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代人的悲哀:小時候被要求像個大人,長大後卻一直像個孩子

一代人的悲哀:小時候被要求像個大人,長大後卻一直像個孩子

在我們身邊,有很多跟我們一樣都三四十歲乃至四五十歲了卻還是“沒長大”的人:本該穩重、睿智,卻依然顯得幼稚和天真;本該扛起生活的重任,卻總在下意識地指望他人;本該自發地努力,卻總需要他人監督前行。

與他們組成家庭的人,很累,因為自己的人生都尚且不确定,你還得幫他們修正。

其實他們也很清楚,自己才是最累的人。

在他們身上,基本都曾有“年少老成”的特征:在他們生命的早期,多是敏感聰穎、自卑要強、克制隐忍——他們都有着不足為外人道的痛苦過往、多有超出自身年齡的重擔抗在身,可成年之後,卻又會下意識地想要保留或者找回那份童真。

就這樣,一部分人成了悲觀厭世、不負責任/付不起責任的“混蛋”,另一部分成了單純善良卻又忍辱負重的憨厚老實之人。

其實他們都一樣,羨慕别人的無拘無束,把殘存不多的幼稚和傻氣全留給了最親近的人。

這或許是某一代人的共同特征,也或許是他們的宿命,究其原因,是他們的養育者過早地要求他們像個成年人。

一代人的悲哀:小時候被要求像個大人,長大後卻一直像個孩子

文 | 陳老實YOLO

編輯 | 神逗奶爸

一代人的悲哀:小時候被要求像個大人,長大後卻一直像個孩子

沒長大的人,都有着類似的困境

看看我們身邊,或者審視一下我們自己,看看存在多少我說的這種人。

說一個普遍存在的案例。

小董和小麗,一對夫妻,年齡都在40歲上下,育有一女。

他們當初也是在因緣巧合下走到了一起,有過恩愛和甜蜜,也有過無數次的險些分崩離析。

單方面地想要離婚,是婚後三年左右小麗的想法,在她眼裡,自己那個丈夫在婚後把他所有的問題都暴露無遺。

他是個老好人,善良單純也天真,在外面總是吃虧,在小麗看來就是懦弱、幼稚和無能;

他是個小富即安的人,主張萬事求穩,在小麗看來,這就是不上進;

他是個好脾氣的人,情緒特别穩定,一度讓小麗覺得他對自己漠不關心;

他是個沒有儀式感的人,節日裡從不準備禮物也不期待收到禮物,在小麗看來,他就是一個沒有情調、不懂浪漫的人;

他是個沒有朋友的人,為人冷漠、懶得打理任何人際關系,在小麗看來,他是一個太悲觀以至于人生沒有了希望的人……

縱然他不抽煙不喝酒、品德高尚、言出必行,小麗也想要跟他離婚,她甚至覺得他就是一灘扶不起來的爛泥,太讓人糟心。

“什麼都要你做主、什麼都要你督促,我又不是他母親!”她說。

如果不是因為有了女兒,他倆早就成了陌生人。

一代人的悲哀:小時候被要求像個大人,長大後卻一直像個孩子

而小董想要離婚,卻是最近幾年才有的事情,多年以來,他已經對小麗忍無可忍。

在小董的視角,小麗越來越像是跟他截然相反的人,在他看來,自己的妻子才是那個真正沒長大的人。

她一點虧都不能吃、别人的一點錯都不能容忍;她總是不滿于現狀,總想着瞎折騰;她總是有無盡的怨氣,卻又隻把火氣傾瀉給家裡人;她總是什麼都要做主,卻又覺得你沒主見;她總是那麼期待過節日,隻用禮物來衡量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她為人真誠且耿直,總是在得罪一些沒必要得罪的人……

他覺得小麗就不是個會過日子的人,是小麗把家裡弄得雞犬不甯、是小麗在破壞他的前途和人生。

“誰不想事業有成?誰不想行事随心?就你看盡了世間龌龊?就你是個未來有出息的人?我或許是個不稱職的丈夫和父親,甚至已經成了一個不孝的兒孫,但你又是一個稱職的妻子和母親?你要是我的女兒,我能寵你一輩子,隻可惜,你不是!”他說。

很明顯,這兩個都是沒長大的人,成熟的基本标志之一,是不再寄望于他人來改變自己的人生。

一代人的悲哀:小時候被要求像個大人,長大後卻一直像個孩子

“長不大”的原因

不得不承認,這兩個人,是我們很多人的縮影,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或許是某一個特定時代的人——在某個年代、某些家庭,孩子們被過早地要求像個大人。

要知道,小董和小麗曾經也都是“别人家懂事的孩子”,是那麼多早慧、那麼的年少老成,他們能走到一起,絕不僅僅是因為緣分。

隻不過,脫離了原生家庭,他們本能地想要找回那些失去了的或者從未享有過的年少時的青春。一個是不願意裝了、不願意忍了,一個是長輩的原則和方式成了本能。

我小時候也算是一個年少老成的人,在他人眼中,我一直是品學兼優有教養的好學生;在父母眼中,我一直是聽話懂事的好孩子。

隻是,我自己明白,我是多麼渴望能像有的孩子一樣活得像個孩子。

一代人的悲哀:小時候被要求像個大人,長大後卻一直像個孩子

那樣的話,有要求我可以提出來、有困難我可以不用獨自苦撐、有挫折我可以不必假裝堅強、有不平我可以不用隐忍;那樣的話,别人對我就不再那麼放心,我也就會得到他們更多的關心。

我并不責怪我的父母,因為我的老成,有“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成分,作為長子,我必須站出來承擔責任。

隻不過更多的人不是這樣的,那麼多家庭條件優渥的人也一樣被塑造了這樣的人生——在該玩的年齡被逼着拼命、在有試錯空間的年齡被逼着成為“完人”,結果到了真正不允許犯錯、真正該玩命、真正該負責任的時候去追尋自由和放任。

我也是近些年有了孩子,才看明白這其中的原因。

我發現那一代老人能像當初限制我們一樣去限制自己的子孫,有的甚至能拿一個3歲小孩的“教養”去判斷這個孩子能否有一個“有出息”的人生。

我很奇怪,他們對自己的兒女那麼的不滿意,為何在教養孩子方面卻仍然那麼有自信!

他們好像下意識地忽略了自己的教養方式不當的原因,把子女們的“沒出息”歸結于他們的“不努力”和“不上進”。

一代人的悲哀:小時候被要求像個大人,長大後卻一直像個孩子

這些年,我接觸了無數的孩子和學生,我大緻有這樣一個結論,不管您承不承認,我個人是堅信的:多數“沒靈性”(老成、木讷、性格保守、内向)的孩子,都是過于嚴苛的教養手段促成的。

因為怕麻煩而不允許孩子犯錯、因為體力不支而不允許孩子活潑、因為愛面子而“人前教子”、因為極端檢討(自己當初的過錯)而對孩子的要求過于嚴苛等,都是父母或者幫忙帶娃的老人們常犯的錯誤。

因為隻有“老成”的孩子才能讓人“省心”,才能展現他們“養育有方”。

問題是,當孩子們的本能不能得以釋放,當孩子們的需求長期得不到重視和滿足,這些東西也都隻是暫時隐藏,總有一天,當他翅膀硬了、不再依賴原生家庭了,便會下意識地想要找出來或者拿出來。

比如期待别人能像寵小孩一樣寵他、期待别人能永遠寬容他、期待别人能永遠監督他……

結果年齡越大,他越像個沒長大的孩子。

這對已經成年的任何一個人來說,都可能是災難。

非得在衆叛親離、妻離子散的時候才真正成長起來,這代價未免太大了些!

一代人的悲哀:小時候被要求像個大人,長大後卻一直像個孩子

寫在最後

“年少老成”的孩子往往經曆過常人難以相信的絕望和痛苦,沒有獲得常人可以獲得的溫暖和呵護,殘酷的環境讓他們不得不早一點“成熟”起來,可是這種成熟需要打引号。

因為這并非是真正的成熟,那些被放棄、被忽略的天真和快樂,會成為他們下半生的極端追求,他們會下意識地想要得到,進而做出一些不符合目前年齡的言行,毀掉自己的幸福和人生。

教養子女,不應操之過急,應遵守最基本的自然規律,在該有的年齡,懂得該懂的道理、做該做的事,才有更大可能成為該成為的人。

最後,真正的成熟,應該是根植于内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限制為前提的自由、為别人着想的善良(梁曉聲語錄)。

此四者,可作為教養子女的指向。

——END——

一代人的悲哀:小時候被要求像個大人,長大後卻一直像個孩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