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也有“混凝土”?專家考察揚州古墓,發現一堆白色固體

揚州出現一座古墓,考古專家在考察過程中有意外發現,墓中出現罕見的“混凝土”,專家感歎墓主人是個土财主。那麼,墓主人究竟是誰?現在就讓我們走進今天的紀錄片,解開這座古墓的秘密。

古代也有“混凝土”?專家考察揚州古墓,發現一堆白色固體

如果是一般百姓人家的古墓,可能沒有任何的考古價值,但要是王侯将相或者是富商的墓穴,裡面必然有很多陪葬品,那麼就有非常大的考古價值。通過對各個時代的古墓挖掘與研究,考古人員擷取了大量有價值的資訊,填補了部分空白的曆史。

在2017年春季,剛剛好是種植的好時節,江蘇潘橋村的村民們紛紛下田務農,就在務農的過程中,村民們竟然發現了一座古墓,并且将關于古墓的資訊上報給了相關部門。上級有關部門得到消息後,立即讓考古隊前往潘橋村展開調查。

古代也有“混凝土”?專家考察揚州古墓,發現一堆白色固體

在抵達現場後,考古隊員立即展開搶救性挖掘。在考古隊員挖開古墓外面的淤泥清理幹淨之後,眼前的一幕讓在場的考古隊員驚呆了。在古墓的四周布滿了白色固體,考古隊員紛紛猜測是什麼物質,有人認為是防止墓室内物品腐化而采取的糯米,也有人認為是其它物質。

就在大家都不确定的時候,一位資曆比較深的考古人員進行詳細研究,并很快确定了答案。這位資曆比較深的考古人員表示,這座古墓屬于元明時期,而且還是有名的“澆漿墓”,在古墓四周看到的白色固體應該就是古人使用的“混凝土”。

古代也有“混凝土”?專家考察揚州古墓,發現一堆白色固體

這位考古專家之是以肯定這是一座元明時期的澆漿墓,主要是因為3年前的揚州馬莊村也發現了類似墓穴,而這位專家就在當時的考古隊中。當時馬莊村村民也是在田地裡幹活時發現了古墓,被吓得不輕的村民趕緊報了警,随後又被上報給揚州市文物局。

揚州市文物局考古人員立即前往馬莊村進行檢視,經過初步的淤泥清理之後,考古人員發現這座古墓的面積隻有不到20平方米,而且四周也遍布着白色固體。考古人員對墓志銘進行了研究,發現這是一座明朝中期的單人墓穴,不過這座古墓看起來比較寒酸。

古代也有“混凝土”?專家考察揚州古墓,發現一堆白色固體

在這位資曆比較深、年紀比較長的考古人員的指揮下,考古隊對江蘇潘橋村發現的古墓進行了搶救性挖掘,同時這一消息也被上報給江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同一年的11月份,江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邀請到北京考古人員,再次對江蘇潘橋村發現的古墓進行挖掘與分析。

北京考古人員看到古墓四周的白色固體時,一眼就認出了這是在元明時期在江南地區流行澆漿墓,而白色固體就是常見的糯米砂漿,主要成分就是草木灰、糯米等。而為了讓墓穴更加牢固,古代的有錢人就會用這種材料,堪比現代的混凝土。

古代也有“混凝土”?專家考察揚州古墓,發現一堆白色固體

可能有人對于澆漿墓不了解,其實所謂的澆漿墓,就是根據墓主人生前的遺願或者是墓主人家人的要求,工匠會先将主墓室挖出來,然後再逐一将棺材、陪葬品放到墓室中。古墓的四周用青磚搭砌而成,不過青磚之間存在縫隙,而且墓牆不夠牢靠,是以工匠們會在縫隙之間淋上厚厚的糯米汁。

當把這些工作都做好之後,工匠們才會在墓穴上面蓋上泥土,這就是所謂的澆漿墓。不過為了防止糯米汁的粘性不夠,工匠們還會在糯米汁中加入草木灰、石子等材料,這樣可以充分保證砂漿粘性。這樣的材料不僅提升古墓外牆的堅固程度,還可以起到良好的密封作用。

古代也有“混凝土”?專家考察揚州古墓,發現一堆白色固體

江蘇潘橋村發現的這座古墓采用了澆漿技術,可見效果是非常好,墓室中的主棺封存比較完好,包括打開的棺木裡面存放的墓主人遺體,其儲存程度也相當完整。通過考古人員分析,古墓主人為男性,死的時候年紀為58歲,身高大概在1米65左右。

當考古人員打開棺材之後,發現墓主人的面部輪廓還非常明顯,包括頭發、牙齒都還能夠看得清楚。除此之外,棺材中墓主人的衣物、棉被、棉靴以及金銀器皿等陪葬品都儲存非常完好。根據墓穴的陪葬品以及墓穴所采用的封閉技術,考古人員推測出墓主人的身份。

古代也有“混凝土”?專家考察揚州古墓,發現一堆白色固體

據說江蘇潘橋村發現的這座古墓墓主人身份是明朝初期的一位“土财主”,而且還是江南地區的“土财主”。雖然從陪葬品來推斷墓主人身份不夠準确,但是用澆漿封土技術來修建陵墓,确實是元明時期的技術,這也成為考古專家大膽推斷的主要原因。

古代也有“混凝土”?專家考察揚州古墓,發現一堆白色固體

在所有陵墓修建的方法中,澆漿封土技術是最耗費财力的方法。雖然這種方法看似很簡單,但是中間加工制作過程中加入了不少材料,比如糯米粉、草木灰等,進而起到提升粘性的目的。其實不僅僅是古墓中應用到澆漿封土技術,在長城建造過程中也同樣用到這種技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