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說了不聽”的互動模式,父母首先要敬畏規則,要耐心,不洩氣。

說話斯斯文文的丹甯有一個桀骜不馴的13歲兒子。
兒子頗有主見,雖然主見裡總帶着孩子的無知和無畏,這一點尤其展現在玩手機上。
放學回到家不寫作業,先玩手機——“累了一天,不得先舒緩一下?”丹甯想想,自己上一天班,不也這樣嗎?
寫作業時看手機——“不會的題目怎麼辦?我不想空着,要跟同學微信商量,還要查資料。”丹甯想想,了解,大家交流一下,确實需要手機。
寫完作業繼續看手機——“不打遊戲怎麼能愉快地告别這一天的煩悶和枯燥?”丹甯咬了咬牙,一邊唠叨着:“要照顧眼睛啊,眼睛壞了,怎麼辦?睡前隻能看30分鐘,聽見了沒有?這個規矩必須堅持下來。”一邊無奈地回到自己房間準備洗漱收拾。
丈夫下班晚,11點才進家門,看到兒子房間手機發出的幽幽藍光,長久的無奈逼得他開吼:“還不睡?再看手機,看我不把你的手機給砸了!”
在管理手機方面,不少父母面臨着規則難以實施的無奈。
“不聽啊,陰奉陽違,每次管都好累。”
“現在大了,不讓玩手機,幹脆跟我叫嚣——不上學!”
“好好說,不聽,最後都是一通罵結束,可是周而複始,總是繞回這個問題。”
是哪兒出了問題?父母們容易認為是自家孩子太難弄,但是在孩子眼中,卻可能是另外一番光景。
家庭治療師發現,在難以執行規則的家庭裡,聰明的孩子從與父母的互動中獲得了确定感:老爸老媽隻是說說而已,别看嗓門那麼大、表情那麼嚴肅,隻要“說了不聽”,他們總會洩氣的。
這種“說了不聽”隻好放棄的父母不少見。
心理學家發現,與傳統教養下孩子害怕父母、害怕權威相比,現在更多孩子不那麼在乎父母的指令,或與父母的内心補償有一定關系。
“不希望跟孩子太較真,怕傷到孩子,怕孩子過于聽話。”丹甯說,她自幼聽話、老實,是以希望兒子活出不一樣的自己來。不要那麼聽自己的話,是丹甯沒有說出口的期待,卻在潛移默化之間被兒子心領神會。
事實上,有主見和聽指令不是一件事的兩個極端。心理學和教育學都認為,聽從父母指令具有适應的意義,在聽從規則和權威的過程中,孩子獲得對環境的掌控感,發展出自我管理的能力。不把父母的話當回事,看上去似乎在鼓勵孩子自主發展,卻把孩子丢進了虛妄的自以為是裡,缺少必要的指引,同時還失去了了解别人想法的機會。
有些父母害怕太嚴格會讓孩子恨自己。過于強調孩子的愛,讓父母不敢面對關系中的“恨”與“怕”。
事實上,孩子不可能對父母隻有愛,一定也有其他複雜的情緒,這是因為孩子需要依賴父母才能成長,他們并不平等。對待父母,孩子有依戀、喜愛之情,也伴随恐懼和痛苦,這是這種複雜的情緒讓孩子願意做讓父母感到高興的事情,不願做讓父母不開心的事情。這恰恰是教育可以生效的起點。當然,這并不是教育的終點——最終,父母需要在依賴上進行再教育,讓孩子明白,讓父母高興的不是取悅,而是孩子懂事明理,知道什麼行為可能造就什麼後果,知道如何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
兒童心理研究者發現,孩子缺乏敬畏規則的主要原因之一與溺愛有關,無條件滿足孩子的欲望,把孩子放在唯一重要的位置上成為了養育的基調。另一個原因跟當下複雜的教育潮流有關。一些父母和教育者認同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培養純真的靈魂,最好不要幹涉孩子的成長。這種想法忽視了孩子在經驗和能力上的匮乏,而拒絕限制孩子的行為,也會在日後埋下苦果——面對青春期孩子懵懂而又日益增長的自我力量,父母更容易感到沮喪和無能為力。
這是一個屬于手機的時代,但是在青少年成長的階段,缺乏大人的合理指導,長時間沉浸虛拟世界的生活方式會傷害孩子的身體發育,也會阻礙他們探索更多元的世界。幫助孩子學習管理手機使用,已經是當下父母的責任。
針對家庭互動的治療師認為,打破“說了不聽”的互動模式,父母首先要敬畏規則,要耐心,不洩氣。
使用手機前定好規則,嚴格執行。說了不聽,沒問題,走過去,用行動溫和地提醒孩子,拿走手機,鼓勵孩子去做點其他有意思的事情,實在不行,就讓孩子體會不遵守規則的後果——沒收手機一周諸如此類。
要做到這一些,開頭最難的就是父母要有打破舊模式的勇氣:敢不敢用愛和堅定迎接一場暴風雨?一個好消息是,一些父母發現,當他們真的耐心、堅定地執行規則時,并沒有遭遇想象中的暴風雨,事情正在向好的方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