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未了|張芳華:難能可貴的交流

難能可貴的交流

文/張芳華

青未了|張芳華:難能可貴的交流

曆時三天的“黃河情”采風活動,難得我能與十幾位作家、詩人、攝影家和音樂家朝夕相處,一同體驗黃河岸邊那最現實最本真的原生态生活,進而在互相間密切而默契的交流中,欣然實作着思想感情、創作理念,乃至創作技巧與品質的進一步升華。

從大家那火熱的激情、敏銳的行動和忘我的工作精神中,我親身感受到了各位同仁對文學藝術的摯愛與執着。面對每一個自然景點、每一個精彩瞬間、每一位典型人物,大家紛紛拿出紙筆,操起相機錄影機,抑或打開筆記本電腦,不失時機地把各種素材采集起來,并互相切磋,默默進行構思加工的情景,至今仍頻頻萦繞在我的腦海裡。

在我們驅車前往曹縣黃河故道區域采訪的途中,同行的兩位詞曲作家,突然叫停下車。原來他們要徒步前往附近某村,去實地探訪一對演唱莺歌柳書的民間老藝人。等後來我們再次彙合的時候,所看到的則是他們一臉滿載而歸的神情。在魏灣鎮一塊成熟的藕田裡,我們一行腳踏着粘濕的土地,直奔那一群正在挖藕的人們。大家不時地與對方交談着,并不停地記錄着,拍攝着,有的還欣然接過挖藕者手中的鐵鍁,親自體驗了一下在泥土中收獲的滋味。就在那一瞬間,不僅拉近了與群衆的感情,而且蓦然找到了創作的靈感。當場有位作家和一位詩人,竟然不約而同地脫口吟出了其現拟詩文的标題。在覽賞單縣浮龍湖的遊艇上,兩位攝影家為了把湖中的飛鳥和野禽盡可能清晰地拍攝下來,而不停地變換位置和調整焦距,回到車上又迫不及待地對所攝影像進行回放。其聚精會神的敬業精神,頓時赢來了大家贊許的目光。沉浸在那一幕幕真切動人的情境之中,我不禁愈發深化了對藝術之真谛的認知。每一篇優秀的作品,每一位作家和藝術家,不都是在這般執着的追求與進取中鑄就而成的嗎!

為了能向各位同仁學到更多的東西,我十分珍惜每一個交流的機會。夜晚休息時,我與市作協副秘書長張新華先生同宿一室。因了我們的工作機關同在市委、政府兩大院,更因為我們都酷愛散文創作,是以便自然而然有了太多的共同語言。我們從各自的成長經曆,到創作曆程;從各自對散文的認識,到創作體會,談得格外投機,簡直到了“話逢知己千句少”的程度。我們着重交談了散文創作的基本功問題。除了執着的愛好和敏銳的觀察,多讀多寫,勤奮筆耕是最為重要的。我尤為欣賞新華先生對于牛的那份真摯情感。他先後創作了多篇關于牛的散文,更把《最後一頭耕牛》作為其散文集的書名。他俨然把自己比着了一頭耕牛,一頭在文學創作的土地上,任勞任怨辛勤耕耘的牛。他談到每逢機關的同僚都下班回家的時候,自己卻抓住辦公室那難得的清靜,趕緊構思和寫将起來。反正無論在家,還是在機關,一切清靜的時刻,都是他寫作的最佳時間。有着驚人同感與類似經曆的我,當然與其形成了強烈的共鳴。散文需要構思,需要一字一句地苦思冥想,需要一遍又一遍地字斟句酌,需要一而再,再而三,不厭其煩地付出枯燥而艱辛的勞動。我深感把寫作比作耕耘,稱為筆耕,實在是再恰切不過了。每一篇好的文章,都是作者像老牛耕耘土地一樣,一字一句,一章一段,反反複複地絞盡腦汁,精雕細刻,不辭辛勞,竭盡全力,用心血和汗水寫成的。正如著名作家耿立在為張新華散文集所作序言中寫到的:“在散文寫作上,不出牛一樣的力,憑着聰明,玩轉幾篇散文不難,但還是像司馬遷那樣有着牛一般牛勁的文字經得起歲月的磨洗。說深了,在散文寫作上用牛勁行牛步,不是守舊,而是一種對文字的情操,不玩弄文字,故文字也終将回報。”在散文創作上,我們就是要持之以恒地做辛勤耕耘的老牛。

在采風的間隙,我還與散文作家時磊英女士圍繞散文的語言這一話題,進行過一次簡短的交流。“我喜歡華麗的辭藻!”她直言不諱地說。而我則喜歡樸實的語言。猶如言談舉止和為人處事一樣,每個作家在文學創作上亦是各有各的風格,而其作品的語言,則宛若人們穿衣一樣,各有各的特色。語言就是散文的衣裳。華麗也好,樸實也罷,隻要穿上去合身合體,自己便覺得舒心,别人也看着順眼。合神合體的衣裳能夠給人以美感,而恰如其分的語言則可以使文章流暢。隻要合身合體,隻要恰如其分,就絕對不會因了衣服樣式和語言風格的不同,而影響了人與文章的整體美。然而,就像量身因體穿衣需要人們的心計和眼力一樣,與文章相得益彰的語言更是需要千錘百煉鍛造而成的。從時磊英的散文裡,我的确發現了其無處不在的語彙美。伴随着精妙的構思,生動的描述,豐富的想象和真切的感悟,那一個個一組組華美的詞彙充溢于字裡行間,悄然給了人們優美的藝術享受,彰顯了其豐厚的文字功力。此刻我不禁在想,若能在樸實無華的同時,讓語彙再豐富再精美些,文章豈不錦上添花了嗎?于是我便暗自鞭策自己,一定要銘記“語不驚人誓不休”這一驚世名言,虛心向包括時磊英在内的各位作家學習,在進一步錘煉語言,提高作品品質和品位上,花費更大的功夫。

文學是一塊廣闊的天地,任憑每一位作家和文學愛好者縱橫馳騁。文學又是一片永無止境的領域,無處不有學習提高的機會與空間。隻要我們永不自滿地潛心追求,永不停息地拼搏進取,就必會在文學創作的道路上,不斷實作新的飛躍,最終抵達理想的彼岸!(張芳華)

青未了|張芳華:難能可貴的交流

作者簡介:

張芳華,筆名清泉,山東省菏澤市人,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西部散文學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菏澤市作家協會顧問、原副主席。作品見諸《中國檢察》《中國紀檢監察報》《山東文學》《時代文學》《青海湖》《作家報》《當代散文》《西部散文選刊》《菏澤日報》《牡丹晚報》等報刊;曾榮獲全國優秀文藝作品獎、首屆“蔡文姬文學獎”、《齊魯文學作品年展》優秀獎、《時代文學》年度散文獎、首屆“牡丹文學獎”等獎項。著有散文集《心靈的放歌》、《仰望與飛翔》、詩文集《情懷依依》。

編輯:馬學民

壹點号青未了菏澤創作基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