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青未了|张芳华:难能可贵的交流

难能可贵的交流

文/张芳华

青未了|张芳华:难能可贵的交流

历时三天的“黄河情”采风活动,难得我能与十几位作家、诗人、摄影家和音乐家朝夕相处,一同体验黄河岸边那最现实最本真的原生态生活,从而在相互间密切而默契的交流中,欣然实现着思想感情、创作理念,乃至创作技巧与质量的进一步升华。

从大家那火热的激情、敏锐的行动和忘我的工作精神中,我亲身感受到了各位同仁对文学艺术的挚爱与执着。面对每一个自然景点、每一个精彩瞬间、每一位典型人物,大家纷纷拿出纸笔,操起相机摄像机,抑或打开笔记本电脑,不失时机地把各种素材采集起来,并相互切磋,默默进行构思加工的情景,至今仍频频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在我们驱车前往曹县黄河故道区域采访的途中,同行的两位词曲作家,突然叫停下车。原来他们要徒步前往附近某村,去实地探访一对演唱莺歌柳书的民间老艺人。等后来我们再次汇合的时候,所看到的则是他们一脸满载而归的神情。在魏湾镇一块成熟的藕田里,我们一行脚踏着粘湿的土地,直奔那一群正在挖藕的人们。大家不时地与对方交谈着,并不停地记录着,拍摄着,有的还欣然接过挖藕者手中的铁锨,亲自体验了一下在泥土中收获的滋味。就在那一瞬间,不仅拉近了与群众的感情,而且蓦然找到了创作的灵感。当场有位作家和一位诗人,竟然不约而同地脱口吟出了其现拟诗文的标题。在览赏单县浮龙湖的游艇上,两位摄影家为了把湖中的飞鸟和野禽尽可能清晰地拍摄下来,而不停地变换位置和调整焦距,回到车上又迫不及待地对所摄影像进行回放。其聚精会神的敬业精神,顿时赢来了大家赞许的目光。沉浸在那一幕幕真切动人的情境之中,我不禁愈发深化了对艺术之真谛的认知。每一篇优秀的作品,每一位作家和艺术家,不都是在这般执着的追求与进取中铸就而成的吗!

为了能向各位同仁学到更多的东西,我十分珍惜每一个交流的机会。夜晚休息时,我与市作协副秘书长张新华先生同宿一室。因了我们的工作单位同在市委、政府两大院,更因为我们都酷爱散文创作,所以便自然而然有了太多的共同语言。我们从各自的成长经历,到创作历程;从各自对散文的认识,到创作体会,谈得格外投机,简直到了“话逢知己千句少”的程度。我们着重交谈了散文创作的基本功问题。除了执着的爱好和敏锐的观察,多读多写,勤奋笔耕是最为重要的。我尤为欣赏新华先生对于牛的那份真挚情感。他先后创作了多篇关于牛的散文,更把《最后一头耕牛》作为其散文集的书名。他俨然把自己比着了一头耕牛,一头在文学创作的土地上,任劳任怨辛勤耕耘的牛。他谈到每逢单位的同事都下班回家的时候,自己却抓住办公室那难得的清静,赶紧构思和写将起来。反正无论在家,还是在单位,一切清静的时刻,都是他写作的最佳时间。有着惊人同感与类似经历的我,当然与其形成了强烈的共鸣。散文需要构思,需要一字一句地苦思冥想,需要一遍又一遍地字斟句酌,需要一而再,再而三,不厌其烦地付出枯燥而艰辛的劳动。我深感把写作比作耕耘,称为笔耕,实在是再恰切不过了。每一篇好的文章,都是作者像老牛耕耘土地一样,一字一句,一章一段,反反复复地绞尽脑汁,精雕细刻,不辞辛劳,竭尽全力,用心血和汗水写成的。正如著名作家耿立在为张新华散文集所作序言中写到的:“在散文写作上,不出牛一样的力,凭着聪明,玩转几篇散文不难,但还是像司马迁那样有着牛一般牛劲的文字经得起岁月的磨洗。说深了,在散文写作上用牛劲行牛步,不是守旧,而是一种对文字的情操,不玩弄文字,故文字也终将回报。”在散文创作上,我们就是要持之以恒地做辛勤耕耘的老牛。

在采风的间隙,我还与散文作家时磊英女士围绕散文的语言这一话题,进行过一次简短的交流。“我喜欢华丽的辞藻!”她直言不讳地说。而我则喜欢朴实的语言。犹如言谈举止和为人处事一样,每个作家在文学创作上亦是各有各的风格,而其作品的语言,则宛若人们穿衣一样,各有各的特色。语言就是散文的衣裳。华丽也好,朴实也罢,只要穿上去合身合体,自己便觉得舒心,别人也看着顺眼。合神合体的衣裳能够给人以美感,而恰如其分的语言则可以使文章流畅。只要合身合体,只要恰如其分,就绝对不会因了衣服样式和语言风格的不同,而影响了人与文章的整体美。然而,就像量身因体穿衣需要人们的心计和眼力一样,与文章相得益彰的语言更是需要千锤百炼锻造而成的。从时磊英的散文里,我的确发现了其无处不在的语汇美。伴随着精妙的构思,生动的描述,丰富的想象和真切的感悟,那一个个一组组华美的词汇充溢于字里行间,悄然给了人们优美的艺术享受,彰显了其丰厚的文字功力。此刻我不禁在想,若能在朴实无华的同时,让语汇再丰富再精美些,文章岂不锦上添花了吗?于是我便暗自鞭策自己,一定要铭记“语不惊人誓不休”这一惊世名言,虚心向包括时磊英在内的各位作家学习,在进一步锤炼语言,提高作品质量和品位上,花费更大的功夫。

文学是一块广阔的天地,任凭每一位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纵横驰骋。文学又是一片永无止境的领域,无处不有学习提高的机会与空间。只要我们永不自满地潜心追求,永不停息地拼搏进取,就必会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不断实现新的飞跃,最终抵达理想的彼岸!(张芳华)

青未了|张芳华:难能可贵的交流

作者简介:

张芳华,笔名清泉,山东省菏泽市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菏泽市作家协会顾问、原副主席。作品见诸《中国检察》《中国纪检监察报》《山东文学》《时代文学》《青海湖》《作家报》《当代散文》《西部散文选刊》《菏泽日报》《牡丹晚报》等报刊;曾荣获全国优秀文艺作品奖、首届“蔡文姬文学奖”、《齐鲁文学作品年展》优秀奖、《时代文学》年度散文奖、首届“牡丹文学奖”等奖项。著有散文集《心灵的放歌》、《仰望与飞翔》、诗文集《情怀依依》。

编辑:马学民

壹点号青未了菏泽创作基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