沖上去調停,不如給他們時間,讓他們先試着内部解決一下,這對雙方的社交應對能力都是一種訓練,也是解決兩娃沖突的最佳辦法。

後面的“沒收法”也不錯,兩人有了冷靜的機會,會積極的想辦法“求同存異”。

倆娃天天打架,我請教了100位二胎媽媽,終于有了拿來就能用的解決辦法!

“不要說‘我’,換個詞兒” ——牛牛媽

我家有一個規矩:兩人一起玩的時候,禁止說“我”這個字,隻能說“我們”。

兩娃搶東西,大多數情況先是口角戰,繼而更新為肢體戰。

我就釜底抽薪,把口角戰直接消滅在搖籃裡,如果說了“這是我的”或者“我先拿的”,我都會提醒一句:“把‘我’收回去,重新說。”

一般他們都不肯說“我們”,可又想不出其他好的替代詞語,誰都無法在言語上占優勢,也就打不起來了。

牛牛媽的這個方法也很有用。

隻是在我家試用後,有點單方面針對CC的意思。CC能遵守規則,DD完全不按套路來,隻會胡攪蠻纏。

我決定先存起來,等DD語言能力更強一點之後再用,到時效果應該會更好一點。

“打起來,打起來,打的再激烈一些” ——豆豆媽媽

我家兩娃一有争搶的矛頭,我都會戲精加身,擺出一副搖旗呐喊的姿勢,誇張地說:

“打起來,打起來,打的再激烈一些。我做好準備了,誰受傷了,就送誰去醫院”。

可能是因為注意力被轉移了吧,或者是因為被受傷送醫吓住了,兩娃會主動罷戰,和平幾個小時。

這個激将法也有用,因為此刻,你又變成了看倆人笑話的局外人。

我們倆打架挺費勁的,憑什麼讓你看笑話啊?咱不打了!

倆娃天天打架,我請教了100位二胎媽媽,終于有了拿來就能用的解決辦法!

“你們兩個才是最親近的人” ——沫沫媽

我家有一個講了很多遍的小故事,大概意思是這樣的:

在認識爸爸媽媽前,你們兩個就是很好很好的朋友。你兩在投胎前就約定:我們去一家,找一對爸爸媽媽,這樣就可以繼續在一起了。

每次講這個故事,孩子們都會提很多問題,我會補充很多細節。

比如,為什麼要找一對爸爸媽媽?我會說:“做兄弟姐妹,你們在一起的時間才會最長啊!”

那為什麼我們沒有一起來找爸爸媽媽嗎?我會說:“當時,弟弟困了,想睡一會,姐姐就先來了。”姐姐會感歎:“弟弟真是一個瞌睡鬼,這麼愛睡覺,害我等了好幾年。”

很顯然,沫沫媽這個帶着點魔幻色彩的小故事,比“你們兩個要相親相愛”這種假大空的道理有用多了。

信念是人類曆史上最古老的良藥。

你信它,它就會起效。

這個頗具魔幻主義的操作,我試下來也還不錯,當然DD這個愣頭青是不懂的,至少CC聽完,看DD的神色柔和多了,你也不妨試試。

每家的情況不一樣,可能适用的方法也不同。

倆娃天天打架,我請教了100位二胎媽媽,終于有了拿來就能用的解決辦法!

不過,萬變不離其宗,處理二胎間的糾紛,我覺得把握住這三個原則就好:

01放任兩個孩子公平競争

孩子的世界自有他們的規則,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我們應該放兩個孩子自由溝通與競争。

畢竟走出家門,沒有人會因為你年齡小就讓着你,或者你年齡大就聽你的,孩子很需要這樣的社交訓練。

02永遠讓兩個孩子在"一國"

兩個孩子起沖突時,我們不要站在中間評價誰對誰錯,這樣就人為的把他們分成了兩個陣營,處于了敵對狀态。

無論什麼時候都讓他們在一個陣營,罵就兩人一起罵,罰就兩人一起罰,這比口頭教育“你們要互相扶持”有用得多。

03不要當着老二批老大、當着老大誇老二

古人講究:長幼有序,不可紊亂。

我們不搞封建迷信那一套,可無數執行個體已經證明了,在家庭中,老大總是會自發的承擔起更多的責任,老二會對老大有天然的信任和依賴。

這是因為在共同生活中,老大會本能的照顧弟弟妹妹,老二會本能的以哥哥姐姐為榜樣。

是以,在教育孩子時,不要當着老二批評老大,其實是幫助老大樹立權威,進而讓她更有擔當,願意主動的照顧和謙讓老二。

也不能為了激将老大,故意誇獎老二,這也會動搖老大的權威,老大感覺自己還不如比自己小的孩子,臉上無光,老二被拿來當工具人兒也覺得無所适從。

C媽說:

有位詩人說:“兄弟姐妹是天上的雪花,結成冰,化成水,永遠都不會分開。”

人的一生中陪伴我們時間最長的人,不是父母,不是夫妻,而是兄弟姐妹。

而兄弟姐妹最後會走到相愛還是相殺,很大程度取決于父母能否幫助孩子找到關系的平衡點。

二胎媽媽的路上,咱們繼續一起修行吧!家有處理二胎争端良方的,速速留言區來分享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