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考古博物館興起,有什麼好看的?

作者:南方周末
考古博物館興起,有什麼好看的?

陝西考古博物館是全國首座考古學科專題博物館,于2022年4月面向公衆試運作,圖為館内展出的唐代龜銅盆。視覺中國

“陝西都有曆史博物館了,你們為什麼還重複建設?”陝西考古博物館自2022年開館以來,高大倫最擔心聽到的,就是觀衆的這句話。不過幸好,在他翻過的觀衆留言簿裡,目前還找不到類似的話。

考古博物館是一類與曆史類的綜合博物館完全不同的行業博物館。考古博物館有無必要,放在十多年前可能還是一個有争論的專業問題,如今已經是一個既成事實。

自2020年以來,全國各地的考古博物館蓬勃發展,陝西、湖北、河南、浙江等地都已陸續有了考古博物館,“據我所知,還有數家考古博物館正在建設或籌建中。”高大倫說。

高大倫目前擔任山西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兼任南方科技大學社科中心客座教授。此前,他擔任了多年四川考古研究院院長,統籌上司了三星堆遺址的考古工作,用他自己的話說,“經曆比較奇特,既當過大學教授,又當過博物館館長、考古研究院院長,還當過文物局的上司。”政、學、研多栖的考古工作經曆,讓高大倫自信對“考古博物館”這一議題有足夠的發言權,“現在我跳出了博物館、考古研究院,從第三者角度看考古博物館,我覺得會更加客觀。”高大倫說。

考古博物館興起,有什麼好看的?

高大倫。視覺中國

博物館界多年以來一直對要不要創辦考古博物館有着争論。在沒有考古博物館的情況下,考古所得的器物會被移交至傳統的曆史類的綜合博物館,很多博物館擔心考古博物館在器物方面會“分一杯羹”。但是高大倫覺得這完全不是問題,在他看來,曆史類博物館和考古博物館的展覽方向是完全不一樣的,前者會考慮器型的精美,而後者則更側重考古學,可能觀衆看到的隻是一塊塊碎片,“我們要看的是器物的變化,西周早期、中期、晚期,要抓住它的一些典型特征來展覽,就不在乎這個器物有多好或多差。”高大倫說。

1990年代,包括高大倫在内的很多中國考古人會去日本考察,他們大多去過奈良的橿原考古研究所,“它在日本的地位就相當于陝西考古院在我們國家的地位。”橿原考古所有一家自己的橿原考古博物館,“我們去的人看了都非常羨慕。這個事情是深深打動我的,我想這也是我們考古人回來想搞考古博物館的原因之一。”高大倫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了當時的“初心”。這些年建立的考古博物館,絕大多數也是由各地的考古研究所主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很多考古人的心願已經達成。

高大倫說自己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2013年,他在擔任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的時候,就在所裡做了一個虛拟考古體驗館,面積不大,200平米,但“非常受歡迎”,裡面有石窟寺的虛拟體驗,還有一個小小的文物醫院,“這算是考古博物館的雛形之一。”高大倫說。

2016年,在四川考古院三星堆考古工作站的建立大樓裡,四川考古研究院的團隊做了一個小小的三星堆的考古史展覽,取名叫做“原點·搖籃”,“一個關于西南考古的搖籃的展覽,”高大倫說,“這些都是屬于考古博物館的一個先行先試。”

多年以來,高大倫去過很多個國家的考古博物館,大多數都很小巧、簡樸,沒有背負那麼多專業以外的東西。他也呼籲,中國的考古博物館建設,各地要因地制宜,不要盲目追求宏大,要符合各地的考古實際情況。

“現在考古博物館既然建起來了,建得好與不好,社會評判、行業評價,是一個很重要的名額。”讓高大倫感到欣喜的是,很多考古博物館不僅在節假日人流如織,有些還獲得了博物館界專家的認可,“全國十大精品陳列”裡就有考古博物館的身影,“這是博物館圈評的,不是考古圈評的”。

考古博物館興起,有什麼好看的?

2024年5月17日,河南洛陽考古博物館,一名身着古裝的遊客在觀賞文物。視覺中國

“恰恰可能要展覽殘破的器物”

南方周末:你覺得近些年各地考古博物館興起的原因是什麼?

高大倫:考古博物館事實上是一種行業博物館,每個行業有自己的博物館是非常正常的事。像中國這樣一個文明古國,幾十年來考古又如此蓬勃發展,如果沒有一個考古博物館反映考古事業、考古學術、考古研究的成果,才是比較不可了解的事。就國際上來說,像日本、俄羅斯、埃及、意大利、法國,都有考古博物館,他們的其他行業博物館也非常發達。

隻是新中國成立後的那幾十年,由于我們的一些行業切塊分割的原因,考古行業很多人就沒有想過自己可以做一個博物館。1950年代,我們往往是把考古作為博物館的一個部門,很多地方的文管會或博物館裡設定一個考古隊或者考古部。後來六七十年代,很多地方的考古業務倒退了,人員也有解散的。1950年代到1970代的考古主要是配合基本建設,把東西搶救出來,整理一下,博物館選一些他們覺得比較适宜展出的東西就行了。

改革開放後,各地的文物考古研究所從博物館中獨立出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考古事業有了長足的進步,各種發掘資料也很豐富,一批專家也成長起來了。正好在這個時候我們的博物館事業也迅猛發展,僅僅到博物館看幾件考古挖出來的東西,已經滿足不了市民對考古的好奇心,也表達不了我們這幾十年考古事業的巨大成就,也不能較好地展示考古的科學方法、理論、技術手段以及它的學科體系,是以誕生考古博物館是非常自然的。近年各地的考古博物館就都是由各地的考古研究所主辦的。

南方周末:是不是全國絕大多數的文物考古研究所都是改革開放之後成立的?

高大倫:對,絕大多數。但1963年陝西就成立了獨立的考古研究所,1970年并入了陝西博物館,1978年又恢複了。各地的考古研究所此前也并沒有陳列藏品的地方,曆史上由于經濟受限,很多東西基本就放在研究所的庫房裡,條件好一點的有“标本陳列室”,所謂标本就是我們考古研究的這些器物的類型學,哪個時期、哪個文化,由什麼器物組成,這些器物是什麼特征,很單調的。主要隻供專業考古人員,學生、老師、同行等來研究、觀摩,基本上不對社會開放。說實話它也确實比較單調。那個年代我們的研究手段就是器物類型學和考古地層學。最近一二十年大家發現這已經不夠了,我們的手段在多樣化,公衆考古的教育在推行,社會對我們也感興趣了,我們覺得需要展示的、需要反映的東西很多。

南方周末:博物館界可能對成立考古博物館有些争論,這些争論的焦點在哪裡?

高大倫:這個争論是曆史形成的。過去考古隊隸屬于博物館,東西挖回來了,自然就交給館裡了。後來考古研究所分出去了,要移交就困難了。

曆史類博物館現在可能擔心有了考古博物館了,有些出土文物他們就拿不到了,其實不必有這個擔心。而且最近幾年,我們考古部門還是不斷地向曆史類博物館移交一些東西。據我所知,考古博物館展出的很多東西往往是曆史類的博物館不太重視的,或者說看不上的一些東西。因為我們展覽的角度不一樣,比方我們要看的是器物的變化,西周早期、中期、晚期,要抓住它的一些典型特征來展覽,就不在乎這個器物有多好或多差。

考古博物館興起,有什麼好看的?

陝西考古博物館展出的千年前的壁畫上,有大唐舞女在“比心”。視覺中國

南方周末:考古博物館和原先的綜合性省級博物館在展覽上的定位區分還有哪些要注意的?

高大倫:原先考古機構在綜合性博物館裡,是服從于博物館的工作的。我們國家各個省級博物館,它要全面地收集、展示這個省的曆史、文化、經濟、社會方方面面的文物,不僅僅是古代,還有近代,甚至民俗,它要承擔的任務不僅僅是展現考古的成果。考古出土的東西是曆史的碎片,在一個綜合性博物館裡,它需要的是有代表性的展品,它挑選一些精美的青銅器、瓷器,這是無可厚非的。

但作為已經獨立出來的考古博物館,我們要展出的東西可以告訴大家什麼是科學考古、考古是怎麼幹的、考古能發現什麼,我們就不是孤零零地展出某件器物,可能是一組器物,一堆碎片,他們在墓裡怎麼排列的、古人怎麼用的,墓葬為什麼要南北向、和什麼有關,以及通過考古我們發現了哪些重要的曆史線索。還有,我們這些專家是怎麼工作的,用了哪些傳統的、現代的、新興的方法來考古遺址、考古出土物等等。

考古博物館和曆史類綜合博物館在同一個城市是一種互補的關系,後者注重曆史重大問題的說明,器物很精美,品相又好,前者恰恰可能要展覽殘破的器物,為什麼呢?我要讓人看它的斷口是怎麼樣的。這是不同的角度。另外,為什麼今天很多博物館很擁擠呢?我2023年寫過一篇文章,叫做《博物館擁堵,怎麼治理?》,比如西安的考古博物館,事實上它一定程度上分流了陝西曆史博物館,以及兵馬俑的一批遊客。展覽有錯位,就能吸引不同的人群。

考古博物館興起,有什麼好看的?

陝西考古博物館展出的唐代鎮墓獸成為網紅文物,作家馬伯庸戲稱之為唐代出土的“家長輔導孩子作業俑”。視覺中國

“一個星期開一次門也可以”

南方周末:這些年考古遺址類的博物館也蓬勃發展,公衆好像也很難區分考古遺址類博物館和考古博物館的定位差異。

高大倫:像良渚博物館、二裡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這些考古遺址類博物館,依托遺址的考古發掘,主要反映這個遺址的東西,或者主持這個遺址發掘的考古工作站的情況。考古博物館可能不僅僅講某個遺址,山西考古研究院建一個考古博物館,山西全省的考古工作都要講,和建一個陶寺遺址博物館是不同的。

要避免同質化,比如太原,有山西省考古博物館和太原考古博物館,同一個城市有兩個考古博物館,在全國是罕見的。它們的主辦機關分别是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後者以太原城的發現、發掘成果為一個主線來布置展覽,前者的展覽名稱就叫“考古的溫度”,考古事業,是人的事業,考古不是冷冰冰的東西,它的幾個展覽都很小巧、專精。

另外,我們也不要老是盯着古代、上古,文明是一個完整的鍊條,早晚期都要重視。以前考古特别重視早期,是因為我們通過探索找到一片片曆史空白,最近幾十年我們的考古工作已經越來越做得晚了,舉個例子,四川考古院2004年評上了一個“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四川綿竹“天益老号”酒坊遺址,遺址的年代是清至民國。雖然年代那麼近,但是如果文獻阙如,考古也應該發揮應有的作用。

有些人跟我談三星堆、良渚、二裡頭,四千年、五千年如數家珍,但是我問他,你爺爺的父親叫什麼名字,知道嗎?爺爺的父親生前做過哪些事?對你們家族有什麼貢獻?都不清楚。這個是要警惕的,記事是由近及遠的,曆史不要斷裂。

南方周末:一個考古研究所達到了怎樣的标準之後,才能去建這麼一個考古博物館?比如2022年成立的陝西和湖北的考古博物館,是有明确的标準還是有什麼樣的具體契機?

高大倫:據我所知,沒有明确的标準。到目前為止,主要是考古人的主動作為。第一個是本身考古事業的發展;第二個是多年來他們的公衆考古可能做得不錯;第三個可能是他們的主管部門或者當地黨和政府非常重視,我知道陝西和四川當地的政府是很重視的。

其實辦一個考古博物館,對考古人是額外的負擔。金錢上的負擔,人員上、管理上的負擔,營運上的負擔,都有。建,要地盤,建了以後,布展要經費、營運要成本。據我所知,很多館還沒有解決編制問題,還有他們該不該收費,該怎麼收?如果不收費,它的營運費用從哪裡來?收了給誰?這些都還沒有完全厘清。

不一定每個省都要搞,不要把它當成行政上必須有的标配,各個地方因地制宜。比方說有一些考古資源比較薄弱的省份,目前階段有沒有必要搞一個考古博物館出來?

南方周末:你去過很多國家的考古博物館,他們有什麼經驗值得重視?

高大倫:我覺得考古博物館不要追求建得很大、很豪華,這方面我覺得要學習國外的考古博物館,他們體量比較小,幾千平米,西班牙、埃及、希臘都有很多考古博物館,都建得很小,仍然受歡迎。另外,他們很多都建在一些老的、舊的房子裡面,我不反對房子修得好一點,但是也不排斥就利用老的工作站、庫房、廠區來建,根據藏品,根據你的經濟實力,根據你想表達的來建。

做考古的展覽不是追求内裝要非常炫,地上一定要鋪什麼磚,燈光要怎麼打,可能有的就是利用自然光,然後東西一摞一摞地擺上去,裡面就像一個大工作室一樣,有些都是原始的标簽放在上面。我以前的工作站隻有300平米,也搞了一個陳列。沒有經費的話,一個星期開一次門也可以,一三五開門也可以,預約參觀,不要強制,因為我們考古所是科研機關,做博物館要因地制宜。

南方周末:現在考古博物館被展出的文物還是極少數,絕大部分還是在庫房裡?

高大倫:藏品和展品是兩回事,有些地方蓋博物館,蓋得高大、氣派、現代,很炫,好像這就反映巨大成就了。但這可能有點本末倒置,博物館是先有藏品後有展品。博物館有三大任務,一是收藏保管、二是研究、三是展覽,有些東西可能永遠不展出,但是你要儲存曆史。比方說環境問題,如果前幾十年收了很多關于環境變化的藏品,那時候沒人感興趣,但今天的觀衆可能就感興趣了,要做展覽我們就拿得出東西;又比方說,如果哪個考古博物館今天能夠做出一個女考古學家的展覽,那在今天一定也是非常受歡迎的。一個有實力的博物館,社會上有什麼熱點,可能很快就可以組織這方面的展品。但這些藏品說不定早就開始有意識地收了,它沒必要告訴社會,這是它的專業,它隻能憑專業的眼光來做這個事。

南方周末記者 王華震

責編 劉悠翔