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養了7年,媽媽變成了兒子的仇人

養了7年,媽媽變成了兒子的仇人
養了7年,媽媽變成了兒子的仇人
養了7年,媽媽變成了兒子的仇人
養了7年,媽媽變成了兒子的仇人
養了7年,媽媽變成了兒子的仇人
養了7年,媽媽變成了兒子的仇人
養了7年,媽媽變成了兒子的仇人
養了7年,媽媽變成了兒子的仇人
養了7年,媽媽變成了兒子的仇人
養了7年,媽媽變成了兒子的仇人
養了7年,媽媽變成了兒子的仇人
養了7年,媽媽變成了兒子的仇人
養了7年,媽媽變成了兒子的仇人
養了7年,媽媽變成了兒子的仇人
養了7年,媽媽變成了兒子的仇人
養了7年,媽媽變成了兒子的仇人
養了7年,媽媽變成了兒子的仇人
養了7年,媽媽變成了兒子的仇人

為什麼有些媽媽和孩子的關系如同仇人?

寫完這個故事,其實我有點窒息的。

因為有些片段,在我小的時候也發生過。

長大後學會了換位思考,才算解開了童年的心結。

可是有些孩子并沒有那麼幸運,

比如和孫卓同期被救回的孩子——符建濤。

4歲那年,他明知道自己被拐,

明知道那不是他的親生父母,

但是他沒有反抗,沒有報警。

因為他以為,自己是被媽媽賣掉的。

究其原因,是因為媽媽以前經常說:

丨你再不聽話,我就把你賣掉!

童年的符建濤信以為真,

便在新家當起了“乖孩子”。

做父母的永遠不知道,

自己的話對于孩子而言意味着什麼。

你有沒有發現:

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話越來越少。

丨孩子整天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不和你們溝通?

丨你和孩子談心,ta卻很敷衍。

如果你已經遇到這些問題,

請思考一下自己有沒有以下這三種情況:

1、喜歡和孩子開條件

丨你再不好好寫作業,就别看電視了!

丨你在鬧,我就不要你了!

丨再不好好吃飯,周末就不帶你去公園!

孩子有時候确實會令人頭大,而且和他們談條件,也确實很奏效。但長此以往,就如同“狼來了”一般,孩子不僅不會聽,甚至會麻木。他們會覺得父母根本不愛他們。對于年幼的孩子而言,父母收回愛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他們會缺乏安全感。然後形成“讨好型人格”去取悅大人。等孩子長大成人後,也會去拼命讨好别人。因為這已經變成他們的“生存法則”。

其實你可以這麼做:如果你不喜歡孩子做某些事,可以直接說“我不喜歡”。比如:我不喜歡你無理取鬧,讓我覺得不被尊重。或者“不要大吼大叫,這樣很沒禮貌!”讓孩子明确了解,父母隻是不喜歡他們的某一個行為,而非不愛他們。

2、傾訴自己多麼地辛苦

丨我把你生出來吃了多少苦,你一點也不知道感恩!

丨要不是因為你,我會那麼操勞嗎?!

丨我帶你出來多累啊,誰不想在家躺着啊,你還不聽話!

看似父母是在傾訴自己的不容易,隐藏的卻是指責。指責孩子不懂事,進而讓他們産生愧疚感。這就是典型地以愛之名的“綁架”。目的是讓孩子可以聽從自己,順從自己。可是這種方法,不僅不會讓孩子變乖,反而會讓他逃離。他們會覺得隻要他們不在了,那父母的不順心就可以消失。

其實你可以這麼做:父母對孩子的照顧、養育,孩子都看得到的。父母想讓他們變得更好,更優秀,更有出息,充其量是為了自己罷了。是父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變成自己想要的模樣。但這并非孩子的本意,是以适當地放松自己的心态,給孩子的行為設定一個較大的範圍。隻要他别出格。那在這個範圍之内,孩子就是自由的。

3、過度強勢

丨你不需要問原因,我這麼做都是為你好!

丨我說不行就是不行!

丨我生你出來,還不能管你了?!

父母對孩子事無巨細的照顧很常見,吃什麼,穿什麼,和什麼朋友交往都要管。長此以往,孩子要麼被馴化,未來也會找一個強勢的伴侶,因為這已經是他習慣的生活方式。要麼變得非常叛逆,什麼都要和父母反着來。情緒越來越暴躁。

其實你可以這麼做:愛和會愛是兩碼事,每個父母都愛孩子,卻不懂“怎麼愛”。強勢的方式最直接,最友善,可也最傷害孩子。孩子也是需要呵護的,多花點時間陪伴、了解、融入孩子,才是會愛的表現。

聽完這些你是否覺得壓抑?

是否會想起兒時父母也是這麼對待自己的?

如果你覺得不舒服,難受,

那你為什麼還要對孩子做出相同的事情呢?

你可能會說:

丨因為我愛ta啊!我當然想把一切好的都給ta

丨你不知道現在的社會競争有多厲害,現在不管教,難道等以後出了社會吃苦頭嗎?

丨一看就是沒當過父母的,站着說話不腰疼!

可是,每一個父母在成為父母之前,

都是别人的孩子。

我想每一個孩子,

都不願意自己的父母為了自己,

而犧牲很多。

因為他們會自責、會内疚,

甚至會覺得自己的出生,

是不是給父母帶來困擾了?

可這不是父母的本意啊,

他們希望孩子能得到全世界最好的,

成為全世界最快樂、最幸福的孩子。

隻是,他們愛子心切,

用錯了方式。

教育家盧俊說過:

丨世界上最沒用的教育方式,就是發脾氣,講道理和刻意感動。

我們之是以會賦予孩子太多期待,

其實隻是自我沒有實作罷了,

但這不是孩子想要的。

如果你不希望孩子和自己漸行漸遠,

請改掉這些誤區,

降低自己的期待,

甚至,你可以讓自己先變回孩子,

和他們平等地聊聊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