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董明珠這一代企業家,已無法共情年輕打勞工

董明珠這一代企業家,已無法共情年輕打勞工

冰川思想庫

2024-06-06 14:56釋出于浙江冰川思想庫官方賬号

董明珠這一代企業家,已無法共情年輕打勞工

當代年輕人不想“拼”,也是一種高度理性的利益權衡。當“拼”在經濟上并不那麼劃算,不想拼就是理性經濟人的選擇。

撰文丨張明揚

董明珠肯定無法料到,她前幾天随口說的幾句話,又在社交媒體引發了驚濤駭浪。

當被問及《我的阿勒泰》引發了大衆對悠閑生活方式的渴望時,董明珠說:

你可以打辭職報告,可以回去休閑,沒有問題。我覺得是自己的選擇。像我一樣的,三十幾年沒休息過,你覺得吃虧了還是這種選擇錯誤?對我個人來說,我覺得很幸福,是以幸福沒有一個标準,幸福來自于你的内心。

董明珠說錯了嗎?

01

看到董明珠的話,年輕打勞工炸了。

我抄錄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高熱跟帖:

财富地位對人的異化會展現在共情能力的下降上,這一點算是在她身上看到了;

我們年輕人真的不知道這樣拼命努力下去是先能攢夠錢買房,還是身體和精神先崩潰……我身邊越拼命越認真的人被PUA得越狠;

一個人的徹底老化就是從放棄去了解年輕人開始的,從這一點來看,她老化得很徹底;

一點也不驚訝了,像這類人已經不會跟普通人好好溝通了。

很顯然,在年輕打勞工眼中,董明珠已經與他們“脫鈎”了。

這當然不是董明珠想要的。

事實上,她已經在她能夠接受的話語體系内盡力地去和年輕人溝通, 比如,她也說過:

我們現在不要一概而論,一棍子打死,說現在年輕人不行,優秀的年輕人還是很多的,因為他們是支撐未來國家的發展,人類發展的支撐點,對吧?

憑心而論,董明珠對年輕人是有寄望的,但她心目中的年輕人,就像她當年親自樹起的“董明珠接班人”孟羽童一樣,是完全像她年輕時候一樣,“三十幾年沒休息過”,隻有工作,沒有生活。

但時代終究是變了。或者說,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甘于像董明珠那樣“奮鬥”。

董明珠這一代企業家,已無法共情年輕打勞工

▲董明珠和孟羽童(圖/CFP)

如何了解時代變了?

第一,董明珠生活在一個狂飙突進的改革年代。在那個年代裡,房價還很便宜,階層沒有固化,無論是一個白手起家的創業者,還是學曆不高的打勞工,隻要願意付出努力,大多都能收獲一個不錯的成果。

換句話說,在那個時代“卷”,競争更小,收益更大。我想,如果可以和董明珠交換時代的話,很多年輕打勞工也是願意沒日沒夜地加班的。

從某種程度上,當代年輕人不想“拼”,也是一種高度理性的利益權衡。當“拼”在經濟上并不那麼劃算,不想拼就是理性經濟人的選擇。

第二,盡管當代年輕人有很多“時不我與”的抱怨,但他們内心裡也知道,相比父輩,他們這一代人的家庭條件要好得多。

他們的家庭不僅有能力容許他們在一段時間裡躺平,比如這些年有越來越多的“全職兒女”;更重要的是,作為個體,父輩的奮鬥是為了什麼,當然不是為了GDP世界第二,而是為了給兒女創造更好的經濟條件,讓兒女可以不像自己當年那麼苦。

這麼說吧,一個正常的父母,即使自己年輕時“三十幾年沒休息過”,他(她)也一定不希望自己的兒女過上如此奔忙的生活。

讓自己的兒女不那麼拼,也可以過上不錯的生活,這不就是父輩奮鬥的理由,乃至結果嗎?

所謂時代變了,不僅是中國一家的事情,但凡有過高速增長期的經濟體,無不要經曆這樣一個代際的行為變遷。

再比如,父輩中的很多人天再熱也舍不得買空調,買了也舍不得開,這難道就是格力想回到的時代嗎?正是因為群眾開始享受生活了,開始消費了,格力的空調生意才能保持那麼多年的中高速增長。

這樣的粗淺道理,董明珠可能是不屑于懂,她隻願意生活在自己“三十幾年沒休息過”的時代幻象裡,無法自拔,無法跳脫。

02

有一則評論我很喜歡:

老闆,人家想要的是多一些休假,好去休閑放松完了回來繼續踏實上班,你怎麼叫人直接就辭職了。

如果是外國人,看到董明珠“打勞工想要休閑可以辭職”的評論,多半會發出“友邦驚詫論”。

我們總說要與世界接軌。市場經濟要接軌,法治要接軌,尊重企業家要接軌,保護私有财産要接軌,重視個人權利要接軌,很多高大上的制度設計都需要接軌,但“work-life balance”(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難道就不需要接軌嗎?

在發達國家,“work-life balance”是再普通不過的常識,普通打勞工可以不知道亞當·斯密是誰,但這件事不可能不知道、不可能不較真。

随便看看國外的公共輿論,當我們還在為了“996”和“調休”争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人家正在讨論的是“work from home”(居家辦公、遠端辦公),探索的是“一周四天工作制”。為了把員工拖回辦公室,國外的大廠老闆操碎了心,馬斯克都怒得語無倫次了。

但人家的經濟為此崩潰了嗎?好像沒有吧,英偉達的總市值剛剛超過3萬億美元,美國股市史無前例地出現了三家3萬億市值的公司。

有時候,我總會覺得這個世界很魔幻、很折疊。明明“work-life balance”已經成為了全世界大部分國家的基本常識,明明李彥宏當年在加州的自家後院裡也一邊曬着加州的陽光一邊種菜來着,但僅僅是跨了幾個時區,我們這裡就有了百度公關一号位的霸總名言,就有了劉強東的兄弟宇宙(凡是長期業績不好、從來不拼搏的人,不是我的兄弟)。

話說,董明珠的話其實和劉強東也差不多啊,他們都對“生活第一,工作第二”十分地看不慣。

03

了解我的朋友應該知道,我是一個非常“親商”的人,一向都對網上那些反資本的言論深惡痛絕。

有人說了,批評董明珠的言論,就是反資本,反民營企業。

可這是一回事嗎?

我看,這麼說的人才是“反資本”、反民營企業、反企業家,他們把企業和市場經濟這樣一個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發明,醜化成了“加班原教旨主義”。

他們難道不知道市場經濟的内涵一直在自我更新嗎?

在現代意義的市場經濟裡,就是包含打勞工與企業的長期博弈,就是包含打勞工的權益(福利)的不斷上升,如果你非要回到19世紀的那個“正宗”市場經濟裡,建議你穿越回狄更斯時代的蘭開夏紡織廠吧。

事實上,正是有了打勞工與企業的長期博弈,才有了今天我們熱愛的擁抱的那個市場經濟。

我相信,就像“休閑與工作”可以平衡一樣,企業與打勞工的權益也可以在博弈中達到微妙的平衡。非要把休閑與工作、企業與打勞工對立起來,那不是現代人,那是單細胞動物。

想得到更多的休息時間,想要追求工作與生活平衡,想要一份少加班的工作,這不是反資本、反市場經濟,這是偉大的博弈,這是參與淨化、更新市場經濟。

當然,在本次董明珠事件跟帖裡,還是看到了不少令人作嘔的“反資本”言論。

董明珠是一位極其傑出的企業家,她的确喪失了和這個時代年輕人對話共情的能力,但你憑什麼喊着反資本的口号“打倒”人家呢?

不讓公衆批評董明珠的是單細胞生物,但借機反資本的,就連生物都算不上了。

為什麼批評董明珠的言論,就一定将民營企業視作洪水猛獸?

工作機會,是民營企業家、打勞工、消費者共同創造的,沒有誰養活誰,也沒人天生高人一等,但誰也缺不了。

這一層意思,經濟高歌猛進也好,經濟不景氣也好,就業機會多也好,找工作難也好,都是不變的。

企業家不能因為自己的經營出了問題,或是經濟大環境一般,就找打勞工的茬,在打勞工身上找增長點,這是沒出息的表現。

但與此同時,打勞工也别整天資本資本的挂在嘴裡,你們要批評博弈的是企業的不當行為、企業家的不體面發言,而不是民營企業本身的合法性。

沒有了企業,打勞工連博弈的對象都沒有。

前幾天,看到國外社交媒體上有一個讨論:有沒有人覺得40小時工作制不适合人類?

原文明明說的是雇主(employer)控制着你何時吃飯何時上廁所,但到了國内部落客這裡,就華麗地将“employer”翻譯成了“資本家”。

某些打勞工的思想就貧瘠至此了嗎?脫離了“資本家”這些高度意識形态化的概念,你們難道就不知道該如何讨論問題、如何正常批評了嗎?

對,隻要你真誠地擡出了資本家,擡出了反資本,這就不是體面的批評方式。

這就好比,你可以在桌子上和對面的人激情辯論,吐沫星子直飛,指着對方罵娘,這些都沒問題,但你不能把桌子給掀了吧。

這就不是博弈了,也不是辯論了,這是動粗。

打勞工追求的是work-life balance,擁抱的是21世紀的市場經濟:工作與生活可以平衡,企業與打勞工也可以博弈。

那如何平衡董明珠的言論呢?

批評就是一種平衡,用腳投票就是一種博弈,再不行,你也可以粉胖東來啊。優秀的民營企業家有很多類型,你挑自己看得慣的就行。

在中國語境内,學會批評,而不是批判,這是每個打勞工的成年禮。

檢視原圖 107K

  • 董明珠這一代企業家,已無法共情年輕打勞工
  • 董明珠這一代企業家,已無法共情年輕打勞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